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姜建强:对于日本人,天皇是一种象征和心情
最近在读李永晶先生的《友邦还是敌国?》,再次“遭遇”到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想起去年在东京做的一篇访谈(澎湃私家历史20170329),想起姜建强先生所说的“心情”,于是重温了一遍。
【编者按】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天皇是谜一般的存在。日本天皇在世界帝王历史上堪称特例,“万世一系”以迄于今,对日本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学者认为,“天皇及天皇制的问题是日本史各个侧面的聚焦之处,在此意义上毫无疑问是日本史研究的终极问题。”对于天皇家的历史,有的读者调侃道:“贵圈不是一般的乱。”旅日学者姜建强先生“八卦起来可不比娱记差”,他撰写的《大皇宫》期望以通俗的笔墨、解谜的方式讲述天皇家的故事。
姜建强先生在东京接受采访。 罗希 图
澎湃新闻:您最初为什么想研究天皇家史?除了觉得天皇在日本历史上占据要津,且对外神秘,还有什么是您特别感兴趣的?
姜建强:现在我们谈论日本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谈论日本的文明。我在《另类日本史》里就说过,日本文明有三大要素:一是天皇,二是多神,三是怨灵。这三个要素中,天皇又占据主要地位。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概括中国文明的话,也可以得出六字三要素:皇帝、汉字、都市。所以,我们研究日本历史也好,谈论日本文明也好,天皇是离不开视野的。反观国内的研究,不能说对天皇没有研究,如王金林先生的《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构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就是从日本的民族性着手解构天皇制的一本有水准的专著。但国内更多地是在教科书似的论述日本史的时候,略带一下日本的天皇。因此,从量上从质上看都是不够的。
怎么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把日本皇室几千年的历史,轮廓性地反映出来,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呢?我当时感觉这是可以做的一件事。这样,通过几年时间的准备,搜集材料,慢慢形成现在这个框架。《大皇宫》大体就是这么完成的。
在写作《大皇宫》之前,我写过《另类日本史》。我当初主要是对日本历史感兴趣,但在写作过程中,感觉天皇家史是很重要的一块。不过在《另类日本史》里面只有一章专门谈论天皇,这显然是不够的,觉得有必要以天皇为主题写一本书。因此在写《另类日本史》的时候,就留意到一些史料和线索,后来要做天皇的专题写作,又读了很多相关资料。比如称德天皇,一般说她与道镜和尚发生了一段恋情,并且要把自己的皇位让给道镜,但最终并没有实现。那么,称德女帝为什么要把皇位让给道镜?日本的历史书里面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我觉得这里面应该是有文章可做的,比如“称德”这个谥号就很奇怪。后来我跑到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去,查到一些相关材料,感觉到称德女帝把皇位让给道镜和尚有初始动机的存在。其实,她是想走一条中国式皇帝的道路,把日本天皇制所持续的血统主义转向成中国皇帝制的德统主义。所以称德女帝的生前尊号就是“宝字称德孝谦皇帝”。注意,不是天皇,而是皇帝。这样在名号上就跟天皇撇开了联系。这对日本天皇家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日本的历史构造和文明的构造一个挑战。如果成功的话,日本历史就要完全改写了,天皇万世一系的神话就不复存在。这个观点就是我根据在东大史料编纂所里看到的书类资料而写的。
传孝谦女帝的直笔(左)与道镜的直笔(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采自《大皇宫》一书)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日本文明的三要素,那天皇、多神与怨灵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姜建强:日本人是信奉神道教的。但神道教形成的一个逻辑前提就必须是万物有灵才行。如果是一神教,那就无法形成神道教。神道教是把除人之外的万物都看作是有灵有神的存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莫不如此。你说它是宗教吧,日本也有学者说它不是,仅仅是一种信仰。不管是宗教也好,信仰也好,神道教在日本是根深蒂固的东西。而天皇家跟神道教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神道教自称自己无教祖,但这个无教祖实际上就是技术性的让天皇不是神但比神更伟大。无疑,天皇家的诞生激发了神道教,而神道教的被设定也为天皇家带来密室化和神圣化,两者是捆绑在一起的。
那么,跟怨灵有什么关系呢?一般来说,既然是多神,神多了,事情也就多了,故事也就多了。小说家京极夏彦一本本厚厚的鬼怪志,就是多神教的一个产物。如果是一神教,就无法写。总之,个人的不幸,世间的遭遇,日本人都会将它归结到怨灵上。用怨灵来解说事象。日本之所以会遍地都是神社,仅东京就有1800多座神社存在,就跟这种怨灵思想有很大的关系。神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镇魂。既然不能把你怎么样,那就在神社把你供起来,这样你就称心如意了,不会再发怒了。把怨灵给镇住了,世道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从日本历史看,日本人真的是这样想的。这是这个文明的特点。天皇、多神、怨灵这三者的组合,就构成了日本文明的三要素。
天照大神
澎湃新闻: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收获?在研究过程中,哪位(或哪几位)天皇给您印象最深、震撼最强烈?
姜建强:跟中国不一样,日本古代的史料并不是很多。这与文字传来之前没有文字有关系。没有书写工具,何能记录历史呢?最早有些史料价值的有文字记载的是两部神话性质的著作,《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研究日本天皇而言,近几十年随着战后“不敬罪”的取消,日本学者还是出了不少的成果。有的是专门的研究,有的是在日本史里谈到天皇。有这么几本书我认为是有新意的。比如现任帝京大学特聘教授今谷明的《象征天皇的发现》《武家与天皇》《室町的王权》。还有一本是讲谈社出的《信长与天皇》。这本书论证了一个问题:没有武家要取代天皇自立天皇的。混世魔王信长也是如此。总之这几本书有一些构架和设想,对我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有一位宗教学者山折哲雄,他是研究佛教的,也研究天皇与佛教的关系。一般来说,神道教是天皇的本家,从渊源上说,天皇家也与道教有关系。但天皇家是不是与佛教有关系?山折哲雄就从这个角度研究天皇。他在《何为日本文明》一书中解答了这个问题。此外还有远山美都男的《天皇诞生》;吉田孝的《历史中的天皇》;村松刚的《日本人与天皇》;长部日出雄的《天皇是从哪里来的》;中丸熏的《古代天皇与日本正史》等。但是这些书都属历史学专著,并不是一个叙事性的概述。比如称德女帝与道镜和尚的关系,是不是存在恋情,其实也有各种说法。现在看来,这段史实还是存在的。不过材料都比较有限,这样我就去跑图书馆,图书馆还不够,就去一些专门收藏史料的地方。这样,结合一些公开出版物和史料,还是可以做一些研究的。
实际上管理天皇家的宫内厅,一般也是不接受采访的。不想把皇室的东西对外公开。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室还是有一定的封闭性的。因为之前有个澳大利亚的记者写过关于雅子妃的书,中文翻译叫《雅子妃:菊花王朝的囚徒》,将雅子比喻为东方的戴安娜。灰姑娘走进皇宫,成为囚徒。这本书引发了日本外交部的抗议。有这个教训之后,宫内厅现在对外的采访申请一般都是拒绝的。
天皇制为什么能存续到今天?日本有很多人就这个话题展开研究,我看到的就有七八本。有两本我感觉不错的。一本是上田篤《一万年的天皇》,还有一本是东大教授本乡和人写的,书名就叫《天皇为什么存续下来了》。这两本书角度不一样。《一万年的天皇》是从神道教的角度来写的,从绳文文化开首到“特殊的日本文化”结束,讲了文化与天皇的“双系原理”。显然地带有弘扬天皇精神的倾向,作者可能是比较典型的皇室精神的颂扬者。他的立论根基主要就是神道教,只要神道教不灭,天皇制就永存。往前追,一直可以追溯到天照大神。天上的世界就是天照大神,地上的世界就是天皇。由此推理天皇万世一系是永续的。东大学者则是从现代理论出发讨论这个问题。
《天皇为什么存续下来了》里面有一条理由,我觉得对我影响是比较大的,就是武家政权与天皇家的相互倾轧与融合,对天皇制永续不灭有相当大的作用。有好多史学家都说,要是织田信长没有被杀,他很可能会取天皇而代之,但东大这位学者恰恰认为,即使织田信长没有被杀掉,他也不可能推翻天皇,自己做天皇。毕竟天皇的权威、天皇的不可动摇,在武家传统上是根深蒂固的。武家虽然可以一统天下,但一般并不会拿天皇怎么办。比如镰仓幕府源赖朝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见天皇。后来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基本上也是遵循了这一路线。
说到印象比较深的天皇,称德女帝是一位。一方面她有自己情感的表露,对一个和尚流露出心意,感觉她有自己的东西,不是一个公式化的脸谱化的人物。另一方面,她想用中国模式取代日本模式,走另一条新路,打破原先的方向。所以对她印象比较深。还有一位,就是后醍醐天皇。这位后醍醐天皇精力过人,智慧也不错,他想从武家那里收复权力,从武士那里收回土地,归天皇一人所有。如果成功的话,日本历史也要改写,明治天皇的大戏就要提前上演。如是这样,明治维新估计也就不会发生。历史真是充满了偶然。可以说,后醍醐也是天皇家史上的一个另类。被称“异形之王”。现在的明仁天皇,给日本国民、给我们旅居日本的华人的形象,是很儒雅的,很亲和的,比较典型的绅士风度,一点看不出他是君主立宪制下皇室家的首领。
后醍醐天皇
澎湃新闻:一般而言,武家强势,天皇弱势,日本这个国家才算比较“正常”,比较安定。而天皇势力崛起,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面貌确实大有改观,但也走向法西斯之路,差点导致天皇制的覆亡。天皇跟日本社会本身构成了一种怎样的结构?
姜建强:从一条粗的线索来看,古代大和时期日本天皇是掌握实权的。日本前首相中村曾康弘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天皇手握军刀君临前线的,是从初代天皇到第12代景行天皇。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天皇战死沙场,没有一个天皇是被捕的。这什么意思呢?除掉一些神话虚构的天皇,现实中的天皇自己指挥军士、运筹帷幄,出现在战场第一线,从来就没有过。这个跟欧洲皇室就很不一样。闹革命的俄国人杀死了沙皇,而输掉战争的德国皇帝亡命荷兰。在日本天皇家,后鸟羽天皇这一段是日本天皇家史比较精彩的一段,从后鸟羽天皇开始,军事色彩就淡化了。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朝幕关系可能更融洽一些,坏处是容易被人遗忘,变成弱势的一方。
弱势天皇的态势一直持续到室町时代的后醍醐天皇时期,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就是想要恢复天皇的亲政权,特别是要掌握军事权力,但结果失败了。他企图把这个局面翻转过来,结果没有成功,由此变成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天皇家分成两大派,这对天皇家来说,就大伤元气了。后醍醐天皇之后,与武家政权大体上算是相安无事的,不会像之前那样的剑拔弩张。江户时代的后水尾天皇,实际上是很苦恼的,被德川家搞得很狼狈,即使这样,他还是忍耐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后水尾天皇有几次很出色的反击,如紫衣事件后多次提出让位,如断绝德川家的血脉等。不过总体上还是比较平和安靖的。后水尾天皇还是活到了85岁的高寿。这点看,德川家是自叹不如的。
藤原道长
从明治维新开始,局面就全面反转了,算是恢复了五百年前后醍醐天皇那种亲政的霸气。天皇作为纵览统帅权,明治宪法(又叫“大日本帝国宪法”)里做了规定。此外,天皇是国家元首也明确得到了表述。而1946年制定的战后宪法(也叫“美国宪法”),天皇就被设定为一种象征,原来的元首、纵览统帅权的表述都取消了。当然昭和天皇是有相当争议的天皇,可以分成战前天皇和战后天皇。现在披露出来的材料,就是已经出版的三大本《昭和天皇实录》。该书在天皇侍从的日志等基础上,详细记录了天皇生活,同时也证实了新资料和回忆录的存在。
日本学者也在研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昭和天皇和战争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也就是说昭和天皇对战争到底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个结始终没有解开。这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结。宫内厅开始是封锁材料,不过从2014年开始陆续出版了这三大本,内容是比较详实的。宫内厅能把这个材料公布出来,也表明一种姿态,这段历史可以再评论。套用日本大学日本近现代史教授古川隆久的说法,考虑到这是一部公开性的实录,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可能没有被记载。反过来看,对昭和天皇这段历史研究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美国学者。美国出过好几本著作,他们掌握的材料和日本披露出来的材料有不一样的地方,两相结合,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昭和天皇是有战争问题的,而且是很直接的。如美国人约翰•托兰写的大部头的《日本帝国衰亡史》,我认为就用我们没有掌握的材料,点明了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而在这一块,中国学者似乎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当然这与掌握的材料有关。其实这段历史很重要,很值得挖掘。所以,我自己也有一个想法,要是有时间的话,想对昭和天皇这一段历史下点功夫,做点研究。
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
澎湃新闻:一般日本人对天皇是怎样的看法?
姜建强:这个得分年龄段来谈。一般日本的青年人大都知道天皇生活的区域在皇宫里,东京千代田区一番地1号最黄金的地段。但进一步问他,什么叫天皇制?天皇制为什么会存续?估计很多青年人会带有惊讶色反问:什么?还有天皇制?另外,一元一世是从明治天皇开始的,就是一世天皇一个年号。这就涉及到这从去年开始的一个热门话题,明仁天皇要退位,新天皇要即位,就要换一个新的年号,“平成”就要成为过去式了。这好比说,在昭和年间出生的人,经历过昭和天皇的去世,他们知道生死的转换也就是纪元的转换:从昭和到平成。而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是在平成初年出生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天皇的生死,因此也没有感觉年号的变化与自己的再生。突然之间,在位的天皇要退位,要把年号变掉,他们就有一种惊奇的感觉:天皇能斩断过去重新再生?我认为,一般青年人对天皇的感知,大概就是新年元旦日到皇宫去朝拜一下,天皇每隔二十分钟出现一次,跟民众招手致意。然后他们心里有个暗示:哦,天皇的存在是这样的。
明仁天皇全家新年合影
而对老一代的日本人而言,天皇的存在意味着一种心情。什么心情呢?就像日本人从海外旅游回国,在飞机上看到富士山一样,心里就安定了,终于到家了。天皇的存在也是这个感觉。所以,天皇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国民心情。但是心情也是有好有坏,有晴有阴的。经济不好的时候,就感觉你天皇家用我们纳税人的钱。日本天皇家一年的运转费是200亿日元,这个经费宫内厅支出一半,政府支出一半。显然政府的那一半就是老百姓的税钱了。老百姓心情好的时候不在乎,说你去用吧,没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你怎么用我的税金呢?为此,2006年皇太子在东京车站乘坐新干线去长野滑雪,正好被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日本人发现了,那个老人开骂道:你这个小偷快滚回去!怎么会是小偷呢?多难听。不过,在这位日本人看来,整个皇室都是小偷,偷国民的税金。这当然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也反映了部分日本人的心态。再如,皇女下嫁平民,除臣籍下降之外,皇室还每年要支出900万日币给出嫁的皇女。对此,日本老百姓也不买账。皇女下嫁,一次性的礼金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另外给一大笔钱?但总体来说,天皇家在现代民主制的约束下、在国民的审视下,还是相当低调顺和的,决不给国民增添任何麻烦。所以,就世界上还存有的君主立宪制的王室来看,日本天皇家不用说丑闻,就是负面新闻也是最少的。这是自始自终注重自己形象的一个结果。这样的皇室存续,日本国民在整体上是希望的,也是依依不舍的。
《大皇宫》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