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不特:浅谈《国史大纲》

罗不特 随读随写 2019-04-10

本文草于2015年。因南方某发达城市的阅读微信群(后解散)群主的邀请作了一次语音分享,这是我头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在某FM平台上录音,更准确地说基本上是照着草稿念了一遍。谨此特别感谢当初邀约的朋友。



浅谈《国史大纲》


我要分享的是一部鼎鼎有名的教科书,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读本科时就通读过一遍,这十多年来时常想重读一遍。直到最近才如愿。钱先生这部书当之无愧是一部经典了。不过我对钱穆没有什么研究,所以这里只能谈一点非常肤浅的读后感。请各位批评指教。

 

在谈《国史大纲》之前,想介绍两篇文章。一篇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王汎森先生的《钱穆与民国学风》,这篇文章收在他的一本小册子里,书名叫《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有香港三联版,大陆有复旦大学版。另一篇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志宏先生的文章,是他为钱穆晚年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作的导读。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弟子,他的文章在中研院近史所的个人网页上可以下载。【可点本文左下方“阅读原文”】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是极好的书,我买过好几本,都是三联的版本。这回因为要分享《国史大纲》的读后感,又从图书馆里借了来。不过这回偶然借到的是九州出版社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个新校订的版本,我没有把三联版和九州版对照着看,不知道哪些地方有订正。不过九州版的一个好处是,它增加了附录,附录的都是钱穆先生的回忆文章,可以跟《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正文对照着看。

 

钱穆的这部晚年回忆录,我读过好几次,但读了林志宏的文章,才发觉自己很多地方都没有注意到。同样的,钱穆的著作我也读过几部,但几年前读了王先生的文章,感觉原来有那么多面向、那么多层次可以展开讨论。所以在这里先推荐这两篇文章。

 

下面说说钱穆自己笔下的《国史大纲》。钱穆在一篇纪念张其昀的文章(《纪念张晓峰吾友》)里说——张其昀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抗战期间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钱穆也是撰稿人——他的治学在《国史大纲》以前主要是写历史考证方面的论文,在《大纲》以后则更多讨论文化、民族这类比较宏大的题目。或者可以这么说,《大纲》以前更偏向学术,以后则更偏向思想。也就是说,《国史大纲》可以看作钱穆一生学问思想的转折点。

 

另外,《师友杂忆》中多处提到《国史大纲》。比如1940年,《国史大纲》刚刚完成,为了预防空袭,想早一点印刷,钱穆就跟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商量,希望能早日出版,王云五也答应了,但钱穆提出在付印之前要交给他的老师吕思勉先生看一遍校样。当时吕思勉在光华大学当教授,后来钱穆有机会在上海见到吕先生,吕思勉称赞《国史大纲》论“南北经济”一节写得很好,又说:书里面写魏晋屯田制到唐代的租庸调制的演变,写得也非常好,说“此书所论,诚千载只眼”,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大纲》的论断极其精彩,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学者,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除了吕思勉——这里插一句啊,现在有一种说法,还被说成是严耕望先生的观点,说现代史学有四大家,分别是陈垣、陈寅恪、钱穆、吕思勉。其实,如果认真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就知道这个说法是有偏颇的。严先生推崇这四位前辈史学家是不假,但好像没有“现代史学四大家”这种称谓。他说的很明白,他推崇这四位,是因为他有幸见过他们,或者读他们著作时他们还健在,而像梁启超、王国维去世得早。尤其是王国维,如果要较真的话,现代史学四大家,无论如何王国维都应是其中一家,而且是极重要的一家。我想,严耕望先生根本没有贬抑或忽视王国维的意思,但不少人读书不仔细,往往人云亦云,喜欢把“四大家”“南什么北什么”挂在嘴边。

 

除了吕思勉评论过《国史大纲》,《师友杂忆》中还提到陈寅恪、缪凤林、陈梦家等人。我们今天能读到《国史大纲》,有一分功劳属于陈梦家,是他劝钱穆撰写一部教科书。陈梦家是钱穆的同事,同在北大、西南联大任教。至于陈寅恪,是因为《国史大纲》的长篇《引论》在报纸上发表,陈寅恪对张其昀说,这是一篇大文章,很值得一读。陈寅恪那时候已经名满天下,真的是声誉卓著,影响很大。所以他这一句评语,钱穆印象很深。后来,钱穆还写信给陈寅恪,向他询问对《国史大纲》的具体意见。

 

另外,缪凤林也很欣赏《国史大纲》这部书,并挑出书中征引错误的地方。早年有些版本就附录了缪凤林的挑错文章。后来钱穆一一改定,就不再附录了。

 

当然也有学者指摘《国史大纲》的。比如毛子水,比如傅斯年。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窥探现代中国学术的派系和路向。

 

还有,钱穆晚年跟杨联陞时常有书信往来,讨论学术问题。1968年年底,钱穆致信杨联陞,说他有意再写《国史大纲》,这样就可以将三十年来新的见解和看法写出来,同时换一种新的体例来写,这样可以有两部《大纲》并存于世。可惜,终于没能成功。

 

啰嗦了这么多,很抱歉似乎还没有进入正题。其实上面讲的是从钱穆读钱穆,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国史大纲》,首先得了解钱先生本人的生平和学术。毕竟《大纲》融汇了钱先生对中国史的通盘的见解。放在他自己整个学术脉络下,才可能得到比较清晰深入的理解。另一个路径则是,放在那个时代的学术史思想史背景下,也就是晚清民国的大环境下去看待。下面讲的,可能扯得更远一点。


 

《国史大纲》是一部经典教科书。注意,这不是一部专著,而是一部教科书。因为是教科书,所以没有很详细地注明出处。一打开《大纲》,读过的朋友都知道,钱先生特别提倡对本国历史应该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五个字近二三十年来说得很多,但要真正付诸实践,需要花非常大的工夫。然后是长篇《引论》,这里面涉及很多问题。但限于时间和学力,就不去说了。我只挑隋唐史部分说一说。

 

然而,我对隋唐史也毫无研究,实在惭愧。之所以挑隋唐史部分,是因为最近翻阅了两本隋唐史的书,也是教科书或通俗读物性质的。一本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孙英刚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一本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那套讲谈社中国史的隋唐卷,也就是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的《绚烂的世界帝国》。——其实更应该参读岑仲勉先生的《隋唐史》,吕思勉先生的《隋唐史》,韩国磐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以及陈寅恪先生的论文和著作,等等。

 

因为是教科书,很多地方写得很简略。但即使简略,也有简与繁、轻与重的分别。对照着同主题的教科书、历史论文来读,就很有意思。比如,钱穆写隋代,他似乎就不喜欢隋炀帝,一上来就说隋炀帝是个“夸大狂”。而在孙英刚的笔下,隋炀帝也没有那么坏,简直是为隋炀帝“平反”:“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跟我们在书本上读到的隋炀帝实际上是两个人。他往往被描述成末代昏君,被描述为奢侈、昏庸、沉迷女色、荒淫无道的形象。但是他的一系列做法,包括对高句丽的战争、修建运河系统、修建东都等等,实际上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而且也被后来的唐王朝继承。他的皇后萧氏是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她从未被隋炀帝所抛弃。”

 

不过钱先生的议论也有很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他说,隋炀帝受到南方文学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流对政治风气也有影响,并最终导致隋炀帝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辙。钱先生接着说,能把南方的文学与北方的吏治、武力结合起来,处理得恰到好处,造成更高的政权的,则是唐太宗。这是很特别的历史意见。

 

而气贺泽保规对隋炀帝也有比较细致的分析。比如他把隋炀帝统治的十五年分成前后两期,前半期意气风发、蓬勃向上,后半期则陷入战争的泥淖,过着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

 

再比如唐太宗——除了帝王世系,钱穆提都没提唐高祖李渊,上来就讲贞观之治——钱穆似乎完全相信唐太宗本人的自述,也都是自我表扬的文字,说什么要论天下英雄,我唐太宗算是有史以来第一号人物了。对照着看孙英刚的书,唐太宗当然是一代君主,但完全不像钱穆那种笔调,应该说更多揭露了李世民的真面目,以及李世民对唐朝影响的消极面。

 

具体说唐朝的建立,孙英刚更倾向于表彰李渊的功劳,他认为史书上把建立唐王朝的功劳大部分归功于李世民是不对的,这是唐太宗编造的结果。同样,李渊被描述为一个平庸的人,也是不对的。而在气贺泽保规那里,他说:“李世民后来继承了皇位,史书中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有贬词,而实际上他们三人都非平庸之辈……相对于平庸的父亲而言,三个儿子都很能干。”可见,气贺泽保规对李渊是持保留态度的。

 

当然,钱穆《国史大纲》的一大特色是对制度史的研究和探索。比如隋唐这一段,他花了不少篇幅讲述唐代的宰相制度和地方政治,还讲了唐代的贡举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府兵制到藩镇体制的转变。

 

再比如,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个大转折。看《国史大纲》,视野似乎相对是在中国史的范围内。而到了孙英刚的笔下,则是在更广阔的亚洲史的视野下考察的。当然,《国史大纲》毕竟是通史,篇幅有限,不太可能铺开来写,而《隋唐五代史》是断代史,有的问题相对而言可以讨论得稍微深入一点。

 

 

最后,我想特别提一下余英时先生的《犹记风吹水上麟》(收入《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这篇文章提到《国史大纲》的地方,就非常值得重视。比如,余先生说,他曾不断提出《国史大纲》中的具体论断,请钱先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种小扣大鸣,一般人是不可能有这种体验的。所以,余先生说:“我渐渐明白原来他多年在北大等校讲授中国通史的过程中,读遍了同时史学专家在一切重大关键问题上的研究文字,然后根据他自己的通史观点而判定其异同取舍。”这就提示我们,《国史大纲》“背后不仅是正史、九通之类的旧史料,而且也包含了整个民国时期的史学史”。

 

【悦读】

阎步克vs钱穆:论中国古代政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