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子凡《瀚海天山》:看唐朝如何经营西域

刘子凡 随读随写 2019-04-10


孙海鹏:又见敦煌一瞬间

孙齐(文在兹):石之低语

刘永华:从社会文化史角度看《乡土中国》

维舟:对于明治维新,日本各地有各地的理解和记忆




内容简介  · · · · · ·

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三个重要边州,扼守自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节度使控制的区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以唐代伊、西、庭三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史料,详细勾勒了伊、西、庭三州建立、发展、废止的历史,指出了其自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伊、西、庭军政体系到北庭节度使节制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发展过程,及相关历史背景。同时,《瀚海天山》一书对于唐代西域史上很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如金山都护府的兴废、瀚海军的设立、安西与北庭两节度使的关系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多有创见。


 结   语 


一、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纵观自伊州设立至伊西北庭节度使固定化这一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看到,伊州、西州与庭州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唐朝的西域经营相伴始终的。伊、西、庭军政体制的每一次变化调整,都体现着整个西域局势的变化以及唐朝制度的变革。当我们将沉没于历史记忆中的碎片化的史料拼接起来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先来总结一下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贞观四年(630)唐朝在伊吾设立西伊州。贞观八年,又将西伊州改为伊州。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国后,即在其故地设立西昌州,九月又改名为西州,同时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驻扎在可汗浮图城的叶护阿史那步真降唐,唐朝在可汗浮图城设庭州。至此,唐朝在西域东部建立起了以安西都护府统辖伊、西、庭三州的军事体系。

安西都护府初治交河城,贞观十六年或稍早迁至西州高昌城。安西都护府治西州时期,至少有四任都护,分别为乔师望、郭孝恪、柴哲威和麴智湛。其中,郭孝恪的职衔见有“安西都护,督西、伊、庭三州诸军事”,柴哲威的职衔则为“敕使持节西伊庭三州诸军事、兼安〔西〕都护、西州刺史”。由此也可以看出安西都护府对伊、西、庭三州的军事统领关系。安西都护府最初可能只是负责镇抚诸蕃。从史料及出土文书看,至少自贞观十六年正月以后,安西都护府实际上就是西州唯一的州府级行政机构。

伊、西、庭三州之下又分别设有县及乡里。可以看到,西州在设州的同时就设立了高昌、交河、柳中、天山、蒲昌五县,实际上就是在原高昌国五郡的基础上改置而来。从出土文书看,西州在县以下又设有乡里,目前已知的有24个乡和38个里。乡里以外,西州还有坊和城的设置。庭州历史上曾一共设有四县,金满县在今北庭故城遗址,蒲类县在今奇台县城附近,皆是贞观十四年设立。轮台县的设立时间可能是在长安二年(702),与北庭都护府同时设立。西海县设立时间相对较晚,大致在肃宗改元宝应之前。伊州则有伊吾、柔远、纳职三县。设立州县的同时,唐朝在西州推行府兵制度,先后设立了前庭、岸头、天山、蒲昌四个折冲府。又有大量来自内地的镇兵在伊、西、庭三州镇守。同时,唐朝在伊、西、庭的重要交通路线沿线及军事要点,又广泛设有镇、戍、烽燧等军事设施。这些共同构成了唐朝在西域的基本军事力量。此外,唐朝又将原高昌国官人头首迁入内地,积极地在西州推行安抚措施,清查土地和人口状况,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贞观十六年以后,唐朝在西州采取了进一步的安抚策略,同时为了缓解人力紧张的态势,又从内地招募戍人并徙刑徒至西州戍防。

显庆三年(658)二月,唐朝在西突厥之地设立濛池、昆陵二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同时册立昔亡可汗、继往绝可汗,以分押西突厥部落。显庆三年五月,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辖新设立的羁縻府州,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也先后设立。西州则升级为都督府,西州都督府成为了实际负责西州军政事务的州府级机构。安西都护府节制伊、西、庭三州的军事关系已不复存在。从《唐龙朔二、三年(662、663)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安稽哥逻禄部落事》看,西州都督府可能一度在处理天山以北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朔三年(663)十月后,唐朝在庭州设立金山都护府,统管天山以北军政事务,庭州的军政力量得到加强。另外,从P.2754西州都督府判集文书来看,麟德年间西州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伊州之间,都没有相互节制的关系,西州都督府和安西都护府是相互独立的军政机构。

咸亨元年(670),吐蕃进犯西域,唐朝被迫罢废安西四镇。至迟在上元二年(675),唐朝又逐渐恢复了对四镇的统治。罢四镇之初,安西都护府一度迁回西州,但很快又迁至龟兹。从出土文书看,安西都护府在咸亨二年至上元年间已不在西州,西州都督府的建制依然存在。仪凤二年(677)吐蕃联合西突厥进攻安西,但很快就被唐军击退,唐朝仍然控制四镇。调露元年(678),波斯军使裴行俭功克碎叶后,唐朝首次在西突厥的核心地带碎叶驻军镇守,并以碎叶取代焉耆作为四镇之一。此后,杜怀宝以“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的身份驻碎叶。从金山都护、庭州刺史和安西副都护(都护)之间频繁迁转的情况来看,大致调露年间,驻碎叶的安西副都护及治庭州的金山都护,共同承担起对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各部落的镇抚职能。垂拱二年(686)起,吐蕃大举进入西域。唐朝被迫放弃四鎮,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事之后,直到长寿元年(692),唐军才克复四镇。在唐朝与吐蕃争夺四镇的历史过程中,伊、西、庭三州为唐朝在四镇方向的经略提供了极大的支援。此时西州虽然已经不再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最前线,但却从人力上起到了战略后方的重要作用。

长安二年(702),唐朝于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庭州也改称为北庭,庭州建制随之取消,北庭都护府成为当地唯一的州府级行政机构。北庭在安史之乱前一直是都护府建制,仅有阿史那献曾于开元三年(715)前后任北庭大都护。在北庭都护府设立的同时,长安二年又有瀚海军的设立。北庭的军事力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西域的军政建制也进入新的调整时期。长安三年前后,突骑施乌质勒占领碎叶,唐朝一度失去了对碎叶的控制。景龙四年(710),吕休璟曾以北庭都护兼领碎叶镇守使,但在突骑施占领碎叶的情况下,碎叶镇已名存实无。同样是在景龙四年,唐朝又于伊州设立伊吾军。武后中宗时代,使职差遣兴起,先后见有陇右诸军州大使、检校长行使、覆囚使、巡察使和支度使等等,在军事、交通、财政等多个方面对西州、北庭进行了节制。使职的出现也为伊、西、北庭的再整合提供了契机。

先天元年(712),阿史那献以北庭都护兼伊西节度,标志着伊西节度使的创立。伊西节度使,亦称北庭节度使、伊西庭节度、伊西北庭节度使,是以北庭为中心的节度使。伊西节度使设立后,伊州和西州就正式隶属于北庭。先天二年前后,唐朝又设立了四镇节度使,亦称碛西节度使。伊西节度使与四镇节度使为唐朝在西域设立的两大节度,分统伊、西、北庭地区和安西四镇地区。从出土文书看,开元七年(719)、九年、十一年北庭皆有节度使,此时在任的节度使可能为张孝嵩和杨楚客。说明这一时间段内,北庭皆是独立的节度。开元十五年,延王李洄遥领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使。从瀚海军相关文书看,延王同时又遥领北庭的节度使或瀚海军经略大使,成为西域名义上的军政长官。开元十五年以后,阴嗣瓌以北庭都护兼副使的身份主政北庭。此后安西、北庭数度分合,至开元二十九年才最终固定为两节度,分别定名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和北庭伊西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的出现,也标志着新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建立。与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伊、西、庭三州军事体系不同的是,此时的军事中心已经从西州转移到了北庭。伊州、西州、北庭分别设有伊吾军、天山军、瀚海军,统归节度使节制。在军镇化的时代,北庭的军政长官一般情况下既是节度使,同时又是北庭都护兼瀚海军使。同时,伊、西、北庭地区也设有支度营田使。从吐鲁番出土的开元十年、十一年前后营田相关文书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庭支度营田使对西州、伊州及北庭的节制。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爆发,河西、陇右兵大量入援。至德元载(756)肃宗即位后向安西、北庭征兵,同年安西、北庭兵马赴中原靖难。这也造成了唐朝西北疆域的兵力空虚。为了应对新形势,唐朝开始加强北庭与河西的军事联系,伊西北庭节度使杨预、杨志烈先后调任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在永泰元年(765)前更是以“河已西副元帅”的身份统领河西、安西、北庭的军事。然而在广德元年(764)凉州失守后,北庭与安西就被阻隔成为飞地。随后伊西北庭留后周逸杀死河已西副元帅杨志烈,北庭地方势力选择自保,三道联防也随之破灭。之后,北庭只能借助回纥、沙陀的军事力量与吐蕃周旋,并通过回纥路与中原联络。吐蕃于贞元六年(790)攻破北庭,贞元八年(792)攻破西州。虽然两地很快又重奉唐朝正朔,但唐朝的势力不可避免地退出了伊、西、北庭地区。

总之,可以把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贞观四年(630)至显庆三年(658)前为第一阶段,唐朝成功地在伊、西、庭三州建立起同于内地的军政体制,形成了以安西都护府节制伊、西、庭三州的军事体系,以西州为核心。显庆三年至长安二年(702)前为第二阶段,伊、西、庭三州之间不再有统属关系,西州升级为都督府,庭州则一度设立金山都护府。长安二年至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为第三阶段,唐朝重新构建了以节度使统领伊、西、北庭的军事体系,北庭成为核心,并先后设有北庭都护府、伊西北庭节度使,以及瀚海军等镇军。安史之乱后为第四个阶段,在延续伊西北庭节度使的基础上,唐朝试图建立北庭与河西的军事联系,但最终失败,伊、西、北庭也相继陷落。

二、伊、西、庭三州与大唐西域

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唐朝先后与东突厥、西突厥、吐蕃、突骑施等势力角逐的结果,伊、西、庭三州也在唐朝经营西域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隋末唐初,东、西突厥同时崛起,东突厥给新兴的唐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西突厥也逐渐控制了西域诸国。控扼西域门户的高昌国与西突厥保持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伊吾则被粟特人占据,而这些居住在伊吾的粟特人可能一度臣属于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唐朝一举击溃东突厥颉利可汗,并对东突厥诸部采取了招抚策略。散落在伊吾附近的东突厥部落相继降唐,伊吾的粟特首领亦率领伊吾七城归唐。于是才有了西伊州的设立。此后,唐朝并没有立即在西域采取开拓策略,而是希望通过支持西突厥泥孰系可汗来控制局势。

然而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崛起及其在天山东部的活动,给唐朝带来了很大威胁。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讨平高昌国,同时占领可汗浮图城,在打开进入西域孔道的同时,也将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的势力逐出了天山东部。西州、庭州也随之建立。唐朝就在天山东部构建起了以安西都护府为核心的伊、西、庭军政体系,这一军政体系也很快就发挥了作用。贞观十六年(642)郭孝恪任安西都护后不久,即击溃了西突厥对西州、庭州的攻击。贞观十八年(644),郭孝恪出击焉耆,擒焉耆王突骑支,唐朝的势力首次进入天山以南的绿洲诸国。贞观二十二年(648),以伊、西、庭为前沿基地,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大破焉耆、龟兹国。这样,唐朝不仅通过对伊、西、庭三州的建设稳定地控制了天山东部,还以伊、西、庭三州为基地实现了向天山以南绿洲国家的扩展。可以说,伊、西、庭三州是唐朝最初奠定其西域统治的基础。

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叛唐,号称沙鉢罗可汗。在这种情况下,被迁入内地的高昌王族麴智湛被送回西州,出任安西都护。经历了数次征讨之后,显庆二年(657)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生擒阿史那贺鲁,平定西域。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迁龟兹,西州升级为都督府。这样唐朝在西域就逐渐开始形成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两大统治区域。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吐蕃开始进入西域,再加上西突厥、铁勒的动荡,给唐朝的西域统治带来了新的威胁。虽然没有了统一的军事节制,但伊、西、庭三州依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庭州逐渐加强羁縻天山以北诸部落的职能,而面对吐蕃对安西四镇的侵扰,西州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后方。西州兵参与了麟德年间救援于阗的两次征行,西州都督崔智辩更是曾亲自带领伊、西二州兵出征。调露元年(679)裴行俭攻克碎叶,也是借助了西州的军事力量。调露元年以后,庭州金山都护也与碎叶的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共同肩负起镇抚诸部落的职责。

但这样一种军政体制的调整并没有起到镇抚西域的效果,很快在垂拱年间吐蕃的大举进攻,就迫使唐朝拔四镇,并在四镇地区陷入苦战。仅凭借伊、西、庭三州与安西四镇有限的守军以及临时组建的行军,无法压制吐蕃对四镇的进攻。长寿元年以后,四镇大规模驻军,唐朝才稳定地控制了安西四镇。这一时期,安西四镇是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最前沿,伊、西、庭三州则为四镇的争夺战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援。

高宗、武后年间,东突厥再次崛起,给唐朝的北部边疆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东突厥向西的拓展,也严重威胁了唐朝的西域统治。在这种情势下,长安二年(702)有了北庭都护府和瀚海军的设置。景龙四年伊州又设伊吾军。可惜,这并没能阻挡东突厥西进的步伐,景云二年(710)东突厥击败突骑施,远征至粟特地区。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唐朝在北庭设立伊西节度使,伊、西二州归北庭节制。这一新的军政体系建立之初便起到了作用。开元二年(714),北庭都护、瀚海军使郭虔瓘在伊州、西州的协助下,成功击退了东突厥的进攻,并以北庭为中心招降诸部落,构筑起抵御东突厥的防线。伊西节度使与四镇节度使分工协作,成为唐朝在西域的两大战区。两节度又会因时局的变化而出现分合。借助这一新构建的统治格局,唐朝在东突厥、吐蕃、突骑施的环伺下,成功地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的态势从西向征伐变为东向防御。北庭成为了联系河西、安西两道抵御吐蕃侵蚀的关键所在。先后两人伊西北庭节度使调任河西节度使。也正是因为北庭的意志出现了动摇,在北庭发生了杨志烈遇害事件,使得唐朝失去了夺回凉州的最后一丝希望。然而即便如此,北庭、安西此后数十年为唐朝坚守,仍然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唐朝的边疆危机。兴元元年(784)德宗欲将安西、北庭割让给吐蕃之时,李泌便上言安西、北庭“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贞元年间北庭、西州相继失陷后,唐朝也就失去了在西北的最后蕃屏。

争取对西域的控制,也是汉代以来中原王朝针对北方边疆局势的一贯战略。汉代最早经营河西、西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西线与匈奴展开争夺,并联合乌孙等以“断匈奴右臂”。北魏曾远征龟兹,并在焉耆、鄯善设镇,其在进军西域过程中的主要对手就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柔然,在西域的争夺实际上也是北魏与柔然在整个北方攻防战线的延续。

唐朝正是继承了这样一种战略思路,通过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只不过唐朝面对的敌人不仅有来自北方草原的东、西突厥,更有强势的吐蕃。纵观唐朝经营西域的百余年历史,可以说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西域不同地理和人文环境,唐朝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式,在天山东部的伊、西、庭三州建立起同于内地的军政体制,而安西四镇地区则是羁縻府州结合军镇的模式。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各种军政体制的细节也会随之调整,从而支撑起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根据本书的讨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伊、西、庭三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可以说,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唐朝维系百余年西域统治的基础。


【点击图片有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