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谨防这些疾病找上门!
3月,市民需要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预防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人感染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还需警惕毒蘑菇中毒。学校及托幼机构需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
我国当前感染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既往没有感染者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
学校是人群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以后,未感染者存在感染的风险。但目前由于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近期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比较低。市民应继续保持警惕,积极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居家和办公场所要勤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
新冠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以及年龄小于5岁者,出现新冠感染、流感重症倾向,应及时就医,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为突发高热、皮疹和头、肌肉、关节疼痛。感染途径:伊蚊叮咬了带有登革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伊蚊体内复制,再次叮咬其他人实现该病的传播。
随着入境政策的调整,我市登革热输入风险大大增加。日常监测发现,自3月起蚊虫开始活跃,市民预防登革热要做好防蚊措施,例如挂蚊帐、装纱窗、喷洒防蚊水等。要想消除伊蚊,灭蚊虽然必要,但清理伊蚊幼虫才是关键!一般来讲,伊蚊幼虫喜欢藏在含有积水的角落。因此市民要“翻盘倒罐清积水”,尤其在下雨后必须及时清除居家(花瓶、盆栽托盘)和周边环境(储水容器、闲置器皿)的积水等蚊虫孳生地。
如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肌肉、关节痛等症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配合医生诊治。
诺如病毒感染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可通过食物、水、密切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
预防措施
1.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个人卫生。
2.饮食饮水要卫生,食物充分加热,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在外就餐不吃生冷、半生冷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如有人员发生呕吐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规范处理呕吐物,对污染的表面用足量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容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传播扩散。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要落实健康监测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配合开展调查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H7N9、H5N6等流感感染途径主要通过与禽类的密切接触,传染源都是禽类,通过呼吸道传播,目前尚无人间传播的证据。
人感染H7N9等流感病毒后,临床以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可快速进展为重症肺炎,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预防H7N9等流感,市民除了积极支持“生鲜上市”措施外,还要做到“三要和三不要”:
要勤洗手,尤其接触禽鸟后及饭前便后要洗手;
要煮熟,即禽肉和蛋要煮熟煮透再吃;
要早就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禽类接触史;
不要食用病、死的禽肉;
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鸟类产品;
不要在活禽档口食宿。儿童、孕妇、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应尽量避免到活禽交易市场活动。
每到春季,野生蘑菇生长格外旺盛,也是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需慎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其中,铅绿褶菇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的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台湾等热带地区以及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等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夏秋季节生长在草地、路边、花圃或菜园中。在广东3~11月均可出现,常生长于雨后的公园或小区草坪上,甚至垃圾堆旁、菜地、香蕉地、荒地等。
铅绿褶菇形态特征
铅绿褶菇,又称大青褶伞。主要形态特征为个体较大,菌盖直径5-25厘米,最大可达30厘米,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伞形,表面有暗褐色鳞片。此菇幼时白色,成熟后为青褐色,因此得名铅绿褶菇。
(图片来源:广州疾控i健康)
铅绿褶菇中毒症状
误食铅绿褶菇后可引起严重的胃肠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的会出现胃肠道出血及抽搐。
预防毒蘑菇中毒
1.不采摘
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一般消费者无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因此踏春郊游期间,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购买
不要在路边摊贩购买不明来源的蘑菇。
3.及时就医
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短至1-2小时,长至6小时后)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快采取催吐、催排泄等自救措施,尽早到医院就诊,同时,尽量保留食用的野生蘑菇样品,为医疗人员救治提供参考。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