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理”谈“心”,禅宗“心”学与儒学的转变

曹洞佛学院 曹洞佛学院 2022-05-02



中国哲学思想中

“理”学与“心”学的意义


景海峰教授 


九九重阳节,

是中国人传统节日中

孝亲敬老的吉祥之日,

北大曹山讲堂迎来了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

哲学系教授景海峰,

为大家带来一场脑力值爆棚的讲座

《中国哲学思想中“理”学与“心”学的

意义》。


众所周知,

陆王心学的发源地就在抚州,

曹洞佛学院有幸请到景教授,

来为大家讲授“心”学,

十分希有相应。


通过讲座让大家认识

禅宗“心”学与儒学的转变

对于未来的学修来说

是必经之路。


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

讲道理的民族来说,

“理”这件事情可是太重要了,

所以景教授一上来,

就纲举目张,

要把“理”跟大家说清讲透。


“不讲理 的先秦诸子

大家都知道中国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可真翻看他们的文献你就会发现“新大陆”:他们竟然不讲“理”?!


孔子,讲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

像仁、义、礼,

如恭、宽、信、敏、惠,

还有智、仁、勇,

当时人讲的“四维八德”……

这些,里面都没有“理”这个内容。


《孟子》中有“理”,但也不多。


《荀子·解蔽》还说“可以知,物之理也”,但都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也不太讲“理”,《老子》无“理”,《庄子》里面有这个字,但也不是一个什么重要的概念。


直到战国的末期,

在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里面,

“理”才稍微有了一点位置。

他把“理”和“道”结合起来讲,

有“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的说法。

这样,

“理”才开始进入到一个稍微重要点的

概念序列里面。


“理 的四个层面


通常我们以为的“理”,不外乎与事物相关的“物理”,还有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相关的“道理”。景教授向大家娓娓道来,其实“理”一共有四个层面:


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道理)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事理)

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义理)

人情枢机,情之理也。(情理)


中国古代也会根据人的脾气秉性来分配工作:


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道家,即可修道之人。)


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事理家,办事是把好手。)


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辨其得失,义理之家也。(义理家,传授礼仪应当不错。)


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情理家,应该是艺术家的好苗子。)









“讲理 不是抹杀天性



大家常听说

吃人的礼教

但其实中国古代的“理”

并非是抹杀人们的天性的。


聪明的中国人发展出了“天理”的概念,

明显地带有某种宗教信仰的意义在里面,

变成一种信念。

儒家尽管不是宗教,

但“天理”所扮演的角色

解决了中国人的一种终极关怀的问题。

中国人的信仰世界,讲到最高,就是天理,

如果天理不容,那就不是人了。



“此心 非彼心


平时我们所说的“心”

会让人想起“心脏”这种

脏器。


其实我们误会了,

最初“心”这个字,

是用来形容一种植物的状态:

《尔雅》释木、《广雅》释草,

均言及于心。

刘熙在《释名》中说:

“心,纤也。

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也似乎是在指那种比较纷繁的状态,

或者有生发性的、丝絮状的那种东西。


到了清代,

有朴学家考证“心”这个字,

最早可能是指植物枝条上有尖刺的部分,

那时的锐刺还处于萌发期,

在将生未生之际,

当顺着枝条抚摸的时候,

会感觉到它的凸起状,

有一种生长和坚硬的感觉,

正待机而出,

这可能就是“心”字最初的意思。








“禅宗心学 与儒学的转变

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多数集中在这个部分。

即“心”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景教授特别举出了

王阳明的例子来说明。



     王阳明从17岁“格物致知”,

     后又痴迷于佛教、道教,

但都没有找到出路。


最后他在一个穷乡僻壤、

荒芜瘴疠之地

     在九死一生的磨难境地当中

     “龙场悟道”。


他悟得这个心,

是生命体验之心。

这个心是活泼泼的,

是生机无限的,

所以“心学”是体验之学,

是生命的学问,

是生命的各种阅历、

各种体验的不断积累与聚合,

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历程,

只有在漫长的多种多样的情景状态之中,

才能去体会和找到这个心。


正是这个心,

从意义的内涵来说,

它已经超越了某一种学派、

甚至是宗派的意义。

这已经是在更高的普遍性上

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相似的东西,

只不过其表达的路径或方式上是有差别的。




感恩景教授为曹洞佛学院师生

带来这一场既生动

又极具深度的讲座,

未来还将有更多精彩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品课程讲座

充实到

《北大曹山讲堂》

敬请关注!






往期推荐

我们曾经误解了“礼乐”太多年,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 北大曹山讲堂彭林教授特别讲座

北大曹山讲堂 | 李中华教授《老子·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中国智慧》———曹洞佛学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周精品课程






/

/

扫码关注

曹洞佛学院公众号

微信号:

CaoDongFoXueYu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