查看原文
其他

太行陉扼要“拦车镇”地名演变轨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泽州人文 Author 刘国亮

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其村名的由来和演变,亦颇有可说可道之处。



(一) 始名“琅车”

人们大都知道拦车村的村名,来源于“孔子回车”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拦车在更早的宋、金、元时期,并不叫拦车,而是另有其名,叫作“琅车”。

“琅车”之名最早出现在一首古诗中。这首诗是宋庆历8年,即公元1048年,河东转运使王达上过泽州在星轺驿所题,由一个名叫卢觊的进士书写上石,立于星轺驿的内墙之上。诗题即为《宿琅车寄一二知已》。全诗如下:

东南重叠憩星轺,

霜雪随年入鬓毛。

去日不知三路重,

回时便觉太行高。

登山临水离魂断,

铄石流金暑气豪。

满眼风波君莫问,

一齐分付与香醪。

诗题中的“琅车”即为拦车村早先的地名。“琅”读作láng。本义为似玉的美石,用以形容华美如玉。“琅车”,即为装饰华美的车子。南北朝时期,周武帝敕纂目前所知最早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中有:“八皇老人时乘广琅之车,把凤羽之节,登华便之山,入大老之室。”宋代李昉等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亦云:“大老之室在上清,八皇老君乘广琅车而入。’”可见“琅车”是一个高雅美好的带着仙气名字。诗中的“星轺”为此地驿站的名称。“星轺”是指使者所乘的车子,亦借指使者。可以看到“琅车”与“星轺”这两者之间真还有着一定的关联。 

宋神宗熙宁五年,即公元1072年,一个叫成寻的日本僧人,来到中国参拜五台山,路过泽州,夜宿于星轺驿,将王达上这首诗完整记录下来。后来通过他的著作《参天台五台山记》流传下来,成为迄今发现的有关“琅车”的最早文字记载。

成寻当时还仔细记下了在当地所见的景观:“此驿店家见骆驼六疋,背上有鞍肉,前后二,各高一尺,皆有长毛。足如牛,颈如鹿,头似马,鼻如牛付绳,尾如猪似马。高六七尺,长七八尺或一丈。六头大小不同。”这是成寻第一次见骆驼,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作了详尽的文字描述。于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北宋时期,骆驼已是太行山道上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成寻还写道:“太行山有群羊,三处。或五千,或三千,或一千,云云。官家御领云云。”由此可知,当时晋庙铺一带牧羊业发达的盛况。

今年2月间,在晋城市区南部的白水河两岸,新发现了17 方墓志。这个地方曾是宋代泽州官方创办的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的社会救助机构——漏泽园。据晋城博物馆安建峰撰写的《山西晋城新发现宋代漏泽园墓志考论》,其中一方墓志记载:“甲子,叁拾叁字号,琅车镇店户送到崔二哥尸首,无父母兄弟妻男住止(址)去处。政和四年十一月廿一日葬讫。”

   宋政和四年,即公元1114年。该墓志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文字“琅车镇”。他不仅再次印证了拦车原先叫琅车,而且表明此时的琅车为镇的建制。

另据清代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盐法五》:“泽州在城二千七百九十七贯一百一十五文,阳城县八百九十七贯五百一十四文,沁水县六百八十七贯五百一十五文,端氏县九百一十六贯七百八十六文,高平县二千三百九十一贯七百八十六文,陵川县六百六十九贯九百四十六文,琅车镇二百三十贯九十一文,周村三百四十八贯四十三文。”可知琅车镇当时为与县并列的行政区划建置。古代盐的派额是按人口数量来确定的。按此,当时琅车镇人口约为高平县的十之一,为陵川的三分之一强,周村镇的三分之二。为泽州经济商贸重镇。

   琅车镇因其居太行绝顶,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所重。人称晋南屏翰、太行军事重镇。宋金之战,多次提及琅车。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东西两路大举攻宋。第二年,即靖康元年(1126)1月,金军东路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求和,赔款割地。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金东路军撤军北归。而此时西路军在主帅尼堪(亦作粘罕)的率领下,也先后占领朔州,攻克代州,围困太原,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隆德府(今长治市),来到泽州, 因“闻其有备,不敢逼城”。这是宋朝君臣没有料到的。

抗金名臣李纲在其《靖康传信录》中说 :“初不虞尼堪之来也。尼堪之师虽来,闻既和,亦当自退,必无复渡河之理。”但为防万一,还是有所防备,主要措施就是守扼琅车:“又太行琅车之险,已遣统制官郝怀将兵三万,屯河阳,控扼险道,决无他虑。”

李纲在一份奏折中亦云:“令威胜、泽潞严为守备,于琅车、天井关诸处,差兵防守把截去讫。”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亦载“……金人入南北关陷隆德府,至是泽州言尼堪次高平。朝廷命统制官郝怀将兵二万屯河阳,扼太行琅车之险”。

镇军事意义的重要不言而喻。




(二)讹为“狼车”   

由于琅、狼二字读音相同,同为láng 。人们听到琅车这一地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凶残的动物“狼”。于是“琅车”被讹为“狼车”。使人想到的是野狼出没、狼烟四起。

 北宋末年,已经常有人将“琅车”写作“狼车”。宋金交战之际,御史中丞许翰曾上书言:“今我控扼狼车,而大兵渡河,号十万众。此足以震敌人之心而增诸镇之气。欲战则可以及事,欲和则易与之讲……”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著《三朝北盟会编》,也曾引用陶宣干《河东逢虏记》:“余十月初六日早辞晚宿狼车,即发牒遣介往隆德府,请姚李二漕理会钱粮。初九日晚至泽州城外马铺安下。”文中亦将“琅车”写作“狼车”。

也许是“狼车”,更能表现战争的烽烟或形势的险要,其后,“狼车”的地名,在元、明、清各个时期均有人使用,尤其在诗词中常见。

 比如,元代诗人王恽《山行杂诗》诗:

入云苍岭望中赊,

石迳蜿蜒走白蛇。

见说碧峰争秀丽,

不愁车马下狼车。

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襄垣人刘龙有诗《狼车村谒孔庙》:

孔辙曾闻返太行,

周流原未到吾乡。

犊诛早已闻河上,

鼠立空传在道傍。

赖有山河雄表里,

更凭风俗擅虞唐。

今逢四海同文日,

古庙丹青自夕阳。

有人甚至将星轺驿,亦称作“狼车驿”。明末清初吏部左侍郎、江西新建人熊文举即有《狼车驿》一诗:

深窗无定响悲风,

古驿霜花历乱中。

万里驰驱吾独老,

此生孤寂与谁同。

摩挲旧事寻碑碣,

商略新愁又鼓钟。

谁谓太行亲舍近,

明朝驱马又西东。

时至今日,当地的许多人,乃说琅(狼)车,而不是拦(lán)车。

而在正式的官方史料中,“琅车镇”或为“星轺镇”所替代。

北宋历史地理名著《元丰九域志》载:“泽州:晋城县有星轺镇。”该书成书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书成之后又经多次修订,最终所反映的政区基本为元丰八年(1085年)之制。

《金史》亦载:“(晋城)镇二:周村、巴公。旧又置星轺镇。”金代泽州状元李俊民曾撰有《故王公辅之墓志铭》,记载金代有一个叫王翼的名医,先世为河中府人(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他的祖父迁到晋城王城里,他的父亲又由王城里迁到星轺镇。证实了《金史》的记载。

星轺镇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明代。明成化《山西通志》载:“星轺驿属泽州,在城南六十里星轺镇。”

 

(三)附会“拦车”

明初,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在今拦车一带设置了星轺里。星轺里所辖,包括原星轺镇等在内的十多个村庄。现存晋庙铺镇大山河村一块大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重修东山圣母庵碑》载:“而泽之南,有邑曰三脚河,乃泽治扶风乡感义都星轺里之支邑杳社也。”佐证了星轺里之建置。

或因“星轺里”与“星轺镇”名字相重,约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星轺镇改为了拦车镇。

星轺里之设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据《凤台县续志》,星轺里下辖13庄,分别为:拦车镇、草底铺、黑石岭、油房头、铁圈、山尖、张虎街、洞掌、夹泉、吴家河、小口、大口、艾家掌。

之所以改名为拦车,或因原“琅车”之名不传,而“狼车”之名不雅。于是人们根据“小儿难孔子”和“孔子回车”的传说,改名为与“狼车”发音相近的“拦车”。

“小儿难孔子”的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是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贵虚尚玄,《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他对孔子似乎不太认可。在《汤问》篇中讲了一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但在此故事中并没有出现小儿的名字。孔子回车故事中的神童项橐的名字,最早出现于西汉文学家刘向所编的《战国策》。其中的一篇《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引用秦国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的话说:“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这是关于神童项橐最早的资料记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樗里子甘茂列传》中亦有同样的记载。但都只说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并没有讲到其中的故事。

由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开始,再加上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的记载,于是小儿难孔子的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并不断演绎,推陈出新。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民间文学故事流传。大约到了初唐时期,已由口头文学进而形成文本,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孔子项橐相问书》:

“昔者夫子东游,行止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小儿答曰:‘大戏相煞,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里空。相随掷石,不如归舂。上至父母,下至兄弟,只欲不报,恐受无礼。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怪乎?’”

这开头的一段,可以明显看出,与两小儿辩日如出一辙,只不过将两小儿变成了三小儿。

  接下来就是与拦车有关的故事:

“项橐有相,随拥土作城,在内而座。夫子语小孩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古昔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遂乃车避城下道。”

但孔子并不甘心败于小儿,于是有了以下的问答:

夫子问小儿:“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誉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夫子见难不住小儿,又使一招。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汝博戏如何?”

小儿答曰:“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齐;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诗书;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甚至传到越南。敦煌莫高窟至少保存有17种写本,其中包括3种藏文写本。越南古籍中,也保存有3种写本。

而在太行上,与拦车相邻的天井关,在东汉时期即建有祭祀孔子的孔庙。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逐渐将孔庙与“孔子回车”的传说结合起来。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引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天井关孔庙碑记云:“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犊,遂旋车而返。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

随即,郦道元又回辕之说进行了反驳:“余按诸子书及史籍之文,并言仲尼临河而叹曰:丘之不济,命也。夫是非太行回辕之言也。”但孔子回车的故事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宋代进士崔鶠《在题天井关夫子回辙迹》诗中云:“君不见太行山头千岁石,石上车辙深一尺。”

无论天井关孔子回辙传说的真伪。但因有了这个传说,再加上项橐等小儿作城拦车的传说,于是有了拦车之地名。

明嘉靖间泽州知州陈棐在《先师孔子回车庙解》一文中云:“于拦车之名果俗因回车之妄附会之,而狼车则又拦车流讹也。今直名天井可矣。拦车、狼车之名宜尽革削以绝谬传。”尽管陈棐文中所说“狼车则又拦车流讹也”与事实不符,但说“拦车之名果俗因回车之妄附会之”却是有道理的。清人高懋功在其《云中纪程》一书中亦云:“其名拦车者,俗因回车之妄而傅会之也。”

拦车之名即由此而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方舆论坛》为晋城市辖区调整拟名担忧(附投票)

太行208:众议晋城街道地名

东冶、西冶村名源于宋代泽州大广冶

向着两省三县交汇处奔跑

山西辖市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