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最大谜团终被解开,不愧是诺兰
虽然已经过去八年了,《盗梦空间》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一直是影迷们最爱讨论的问题。
多年来大家议论纷纷、各执一词,几乎要成为影史谜团了——
「电影结尾旋转的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来?」
「小李子最后是在现实世界还是梦境?」
(Did Cobb wake up in Inception?)
但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在2018暑假结束之际,迎来了标准答案。
8月15日,《盗梦空间》中饰演柯布岳父的老戏骨迈克尔·凯恩,终于在一次演讲中揭晓了《盗梦空间》的结局:
当我拿到《盗梦空间》的剧本时,我有点困惑,我对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说,我有点分不清这里面说的现实和梦境。
到底那些时候是梦境,那些时候是现实?
他回答我「当有你出现的场景就是现实」。
所以,明白了吧,当我出现就意味着这是现实,反之则不是。
所以小李子到底还是回来啦!!!
八年后,《盗梦空间》终极谜团终于被解开了。
但其实早在2015年,诺兰就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那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给毕业班演讲的时候,谈到了他对结局的看法,与其说他试图揭晓谜题答案更不如说是奉劝大家放下执念。
诺兰·仁波切佛系看片法:看懂与否不重要,请随意
当他跟他的孩子一起下场的时候,他存在于他自己的主观现实中,并不再关心他是否还在梦里。
虽然诺兰给了一个「官方答案」,但这个答案依然是开放式的
不亏是诺兰,「烧脑」,一直是标志性标签。
48岁的诺兰一共指导了九部长片,其中有五部被影迷打上了烧脑的标签,占比超过一半。
他执导的影片在豆瓣的平均分达到了8.69,在IMDb的平均分也到了8.4的高分。
可以说,诺兰封神就是时间问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452s1wst&width=500&height=375&auto=0诺兰电影高燃混剪
人们热衷于反复观看,讨论他的烧脑电影,以期望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合理解释。
所以AMC院线与派拉蒙影业在《星际穿越》上映时,联合发行了「《星际穿越》无限观影套票」只要拥有了它,就可以在AMC旗下电影院无限次的观看《星际穿越》。
烧脑的诺兰是迷人的。
他曾说:
在商业片和音乐录影带里的剪辑手法,我从来都没用过。蒙太奇式的交叉剪辑和平行动作是主流标准中的电影语言。
但我更喜欢实验,并且让这些成果被主流接受。我想现在的观众应该比四十年前的那一批更能理解这种叙事的独特性。
也正如他所言,叙事一直是他挑战观众大脑的一大元素。
1999年Zeitgeist公司小范围发行了诺兰的处女作《追随》。这部制作成本只有6000美元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有着诺兰标志性的风格。
《追随》1998年,CC版海报
影片的故事已然是个骗中骗中骗的多环套接的故事。
一个有着跟踪癖的野鸡作家比尔通过跟踪认识了有黑帮背景的男青年柯布(没错!!多年后《盗梦空间》莱昂纳多的角色也用了这个名字)和黑帮大佬的情妇,一名金发女子。
最终,作家毫无防备的掉进了对方给他设计好的双重陷阱里,被诬陷成了杀人犯。
诺兰充分发挥了电影这一载体的优势,把整个故事的时空打乱,采用了一种片段式混剪来讲述这个故事。
时空乱序会不会令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含糊不清?
并不会,高明如诺兰采用了许多明显的特征来对应前、中、后标志性时间点。
我们的男主,野鸡作家比尔,一开始发型凌乱,着装朋克;
随后根据偷盗狂柯布的建议剪了干净的短发,穿上了西装;
后来又起争端,比尔的脸被打出血迹…
根据妆发的不同可以判断电影片段的顺序,同时妆发的改变也直接影响骗中骗的故事发展。
叙事的解谜乐趣和时空的拼接快感,令观影者全程烧脑,影片结束,获得双重高潮!
有影评人高度盛赞《追随》是「希区柯克的回响」。
他的第二部长片《记忆碎片》,片如其名。这一次,他依然玩转非线性叙事,不仅玩出了解谜乐趣,还玩出了形式美感!
《记忆碎片》(Memento,2000)
保险公司分析师莱纳德,家里被歹徒袭击,妻子被奸杀。美满生活就此断送。
他本人也患上了一种怪病——「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再也无法创造新的记忆,每十分钟便会忘记刚发生的事情,只能不断训练自己,靠身体本能、条件反射生存。
他的人生目标,变成亲手抓住强奸并杀死妻子的凶手。为此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他把线索纹在身体上,靠拍立得照片和文字「记忆」一切,还是因为记忆力零,受人糊弄。
本就是一个高概念电影,故事新奇的基础上,诺兰又打乱了时间线!!
这一次,片段化叙事非常契合主人公人设,毕竟每十分钟记忆抹零,形式和故事高度统一。
但问题在于,故事复杂度升级,还玩叙事花招,这一回观众能看懂吗?
诺兰做到了!
这一回,他先在色彩上做手脚,用黑白和彩色两种画面交替来区格新、旧两段时间线。并且这一次,时间线的安排并非绝对乱序。
黑白线(过去线)采用正叙,彩色线采用严格的绝对倒叙,就好像数学题解题思路有综合法和归纳法两种一样,一旦发现这种高度数学化图形化的完美形式,观众会沉浸在故事揭秘和自我陶醉的疯狂里。
诺兰把更多的动作戏放在了彩色线,黑白主要是打电话场景,解释怪病病情,附以男主为保险公司分析过的相似案例。
随着黑白线,男主一步步解释案例让观众出现新的疑虑,随着彩色线每一小段发现关键道具,下一段退回去解释并出现新的关键点。故事竟然出现了全新的重大转折。
不断有新鲜口感挑逗着观众的味蕾,并且一切都在观众能接受的范围极限内,既向前推进,又不至于太快,这便是诺兰的魔力。
过去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已经腻歪,故事多重反转变得越来越老套和强词夺理,诺兰带给观众的观影快感犹如在阅读一本本格派推理小说:不得不跟随男主的一张张照片和小纸条找寻真凶JOHN G…
最终极的疯狂,在男主莱纳德干掉「一个真凶」之后,他一把火烧掉自己手刃真凶的证据,观众们都疯了……
你只有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原来,这并不是一个探案寻凶的类型片。我们都上了诺兰的当。
而到了《致命魔术》,这部讲述两个疯狂的魔术师安吉尔与波登因魔术斗法而走火入魔,相互斗狠对决的故事。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
诺兰依然打乱时间线,不过这一次时间轴没有乱到解码难度爆炸,被他训练出来的观众已然轻车熟路。
这一回两个魔术师落入对方手里的日记本成为叙事关键线索。
从两个男主抢到对方笔记本徐徐展开,观众跟着电影随着笔记本的叙述循序渐进,可到了最后,才发现片内片外,所有人都进了诺兰精心布下的圈套。
几度反转,使得电影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不看到最后一刻,根本无法断言这一场决斗谁输谁赢。
这次影迷对影片的纠结,从基本情节扩展到了影片中的各个细节。小到「波登打了什么结」大到「波登和法隆是不是兄弟」都成为了诸多影迷讨论《致命魔术》时的议题。
大卫·鲍伊扮演的特斯拉是本片一大亮点
找到诺兰电影里的线索和伏笔就像弄清楚姜文电影中的隐喻对位一样,虽然略显繁琐,但让很多影迷乐此不疲。
这就是诺兰电影的一大魅力所在,也是他被影迷贴上「烧脑」标签的主要原因。
「烧脑」的体验在《盗梦空间》里达到了高潮。
《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
小李扮演的盗梦师柯布一行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帮助一家能源公司大老板斋藤先生,在敌对公司继承人罗伯特·费舍的脑海里植入一个想法,解散其父亲的公司。
在电影中,诺兰以「创造梦境」的概念出发,即是人可以创造梦境、共享梦境、并且通过梦境找到人真实世界中的秘密。
这样的梦,醒来靠kick(重力坠落)。
不仅如此,诺兰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梦中梦」的概念,即你在做梦的同时还可以做梦,多重梦境的情况下,你甚至可以植入意识。
在诺兰的表达中,梦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但规则是,每层梦无法独立,它依然受到「上一层」的影响。
于是,想要厘清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梦境并非易事。这回观众能跟上吗?
当然可以!
诺兰十分友善地使用了不同且鲜明的风格来构建不同层次的梦境,既展现了视觉奇观,又完善了故事表达。观众在获得不同风格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使得电影有着清晰的脉络可循。
第一层下着倾盆大雨,整个场景的色调是灰暗的。柯布一行人为了逃过映射杀手(做梦者的潜意识)的追捕,选择在移动的车上进入下一层梦境。
第二层,柯布一行人来到了一家装潢精美的酒店,离间了继承人费舍与大管家布朗宁的关系。
第三层,他们来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山脉,不仅要与映射杀手斗智斗勇,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费舍成功护送到他到父亲的病床前。
在梦醒的最后一刻,柯布一行人不慎坠入了潜意识的深渊——「灵泊」(limbo)。
「灵泊」的主要视觉元素是不断被海水冲刷的岸边,岸边的所有建筑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坍塌。
但即便是如此层次分明,风格显著的梦境,依然观众眼花缭乱。很多影迷对影片中究竟涉及了多少层梦境一直无法达成共识。
有说四层的,有说五层的,也有说七层的。虽然「四层」派已经不再主流。但「五层」派和「七层」派一直分庭抗礼,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五层梦境和七层梦境的分析
最令观众揪心的就是电影的结局究竟如何。
当电影在柯布的陀螺即将要停止(颤动了一下)的时候戛然而止,一种求而不得失落感使得讨论波及的范围,要比诺兰之前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大。
只要看过《盗梦空间》总会忍不住想问一句「柯布最后回到现实了么?」
聪明的诺兰利用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奇观,海量的信息和极具争议性的开放性结局来掩盖他在叙事上耍的小花招。
戴锦华在评价《盗梦空间》的时候说道:
这部电影中梦的套层结构并不是关于梦的,他只是非常巧妙地把通常顺时排列的剧情结构做了一个想象性的垂直重叠。
梦的概念其实并不是烧脑的关键。构建梦讲述梦的叙事方式才是。
电影学者沃伦·布克兰德在他主编的论文集《谜题电影:当代电影中的复杂叙事》中提出了「谜题情节」的概念。
而「谜题情节」要比一般的「复杂情节」更为复杂,令人费解。
这类电影的情节往往相互缠绕,通过叙事手段,把它的完整性打碎。使之充满圈套,歧义。它们就像迷宫一样,有很多条理解路径,不同的「答案」,背后的答案却不易被找到。
而观赏此类电影的乐趣就在于解谜。诺兰的《记忆碎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
叙事方法能保证电影足够烧脑,却不能一定保证电影「好看」。
稍不注意,谜题电影就会落入复杂叙事的深渊,使得电影看起来艰深,晦涩甚至有种不怀好意的炫耀,对观众很不友好。
诺兰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虽然利用复杂叙事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迷宫,却能够做到让大量的观众试图从他迷雾般的叙事中找出「正确答案」,构建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诺兰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角色。
复盘诺兰的电影,不难发现,他的主角都有着一个明确笃定的目标,而且目标简单、情感充沛。
《记忆碎片》中的莱纳德深爱自己的妻子,他不停追查,只是为了为妻子报仇,还妻子一个公道;
《致命魔术》里安吉尔和波登相互攀比魔术技能,他俩都想成为最伟大的魔术师,而他俩争端始于一个绳结致使安吉尔妻子在表演中意外死亡,比起嫉妒,安吉尔更想向波登复仇;
《盗梦空间》中柯布心心念念着回家,与自己的女儿团聚;
《星际穿越》中支持库珀不停尝试回归地球的也是出于对女儿的思念与爱。
这些普世情感不仅是电影中那些角色的精神支柱,更是观众走近他们的桥梁。
虽然从影片的角度来看这些角色立意并不高明,但这些角色充沛的情感使得他们与观众之间没有疏离感。观众理解他们的困境并乐意与他们一起去找解决的办法。
解谜行为的背后,源于观众对于电影主角命运的关切。
他的电影好看,因为他的电影能够启发思考,因为他的电影足够烧脑的同时又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换句话说,他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并没有因为这些过人的想象力而飘忽,他的双脚始终站在地面上。给我们讲述着与我们情感想通的故事。
因此,他的电影既复杂也不复杂。
复杂在于他用各种技巧构筑出来的谜题,但简单则在于电影中的角色大多单纯笃定,能一下抓住我们的心。
能做到这些的,在当下的好莱坞寥寥无几。于是,诺兰就当仁不让地被推上了神坛。
如果他的电影只有干巴巴的谜题,那也不会在全世界有如此多的观众。
没有这些千千万万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那诺兰也永远无法成为大众影迷层面的「诺神」了。
作者 ✎ 灰机来啦
编辑 ✎ 斯特辣不耐渴
奇遇热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