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敢打包票,这么精彩的国产电影海报,一定很少人见过

大噪 奇遇电影 2021-11-09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拉片君 (ID:lapianjun),已获授权转载


有一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文案如下:

不管怎么样,海报设计水平就代表了电影节的水平。


评论中“看看人家艺术电影节”、“这个顺序就表明了你的态度呀”、“最后一张亮了”等等对我的看法表示认同。


图中海报依次为

戛纳、香港金像奖、西宁First、上海、北京

的电影节海报


得到小范围的赞同我并不满足,想到以前在宋庄看到过的“北京独立影展”的海报,就要到了设计师王我老师的微信,说了我想做一个《海报设计水平代表了电影节水平》的选题后,王我老师直接回:“我觉得海报设计水平代表不了电影节水平。


总在想着博眼球选题的我down了下来,思考了一下“媒体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凭着记者自己的体会和判断对整件事情下了决断,而且影响了更多人”,这样一想,让我觉得更有必要和王我老师好好聊一聊关于海报设计的事情。


为了清楚介绍王我老师的“身份”,特意在采访最后问了一下“自己对自己现在的定位是什么?”他说:“也没有啥定位,稀里糊涂这么多年过来了,也没有过明确的目标。现在基本处于退休状态,或者说迷茫状态。


我觉得这样的回答,比在豆瓣页面上看到的王我更立体更个人化,就像他为电影节设计的海报一样。

*文章封面图为王我设计、徐辛导演纪录片《长江》海报




▌W:王我 
▌D:大噪


D: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成为设计的经历?

W:谈不上什么经历,小时候喜欢画画,后来上学学的是设计专业,毕业之后开始工作,基本一直在做商业类的设计(广告公司、设计工作室),但很喜欢文化类的海报,期间也做过一些。后来自己开始做纪录片之后,设计就做的少了。之后,有机会帮着宋庄的影展和独立电影导演做些海报。

一来自己有兴趣,二来做这种东西的感觉和以前做设计的感觉很不一样,所以就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


2006年第一届的北京独立电影展海报

当时影展叫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D:你是如何受到邀请开始参与设计这些电影节的海报设计?

W:开始做电影节的海报,要从宋庄“北京独立影像展”说起,最开始它还叫“北京独立电影论坛”。记得好像是2006年上半年在合肥,我的第一个片子参加朱日坤和左靖(两位为独立策展人,文化学者)策划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参加影展期间有一次闲聊天,我给朱日坤说“下次再做影展的时候,我可以帮着设计海报。”

 

当时开玩笑说,我们可以试着把影展的形象做的专业一点。虽然说这种影展只是民间的,没有那么多资源,但是参展的影片都是很好片子,所以形象上应该做到(别的比不了)比官方的那种形象更专业。

 

2006年底,正好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要在宋庄做独立影展,委托朱日坤策展,然后老朱找到我说想请你给电影节设计海报,然后就这么做下去了。


2007年第二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海报


D:看海报的风格,从三维立体到生活实物到极简风格的海报变化是因为什么原因?

W海报和艺术创作有区别,并不完全是个人化的东西。所以说它的风格和呈现的方式还是根据内容、个性等来决定,当然也会有偶然因素,有时也很随意,忽然想到什么合适的视觉元素,试了一下,觉得可以就定下来了。


当然,这种文化类的海报呈现的个性化一些和独特一些是大家一个共同的要求,按着这个要求来做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不过也谈不上“风格”,就是一个视觉元素能够呈现影展某一方面的态度和立场就行,体现全面是不太可能的。



2016年第十三届北京独立电影展海报


D:纪录片交流周的海报基本都是实物的演化,能不能具体说一说那个透视(摄影机骨架)和菜刀和卷纸的海报背后故事?

 W:我还挺喜欢做纪录片交流周的海报的,因为纪录片本身态度比较明确,比较有立场,所以做起海报来内容也会比较突出。视觉元素我会找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实物,再想办法和电影、电影节相关的事情连结。


骨架的这张海报,应该和那几年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境况有关,那一段日子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纪录片这部分很突出耀眼,出现了很多响当当的作品和作者,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有骨气”,所以我就用拟人化方式画了一台摄像机。


菜刀这张海报,是因为那段时间有一个“菜刀实名制”的事情反响比较大,和那时的大环境有关,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事情作为视觉元素。


创作卷纸这张海报,和当时的状态和环境也有很多联系,当时2011年“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已经停办了,独立影像展的干扰也越来越多,那时候有点灰心,就觉得电影像“有用的废纸”一样,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东西。


D:作为电影节的海报设计,在设计的时候会有设计需求,然后怎么平衡自我和需求?

W:大家其实对我没有什么要求,我也谈不上自我表现。也许这个海报别人看着没什么感觉,但我只希望电影的作者看到这个海报的时候会跟他们内心的想法有一种碰撞,看完会会心一笑的这种感觉算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从一开始朱日坤,王宏伟(饰演小武,电影创作人),栗老师呀都不会有要求,无非有时候我会多做两稿,让他们选择定下一稿。


2010年第七届纪录片交流周海报


2015年第十二届北京独立电影展海报


D:你觉得海报设计水平能代表电影节的水平吗?

W:应该说是两码事,他们的作用不同。电影节肯定要靠展映的影片质量作为衡量标准,海报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宣传和传播的方式。

 

好的电影节和好的海报从某方面说他们各自独立开的。有的电影节很好,海报却一般;有的电影节很平常,但海报很炫目。

当然,能两全其美最好的,不过很难,要么是能力问题,要么是意识问题。


2009年第四届酷儿影展海报


2011年东京中国独立影展海报


D:国外电影节,有哪几届的海报是你觉得非常不错的?

W:我没有特别关注过国外电影节的海报,但是有一些大电影节的海报肯定是看到过。大电影节本身的内容形式比较复杂多样,靠一两张海报去体现电影节完整的内容也不太可能。


越大的电影节,可能海报做的越是会庸常一点儿。我对这个东西了解不是特别多,也有一些好的海报,多是小的电影节。

 

我也知道电影节的准备工作纷繁复杂,在一个集中的时间做很多工作,基本就是忙的四脚朝天的状态。海报只是作为它很小的一部分,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因此有的人重视有的人不重视。

海报是一个前端的形象,所谓“第一印象”,看上去似乎比较受人关注,但和电影节那么多庞杂的内容比起来了的话,它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对电影节的海报了解不多,也没有刻意关注和搜集过这方面的资料,自己设计海报也是凭着兴趣,一年才一两次也没有太多压力。另外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没办法做太多评判。


2014华语纪录片节海报


D:能不能谈一谈电影节和电影节之间的感觉?

W电影节和电影节之间的差异很大,每个电影节本身的目的也不太一样,中国这几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独立电影节状态倒是比较相近,和“特色”和“国情”有关,因此和国外的电影节区别也很大。国外和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也有差别,像人和人一样,这样挺好的,比较多样。

D:在有一定工作量的时候如何制作自己的纪录片?会想拍故事片吗?

W:我的片子都是比较散漫的,个人散漫,片子也散漫,工作量不大。设计也只是偶尔为之,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做纪录片的时间还是有的。即便是业余时间也是能做出业余的片子来的,但从题材和制作方式可能会有别于常规。


故事片没有想过去尝试,因为比较麻烦,因为牵扯很多事情,资金,人等等,不是一个人可以操作,我比较喜欢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


拍摄对我来说,熟悉机器的操作就可以了,色彩、构图、画面、情绪按自己的感受把握吧。剪辑在技术上也只需要一台电脑,熟悉一两个软件的事情而已,至于语言技巧那又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王我导演纪录片《折腾》的海报


D: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成为好的设计师?

W: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和方式不一样,脾气和秉性也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


不过,做自己感兴趣的吧,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能做好的吧,最起码能满足自己。


徐辛导演纪录片《长江》海报


耿军导演独立影片《轻松加愉快》海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