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了,我很怀念这部第一枪片
杜琪峰执导的《我的拳王男友》,公映已经半个月了。票房口碑双失利。
豆瓣4.9的评分不仅位居杜琪峰导演所有作品中垫底的位置,从市场反响上来说也基本宣告了这部影片被判「死刑」。
目前为止,仅仅两千多万的票房,甚至还不及四年前的那部《华丽上班族》(2015)。
很多影迷们感到痛心疾首,曾经高产的杜Sir三年没拍片,结果再次和观众们见面却带来了这么一部全方位过时的作品。
其实,纵观导演这一路来的「北上」之旅,似乎一直都不是十分顺利。
杜Sir自己也仍在摸索——虽然道路崎岖不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个人的表达。
只是,在这种「水土不服」的背后,多多少少会让人想起昔日那个癫狂辉煌的银河映像,以及那个港片称霸的黄金时代。
记忆回到二十年前,杜琪峰的《枪火》横空出世。
这部影片不仅奠定了杜琪峰标志性的作者风格,也将他的银河映像推上了一个巅峰的高度。
即便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豆瓣8.7的高分,仍然让其稳居杜Sir所有作品里评分最高的地位。
它象征着一个时代——一个伤感的、浪漫的、疯狂的时代,在世纪的新旧交替中,迎来新生的同时,也缓缓走向落幕。
01
整整二十年。
1999年11月19日,《枪火》在港公映。
投资仅250万港币,拍摄时没有剧本,现编现排只花了19天拍完。
就是这样一部被杜Sir称为「习作」的电影,让他首次同时拿下了台北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
2000年,杜琪峰凭《枪火》首度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
同时,主演之一的吴镇宇从同台竞争的梁朝伟(《花样年华》)、张国荣(《枪王》)手中,夺下了人生中第一座金马影帝的奖杯。
当年金马奖评委给他的获奖评语是:「虽是五分之一,但眼神让他一下就跳了出来。」
关于影片的介绍似乎已经典到无需再多加赘述——
黑帮老大文哥被人追杀,深陷危机。
他召集了阿鬼(黄秋生饰)、阿来(吴镇宇饰)、阿Mike(张耀扬饰)、阿信(吕颂贤饰)、阿肥(林雪)五人担任自己的保镖,在揪出幕后黑手的同时,五人培养出了一份惺惺相惜的兄弟情谊。
作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男人戏,即便是现在回头来看这部二十年前的作品,它依旧是浪漫且热烈的。
在那个年代,观众对于类型片的期待自然少不了爆炸、追车、大场面。然而《枪火》仅仅凭借几把手枪和几个经典场景,就营造出了一种血脉喷张的紧张感。
影片甚至没有浪费一个镜头,依靠紧张的情节和凌厉的节奏,以及戏与戏之间的静态留白,就将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片中的很多场戏,更是成为了影迷日后津津乐道和学者们分析解构的经典段落。
这里就不得不提那场经典的商场枪战戏了,日后被无数次拿出来作为经典案例分析。
这场戏的设计完全透露出「以静制动」的策略。
几个人的站位,光线的布局,甚至机位的摆放,整体都营造出一种日本武士道的格斗风格。杜琪峰自己也坦言,受到黑泽明的影响很大。
枪战以对手的「丢帽」作为信号,然而帽子还没掉在地上,对手已经应声倒下。凸显几人枪法之快之准。
整场戏时长4分多钟,并没有什么花哨的镜头运动和刺激的动作场面,仅仅是通过长时间的固定镜头的注视,就将当时环境的紧张,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推向了极致,在一种近乎静止而沉默的叙事下蕴藏着巨大的戏剧张力。
这种典型的「杜氏」站位,在导演之后的几部作品里也经常出现——
再比如,影片为了表现出五人在执行任务时不断建立的默契感,只用了几个简单的细节,就让观众信服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基础和关系。
一是几个保镖百无聊赖地踢纸团一场戏。
这场戏完全抽离了几人的社会身份,观众们看不到什么黑帮杀手,只看到几个无聊且幼稚的大男人,在一起玩闹,却有趣的恰到好处。
再比如,阿来暴揍阿鬼的那场戏。
这场戏是因为阿鬼作为五人中的老大,为了保护文哥的安全,不得已护送文哥先走,而把阿来独自留在危险的地方。
虽然阿来也平安无事地回来了,但是他心里自然气不过,对着阿鬼一顿暴揍,阿鬼这个老大也不还手。
这场对手戏之间两人没有任何对话,但是却清楚地讲了两件事。
一是对上的规矩。保护文哥安全,这是执行任务的唯一目的。所以大家深谙此理,甚至可能也充分做好了会因为保护老大而丢掉自己小命的准备。
但另一层是对下的交代。阿鬼为了保护了文哥安全,却不顾手下死活。阿来虽然明白,但自己也是条性命。更何况刚开始共事,信任度甚至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打他是因为生气发泄,但发泄完,恩怨一笔勾销。
简单的一场戏,几人男人之间复杂却深厚的情感关系彰显的淋漓尽致,不用煽情,也不用刻意制造冲突,就能让观众无比动人。
说到这里,其实背后还有个趣事。
拍这场戏的那天是黄秋生的生日,吴镇宇给了黄秋生一个特别的生日礼物,他一边背对着镜头,一边私下小声地对着黄秋生唱生日快乐歌。
「Happy birthday to you!」然后「啪」扇他一个耳光。「Happy birthday to you!」「咣」又是一脚。
表面上要表现出火冒三丈的样子,但私底下其实还在跟老友开着玩笑。这段花絮也成为吴镇宇在片中演技收放自如的一个重要体现。
演技牛逼的不止吴镇宇一人。
这场戏,黄秋生饰演的阿鬼帮阿来除掉了一个仇家。阿来和阿Mike都要给阿鬼点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经典的一幕:几人的矛盾因为一个玩笑而化解,众人都毕恭毕敬地推阿鬼作为老大。
只是你敢相信,黄秋生在演这场戏前其实根本不知道这根烟里装的是啥吗?
02
其实,放到现在来看,《枪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更像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甚至片中的那些经典桥段,很多时候都带有些「歪打正着」的感觉。
1999年是香港电影比较低迷的时期,杜琪峰很辛苦地才找到一个老板,愿意给他投资250万港币。在这种情况下,杜琪峰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创作中如何省钱。
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香港黑帮片,太过于看重金钱、权利的勾心斗角,在以往的耍酷、潇洒的背后,人物塑造上很多时候都少了些潇洒浪漫的江湖英雄气息。
因而,他想要拍摄一部更看重人物细节的,讲述黑帮成员卸下「黑帮」这一身份后更具私人化的情感羁绊的电影。
《枪火》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节约」和「精准」成为了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主题。
就比如商场的那场戏,虽然影迷们煞费苦心地做出了各种解读,但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
「如果站得越久,那这个片子就会变得越长。时间这么多,也还是那个空间。那么这部电影出来会怎么样?」杜琪峰后来在访谈中自己提到。
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物与空间的对峙关系,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省钱。
再比如,拍摄影片的胶卷长度有限,只有4万尺胶卷。所以杜琪峰要求,为了节约,所有有经验的演员都不能NG,必须要一条过。他要把所有NG的机会,浪费胶片的机会都让给林雪。
最终林雪也没有让杜Sir失望,《枪火》让他第一次提名了台北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配角。
而其他经验丰富的演员,像任达华、黄秋生、吴镇宇等人,本就与杜琪峰导演十分熟悉,他们也十分体谅导演的不易,所以几位主演都是友情帮忙,只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费用。
杜Sir曾耿直地坦言:「谁来演都一样,只不过有明星出演可以更接近完美一点。」
对于这样一部没有剧本的影片,演员也都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更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所以从情绪上来说,它完全是一部导演主导的作品。
整部影片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导演自己本人要完全集中。他需要非常精准、非常主观,同时在综合以往所有的经验基础上,呈现出强烈的作者特色。
这就是为什么,杜Sir始终称《枪火》是一部「习作」,因为这是他的一次尝试——试着以自己导演的身份去把关控制整部电影。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这部充满个人风格的《枪火》不仅赚回了相当于投资十倍的利润,同时也给导演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誉。
但是杜琪峰将他的所有奖杯都放在了香港电影资料管里,他家里一个奖杯都没有。
对他来说,那是公众的,就像他的电影一样,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的荣誉。放在公众看得到的地方,才能让大家产生共同的回忆。
03
杜琪峰的作品里不乏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展现。但不论是杀手,还是警察,人物总是充满了宿命式的悲剧色彩。这和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早年辍学的他,面对电视台、警察、电玩公司学徒这三分工作,意外地被影视「选择」,进入了电视台工作,也开始了的影视生涯。
不管是从电视台训练班毕业转为幕后的漫长积累,潜心电视剧创作;还是加入新艺城,拍摄了《开心鬼撞鬼》(1986)和《八星报喜》(1988)等一众票房大卖的商业贺岁片。
杜琪峰始终在不同的类型中摸索尝试,渴望在懵懂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最终,和周星驰的合作经历点醒了他。
「星仔对我影响很大,他令我有了答案:如果是因为你我这个导演才存在,那我存在有什么价值。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不愿意再走以前那条路。」
多年后的杜琪峰回忆起那段经历,仍然感到一阵唏嘘:「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1996年,他与韦家辉相识,共同创办了银河映像,创作了像《枪火》(1999)、《暗战》(1999)、《PTU》(2003)、《大事件》(2004)、《黑社会》(2005)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
这些影片,不仅确立了「银河映像」这块香港电影的金字招牌,更是在香港市场最为艰苦的时期,苦苦坚守这片阵地长达15年。
外界曾称杜琪峰是最后一个「北上」的香港导演。
的确,那些早早北上淘金的香港导演们,早就在大陆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徐克、陈可辛,就连曾经加盟过银河映像的郑保瑞,都凭借着两部叫座不叫好的《西游记》跻身「双十亿」导演俱乐部(虽然杜Sir直接坦言很不喜欢这两部作品)。
他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可以,他希望一辈子只在香港拍摄电影。」
某种程度上来说,杜琪峰是个传统与怀旧的人。对于故土的依恋,让他面对香港市场的日益萎缩和大陆市场的蓬勃发展,始终都没有放弃这一块小小的阵地。
对他而言,电影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不了解大陆的文化,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话并不好。如何协调大陆的市场和观众、如何应对严苛的审查和题材的限制、如何面对自己真实的表达诉求,这些问题对他而言,都不是可以轻松解决的难题。
即便如此,他还是说:「我要上去尝试一下,证明我不是一个懦夫。」
2010年,杜琪峰执导了《单身男女》,作为他进军内地的试水之作。
距离杜琪峰上一次执导爱情片《瘦身男女》(2001),已经过去了10年。他也直言,选择回归爱情片就是为了方便过审,等到这些爱情片在大陆取得市场成功之后,他才会进一步拍摄自己所擅长的警匪犯罪片。
然而这部套用了「两男追一女」的传统爱情片叙事模式的作品,并没有在大陆市场激起过多的浪花。
影片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中港两地人在面对时代变化时展现出的焦虑心态,也是杜琪峰自己本人心态的一种折射。这一状态到了之后的《高海拔之恋2》时,也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
2012年,他拍摄了可能是自己北上以来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毒战》。
《毒战》的出现是令人震惊的。
在那之前,没有人可以想象到,大陆的公安警匪片里,警察也可以做坏事,可以黑吃黑,最后甚至为了破案,警察全都死了。
「好人有好报」的美满结局遇到了杜琪峰的宿命论,呈现了一出具有强烈地缘隐喻的社会寓言。
虽然影片被很多人称作是「开创内地警匪片新格局」,但是在香港并没有得到太多积极的反馈,不少人认为这是杜导迎合大陆审查的作品,缺少了往日银河映像作品的魂魄。
大陆人不叫座,香港人不叫好。杜琪峰遇到的矛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说话向来耿直的他,曾直言在大陆拍戏完全不过瘾:「你出一万个力都不是在创作上,而是在别的事情上。」
的确,拍商业片出身的他,一直以来的观念是「不可以让投资人赔钱」,这是他作为导演的「立行之本」。
后来,他有了作者意识,有了更多的表达诉求。那就自己勤快一点,「两条腿走路」。
一边跟其他的大影视集团(如中国星、寰亚、美亚、寰宇等)合作,拍摄赚钱的商业片和贺岁片;一边再拍自己想拍的,有个性和表达诉求的「赔钱货」。
但是这一套在香港行之有效的处事法则,来到大陆却变得再也行不通了。在政治和审查的高压线下,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无所适从。
后来的《盲探》(2013)、《单身男女2》(2014)、《华丽上班族》(2015),虽然仍是杜琪峰熟悉的银河映像风格,但是叙事上实验元素的加入,以及内地元素的嫁接,最终的呈现都有些不温不火。
2016年,杜Sir再次执导警匪合拍片《三人行》。
影片中能反复见到他对于往日作品的致敬,灯光、走位、调度,包括那段医院内枪战的长镜头,技法上功力虽仍在,但免不了尽显疲态,也完全失去了封闭空间内紧张叙事的节奏感。
这部口碑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的影片,再次宣告了杜Sir北上拍片的折戟。
后来,他少有的沉寂三年。再后来,他的新片,你们也都知道了。
很多影迷很谅解杜琪峰。有人帮他解释,说导演权利被架空;有人替他挽尊,说不介意他拍烂片,只要能赚到钱拍《黑社会3》就好,观众愿意等。
咱暂且不论这部新片能不能赚到钱,也不管如今的创作环境还能否诞生出《黑社会3》。
只是,我作为一个影迷,有时候会很怀念二十年前的《枪火》,怀念那个佳作迭出、独树一帜的银河映像;怀念那个不惧旁人眼光,耿直真诚的杜琪峰。
杜琪峰曾表示,银河映像的格调就是「痛苦的浪漫」。
只是,这「浪漫」似乎已不见多年了。
而这「痛苦」,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他,在确定游乃海可以完全胜任下一个银河掌门人之前,恐怕还要继续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