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维舟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2月
ISBN :978-7-3051-79228
定价:42.00
上架建议:随笔 评论
描摹徘徊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当代中国
揭示社会现象和文化变迁背后隐藏的逻辑和意义
本书是作家、书评人维舟十余年评论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精选其解读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三十七篇文章,分为三辑:隐蔽的变迁、观念的起源、故事的讲法。从无根的现代人到由死线组成的人生,再到高科技中世纪,他细致描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境况;从餐桌上的文化冲突到葡萄酒兑雪碧,他辛辣剖析新老观念的碰撞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从分析广告民族主义、电视国学热等文化现象,到解读《盗梦空间》《飞屋环游记》等流行文化作品,他试图挖掘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另一套逻辑、意义或阐释。透过维舟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评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熟悉的文化现象和未经省察的观念,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
维舟
1977年生,上海崇明岛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作家,书评人。自2004年7月起撰写博客,涉猎驳杂,以文史为主,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长期为《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撰写书评,并为《GQ智族》、“腾讯·大家”、澎湃新闻等撰写专栏。已出版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2014)、长篇小说《无岸之岛》(2019);译著《不由自主的资产阶级》(2013,合译)。
媒体推荐:
他的每一篇书评背后都是观念世界对于当下社会的回应与投射,无论是遥远的古代或是异域,都对时下有一种遥远的关切与联系。
——《经济观察报·书评》“2018年度致敬书评人”颁奖词
编辑推荐:
l 本书试图用十余年来陆续写就的文章回望这个蕴藏着动荡变化、“破坏性创造”的时代,收录的文章多非时评,更多的是对一些无时效性的社会变迁之类长时段现象的思考,也是维舟评论生涯的一次阶段性总结。
l 从本书对20世纪头20年的社会热点、文化变迁的深入解读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变与不变。例如,在《时间的拘役》中可以看到996的前兆,在《无根的现代人》中可以寻见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再逃回北上广的根由。
l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试图揭示表面现象下面隐藏着的另一套逻辑、意义或阐释,例如《电视国学》《广告民族主义》《餐桌上的文化冲突》,谈的都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却发掘出了未经省察的观念。
目 录
第一辑 隐蔽的变迁
时间的拘役
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无根的现代人
慢半拍
不再年轻的个人主义者
关于懒惰的两套话语
对一张雕花木床的两种态度
餐桌上的文化冲突
一个单位就像一个村庄
电视国学
相声的没落
广告民族主义
憎恨思考的时代
每个人的死都是一次海难
你是只会比赛的机器人吗?
第二辑 观念的起源
爱国、卫生和运动
为中华之崛起而做操
空间感
城市与园林:对称与自然
城市,让生活更不好
假日观念的变迁
葡萄酒兑雪碧
“古怪食物”不过是一种文化排斥反应
审美
作为公共戏剧、大众童话和消费盛宴的王室婚礼
国王为什么需要新装
恩情的负担
第三辑 故事的讲法
日本动画中的工业浪漫主义
脱离控制的创造物
对黑暗力量的再征服
完美的罪行
记得是我在战斗
对意义的消费也不过是消费的一种
人民喜欢被童话感动
双向的忠诚
人民为什么需要许三多
虐囚与陌生空间想象
后记
后 记
2012年11月,因和李澜君谈起她新出的散文集《夏目漱石的百合》,她鼓励我也把自己早些年的文章归拢结集一番,并给我介绍了她那本书的编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的范毅文。她并不是第一个鼓励我出书的人,但她和毅文都比较有行动力。联系上之后,毅文先让我拟一下篇目和结构,随后便开始向前推进报选题了。以前朋友的提议,我大多搁置了,因为我对出书长期抱有一种怀疑,自己原本就只是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写作,积累不够厚实,网上作为博客发表或许无碍,但一旦白纸黑字印刷成书,那将来后悔起来也再难销毁重出了。也还好没有更早时就匆匆出书,因为后来拟定本书的出版计划后,发现稿子整成后势非大改不可。现在书中的篇什,绝大部分是我自2004年7月写博客起的六七年间所写的评论。除了其中少数几篇曾在搜狐财经、腾讯大家、《东方早报》和《华商报》发表过之外,大多数从未刊发在媒体上(未得我允许的网络转载除外)。它们原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只是我在阅读和观察之余,对诸如社会热点现象、传统与现代、文化变迁等问题的一些思考。但一本书毕竟要有自己的整体架构,仅仅把零碎的篇章拼到一起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必须要有某些基本的主线、主题或蕴含的意义。那时毅文也说,不要把书做成“博文的结集”,“要对自己狠一点,舍得放弃一些文章,有一条主线”。在2013年2月我交出初稿时,向毅文提议书名定为《隐蔽的叙事》,因为我感觉其中所有文章谈的都是“其实有两层”,即在表面的现象下面隐藏着另一套逻辑、意义或阐释。但这立刻被她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她以自己十多年的编辑经验坦诚地告诉我:这书名听上去就“太装了”,而且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性著作。于是我把书名改成了《迷人的乱世》,既是借用其中一篇的标题,也是为了暗指现在这个蕴藏着动荡变化、“破坏性创造”的时代;与此同时,把原来的三辑改成四辑,使得主题能更清晰一些。之后不久,我遭逢变故,好友早逝,给我沉重一击。那一年春夏,我有三四个月都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发文感慨,以至于那些文章后来反倒结集为《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先问世了。而这部《迷人的乱世》,则在交稿之后进入漫长的审稿、审题阶段。到2013年9月初终于签了合同,然而并不顺利,谈论“乱世”有几分不合时宜,就此延宕下来。延至第二年早春,又改了一稿,但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书名不改,恐怕还是不能做;虽然内容是没什么问题。毅文直接建议我:不如找别家出版社再试试。也恰好此时,三辉图书的李伟为和王嫣婷来找我谈起。她们也是想让我结集出书,我遂说起有现成的书稿,只是耽搁已久。李伟为笑说:“那太好了!就交给我们吧。”和她认识已有六七年,她原也曾问过我有无出书的意愿,而我最终第一次真正与她合作,却是指望她来当接盘侠,说起来也不无歉疚。就这样,书稿交由三辉推进,重签了合同我还记得是2014年4月22日这天寄出的合同。到6月里改了第三稿交出,之后便又是一步步的出版流程。由于第一次审题的波折,我一度对这本书的出版不抱希望了,到2015年6月18日忽然又接到三辉图书版权编辑张祝馨的来函,告知此书可以顺利推进了,问我在篇目上是否还有什么更新。这的确是个惊喜,而我当时因为另一部书稿《价值重估的年代》也在编订中,的确需要再调整一下。三个月内,又改成了第四稿,共约15万字。时过境迁,自己对某些问题也有了些许不同的看法,同时增补或删并了一些篇目,尽量使它更具整体性一些。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在这次交稿后,再度杳无音信。直至今年5月24日,接到三辉图书的编辑张少军来函,说他已接替张祝馨来编辑我这部书稿,但计划略有调整,要与另外三部书稿一起作为一个书系来出,每本控制在10万字以内。这样关于筛选目录、重定书名、稿件修订等,又耗费了一阵时间,是为第五稿。此后经年,整个舆论和出版的环境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以为此书已出版无望,催问也是无用,徒然劳烦编辑。本已不抱希望,未料2019年9月初,接任张少军的编辑谢小谢忽然来函,说此书已通过三审,如无意外即可年内下厂印刷,只是还有几处需要订正。当然,这些年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新的材料,或有了新的认知,也确实应当再做些修订。这是第六稿。现在回头来看,这本书也算是自己早年评论的一次阶段性总结。现在时评文集并不好卖,我的这些,虽多非时评,而往往更多是对一些无时效性的社会变迁之类长时段现象的思考,但是否入得时人眼,也属难料。三辉当时设想所组的书系,也有两本最终无法面世,只剩下杨不风的《蔷薇花与十字架》及本书,也就各自出版了。就我本人而言,固然敝帚自珍,但出版这样一本文集,恐怕出版单位需要付出比我更多的勇气,而我最多付出汗水就够了甚至即便是汗水,可能付出得也不如他们多,恐怕他们对这部书稿比我本人还多看过几遍。虽然它最终的样子可能还不尽如人意,但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那个故事所说的那样,好歹现在这个小板凳,比它最初的样子总要能拿得出手一点了。
维舟
2019年9月15日
一个深邃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