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这10本书获奖了

随读随写 2019-05-20

综合澎湃私家历史20171019和20181219报道。


第一届“普隐人文学术奖”获奖名单

 

1、陈粟裕《从于阗到敦煌:以唐宋时期图像的东传为中心》,方志出版社,2014年。 

于阗踞丝路要道,为文化重镇,在佛教思想传播与艺术样式创造方面久负盛名,见诸史籍。然而实物遗存所限,其在现代学术视野中仍难免雾里看花之感。陈粟裕博士紧扣于阗文化东向发展路线上至关重要的节点——敦煌,综合运用视觉图像及其题记、出土文书、史籍等材料,识读现存图像,探寻艺术背后的宗教信仰的面貌与特征,阐释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密切关系而在敦煌大量出现的特定题材的美术作品。在全面梳理其中于阗元素的同时,对敦煌地区石窟壁画中的于阗瑞像、于阗八大守护神等的专题考论尤见功力,缜密可信。该书为西域佛教图像学研究方面新见的重要成果,为进一步认知中世精神世界、民族关系、文化融合与建构做出独到的贡献。 

——廖旸(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2、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一书,从政治体发育程度的角度,讨论先秦华夏族形成、秦汉帝国时期成型的“四夷”观及“华夏网络”对非华夏族群的整合作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非华夏族群华夏化的实态等问题,视角新颖,对于传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与纠偏作用。全书既有大写意的综合分析,也有独具匠心的细节考订。书中对“夏”本是“西土之人”一意的勾稽、对星座分野观念变化与华夷秩序的讨论、对北魏前期实行“爵本位”之制及背景的推测,以及对汉唐间史书中“四夷传”结构形成的分析,都很有见地。附录中关于中国南方之“江”越过北方之“河”影响及于东北的政治文化考察,更显示出作者不可多得的学术机敏。全书文字清新可读,尤为可贵。 

——何德章(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3、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南朝贵族及贵族文学的个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在这部著作中,晓光的多年积学得到了较为集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他基于对中古史料文献的谙熟而形成的对当时历史状况的深入体察,没有这层功夫,永明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王融形象不可能勾勒得如此生动入微;可以看到他对中古文学文本的精细读解,对文本背后的书写成规、知识素养、仪式背景等的真切把握,没有这一能力,进入中古时代的文学世界完全没有可能。这中间,晓光留学东瀛前后所承受的彼邦学术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关于王融和永明时代政治文化的具体分析讨论,还是在整体的构架上承受内藤湖南、宫崎市定以下诸多大师关于六朝贵族社会论之影响,斑斑可睹。

我始终以为,如果期望历史地把握六朝文学必须连贯地观照政治、家族、信仰和文学这几个方面。晓光的王融研究,便是在六朝贵族社会论的历史规范下,大致涉及了这些维度的考察。我相信晓光所完成的王融与永明时代的个案研究,是可以有广阔的推展空间的。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4、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本书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有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对于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做了梳理,让读者能够在政治过程的细微之处,看清楚事件的原貌,力图还原出真相来。一旦这些问题辨析清楚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提炼及评说,会让人领略到以往未曾想到的新的魏晋史。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5、童岭《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

中国中古文献研究者,经常面对文献不足征的尴尬,而经历从写本到刊本的演变之后,传世文献文本亦多有不足据者。值得庆幸的是,东瀛日本自汉魏以降,不断引入中土文物文献,大量汉籍以钞本形式流传,而且保存了刻本时代之前的文本面貌。对于此项珍贵文献,中国学者虽有关注,然发掘利用尚远远不够。童岭教授大著以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置于中古经典学术背景以及现代学术史的观照之下,不仅学术视野开阔,而且切入角度新颖,诸如“钞”与“写”的辨析,江南经学义疏、讲疏的考察等,多发前人所未发,颇具研究示范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文献辑佚、校勘的考据之学,又有东亚文明交流视野下的个案综合分析,在在可见著者的古典文献功底和现代理论素养。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第二届“普隐人文学术奖”获奖名单


1、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本书以历史地理学与相关学术领域紧密结合的视阈,聚焦少有人涉足的清代“县辖政区”专题,大海捞针式地爬梳地理志书、档案、实录、政书等史料,对“县辖政区”做出精湛的实证分析,质疑“皇权不下县”更是振聋发聩,从而推出对清代基层社会治理全新的阐释,其论述不仅大大推进了该专题的学术进步,而且翻新了学术界“行政区划”要素理论,结论更具强烈的现实借鉴意义。

——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2、卞东波《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

域外汉籍研究,自本世纪初在中国逐步兴起以来,学界的认识经历了从新材料到新问题、新方法的提升。本书以域外汉籍材料为参照,挖掘出大量宋代文学研究的新材料,也提出了若干新问题,并在一些个案研究上尝试了研究方法的探索,因此,这部著作不仅可以让读者开卷而有新收获,而且给学术界带来了新刺激,同时也将宋代文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书文献丰富,视野开阔,学风严谨,眼光锐敏,是一部值得奖赏的学术新著。

——张伯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3、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是一篇内容丰实、特色鲜明的历史地理学新作。是作选取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史——唐帝国及其地方藩镇间的朝藩关系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唐帝国是如何通过重构朝藩和藩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来挽救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统治危机。选题视角别致、取材新颖,具有很好的学术研究意义。

全书除绪论、结语外,共分四章十六节,以区域个案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藩镇与唐王朝中央的关系,藩镇内部军事构造、官制构造等权力结构,藩镇与地方势力、与“土豪层”、与少数族裔等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藩镇的涌现并非是唐帝国在乱后寻得暂时苟安和措置失当地割土裂地的结果,而是帝国化解危机和痼疾的理性措施,即通过藩镇空间结构和权力结构的重构来产生新的地缘结构和新的社会关系。

全书资料翔实,论证科学,正文及附录、三十八幅地图,除了全面运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外,还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新出土的碑志资料。运用了传统的资料解读方法,也吸取了现代的分析手段。全书语言通畅,视野开阔,点、线、面结合,人物、事件、制度互融,政治、社会、文化互动,构架出多维度的中晚唐历史。

——周振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4、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后期的政治史。作者思路清新,不落窠臼,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梳理厘清了哲宗、徽宗朝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展现出作者敏锐而犀利的洞察力。书中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解读以及逐层递进的分析,揭示出“士大夫政治”的理想在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反思以“权力斗争史”为主线的政治史研究,并试图进而理解中国古代王朝体制的特质,切实推进了对于相关议题的深入讨论。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5、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在中古史领域,“历史书写”或“史料批判”,业已成最具冲击力的研究范式之一。其新颖度、思辨性,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徐冲君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一书,在大陆学者之中,可以列入“开风气”的作品之一。作者独具匠心,由“起元”、“开国群雄传”、“外戚传与皇后传”、“隐逸列传”几个单元切入,揭示了体例与书法背后的“意图”,用现代术语说就是意识形态意义。这些意义,包括皇帝权力起源的正当化、王朝更迭的合法性,及若干政治势力——如后妃、外戚、士人等——在权力秩序中的文化塑形,等等。其逻辑的清晰连贯,表述的委宛有致,文风的简净洗练——这些都是涉及水准与才华的因素——均可圈可点。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普隐人文学术奖”说明

为鼓励和支持人文研究领域的年青学人,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普隐教育文化中心联合颁发此奖,奖励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学、思想、宗教、艺术与考古等基础人文学科表现优秀的青年学人。针对的是5年内出版的专著,出版时作者不超过40岁。本奖不实行申请制和项目制,每年由相关领域学术同仁投票选出。

普隐人文学术奖”遴选委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