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一位影评人之死

社长 奇遇电影 2023-04-08

21日深夜凌晨,群里一位朋友发给我一张截图,说香港的电影人、影评人区绍熙于2月20日黄昏因胰脏癌而离世。


消息是由区先生的夫人Florence在Facebook上发布的:


我挚爱的丈夫区绍熙James Au于昨天(2022年2月20日)黄昏6:39在玛丽医院安详离世返天家了。他的病就如其人,来得急且猛烈。今年一月底确诊胰脏癌,留院三星期做了三次手术、两次化疗,像要速战速决般。他的离开也如其人,体贴又温柔,不带一点遗憾,化疗后争取回家和我共度了最后六天美好时光。[…]




很震惊,非常震惊。


也许对于大多数影迷甚至最熟稔香港电影的人来说,区绍熙这个名字,未必听过。他的事迹,估计也不会太为内地影迷所熟知。


这两天,Facebook上铺天盖地的悼念帖子,证明他在港区的影迷圈子里是多么有人缘,朋友众多。




这个长得有点凶恶、「声大夹恶」的家伙,原来在很多人的人生里留下过痕迹。


尤其是这两年,他非常落力去帮助电影新人,这里的新人,还不是那些拿了商业投资的准电影人,而多数是学生习作。


其中一部有幸看过,是一位来自广州的导演陈志霖的《何虾仔》,曾经参加过去年台湾的南方影展。




在外国念书的阿城暑假回到广州。外公刚刚过世,家里还有个常年宅着不工作的姐姐,热爱赌博的爸爸对儿子的教育态度常常是生硬又粗暴的。那个暑假,让阿城感觉得出,广州这座城市似乎没什么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永远被改变了。


区绍熙在里面扮演戏份颇重的爸爸,我是第一次听到他真人声音,果然是「声大夹恶」的老汉,与他在社交平台上的形象慢慢重叠了起来。



我很喜欢这部《何虾仔》


粤语里有个词形容一个人脾气比较倔,叫「牛精」,我想区绍熙就是这种人,所以他在社交平台上最后把名字改成「牛明」,大概出于一种自嘲。


而「牛精」的人,在如今越来越少了。爱恨分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同流合污,不向恶人低头,这也是「牛精」。


区绍熙在我印象里就是这种人。


我忘了是怎么认识他的,但如果你混迹在脸书的港片圈子里,就一定会遇见他,听过这个名字。


在脸书上,我关注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人,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洋人有华人。我并不想囿于信息茧房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很喜欢观察他人的生活,跟他们一道见识不同的人生。


区绍熙,或James Au,正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


80年代他刚念完大学,一头便扎进了电影圈,40年来,无论世态如何巨变,他始终热爱着电影,并围绕电影从事各种各样他所能胜任的职业。



区绍熙作为香港电影演员生涯留下的足迹


譬如电影杂志编辑,影评人,编剧,甚至演员——他在很多港产片里都有客串;他喜欢文艺,喜欢舞文弄墨,在他生命最终的时刻,他仍笔耕不辍,是个100%的写稿佬。


最后,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职业便是卖电影胶片给各大导演的人,王家卫、吴宇森出道成名作,跟他都有莫大的关系。


80年代末,他成为香港三大胶片供应商之一,德国爱克发(Agfa)驻香港公司的总经理,后来更成为当时刚开放市场的越南分公司总经理,成为他念念不忘的一段传奇经历。


每一段,都是值得一讲值得流传的港片幕后故事。


也许环顾整个香港,都再找不出像他这么一个与香港电影有如此深渊源、在各个层面深度见证的人了。


他肚子里满是故事,他就像一本香港电影的活字典。


2016年,他首度把那些关于香港电影黄金年代里被人遗忘的琐琐碎碎写成书,名为《港产片真巴闭》(注:「巴闭」,粤语里「牛逼」的意思。《古惑仔》第一集片头那个被陈浩南弄死的老大就叫「巴闭」。)

正是这本书,让我们接上了头。我私信问他是否有意在内地出简体版,让更多人认识他和这本书。


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了下文,至今都觉得很遗憾。



和区生最后的一段对话,他要送我书,但是疫情封关,遥遥无期


此后我们没有什么联系,不过每周定期去他的脸书主页看他的更新,看看他又讲了什么港片电影史秘辛,已成习惯。


不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忽然不声不响地消失,你大多也感觉不出来。


说起来,区绍熙也真的好久没有更新了。他对于自己患病的事,也是闭口不谈,他身边亲近的朋友也全然不知,这也是他的死讯公布后,大家这么惊讶的原因,明明他还一直在Facebook上分享他的90年代越南胶片往事,只更新了两篇,便没了下文。


印象中他最后分享的一篇文字,如今想起,似乎能看出端倪。


农历年前,他在Facebook贴了一篇旧文,他太太说,这是他生平最喜爱的作品。这篇文字叫《回忆总是甜美》。开头他写道:


「怀缅过去常陶醉,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 悲苦深刻藏骨髓 …………….。」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当我开始回想昔日往事,思潮便如缺堤般,汹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有趣的是,脑海中的银幕,除了画面之外,也有歌曲伴奏。薰妮的成名作《每当变幻时》,便常于我的梦魂之中浮现………。


我生于1960年,属鼠。心理学家常说,童年塑造了性格及人生取向。在这点上我绝对同意。由四岁到七岁,我的生活基本上是游荡、无所事事、看粤语长片及习惯孤独,所以我成长之后,也继续游荡及嬉戏,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例如一个人去旅行、躲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看戏…………….。


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许能明白为何我看到「我生于1960年,属鼠」这句时,是如此触动。


也许,他是借这篇文字在向大家告别。



最后,我想用他写过的一些关于香港电影界的趣事,串起James Au先生的一生,也意在向大家安利一下,世间曾有过这么一个如此可爱的人。


区绍熙1960年生于香港,他父亲是香港的老报人区惠本先生。


区惠本曾任《明报》编辑,是《明报》草创时期的元老之一,曾经是金庸武侠小说的责任编辑。


儿时区绍熙便是在书本中浸泡成长,他最得意的事之一便是,父亲每天带金庸小说的手稿回家编辑修订,他恐怕是金庸小说除了父亲之外,第二个读者。


区绍熙至今仍保留了《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的两页手稿,保守估计,这两页手稿价值数十万以上。


1983年,23岁的区绍熙从浸会学院(即如今的浸会大学)传理系电影专业毕业,毕业后加入电视台,曾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黄碧云的同事。


他曾写过与黄碧云采访百万大导演张彻的「糗事」:


张彻老了,有耳患,听觉极差。他的广东话,很烂。85年普通话尚未在香港流行,黄碧云和我完全不懂普通话。事前编辑也没料到有语言障碍这回事。结果嘛,鸡同鸭讲,专访草草了事,黄和我异常尴尬,失礼街坊。其后,稿子刊出了,没甚看头。



黄碧云


区绍熙还曾加入过香港电台电视制作部任职助理编导,开工第一天,他便遇上了大麻烦人:


第一天开工,我早上的重要任务是到编剧何碧雯家中等「飞纸仔」,原因是剧本尚未于开镜前如期完成。于是乎我在何家坐了三个小时,等阿大小姐动笔,期间初次体会到当编剧之「巴闭」,连导演也要「买怕」三分。何碧雯何许人也 ?洋名Ivy,入行时为TVB艺员,与廖咏湘及郑丽芳一同演出小品式剧集《白羊、天蝎、水瓶座》。


何碧雯何许人也?


后来她退出幕前,以编剧为主,近年更成为大导演,艺名岸西,大名鼎鼎,无人不识。


就是后来凭《甜蜜蜜》闻名天下的岸西。



不过让区先生真正加入电影圈的,是1981年陈勋奇创立的永佳公司。


当时,由洪金宝推荐,黄炳耀进入永佳帮助陈勋奇。永佳哼哈二将一个是黄炳耀,另一个便是区绍熙。


在区绍熙印象中,黄炳耀是一个大胖子,不修边幅,每天胳肢窝里夹着一个皮包去上班,像乡下土老板多过编剧。每天上班,黄炳耀貌似总是不干正事,一泡茶能吹一个上午。


那段日子,编剧组每天大约十一点多开工,自由吹水直至陈勳奇出现,才正式讨论剧本。谈天说地时段,黄便开始讲古。


不过别以为黄炳耀不务正业,他后来成为香港最好的编剧之一。


他于1991年英年早逝,让人惋惜。如果你不认识他,你肯定认识《逃学威龙》里的「夺命剪刀脚」,那套电影也是他编剧的。



编剧鬼才,黄炳耀


1987年,在编剧界没闯出名堂的区绍熙「弃笔从商」,成为德国爱克发胶片公司的推销员一名。


当时正值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最鼎盛的年代,在柯达、富士之后,德国爱克发也进军香港准备大展拳脚。


那时的爱克发尽管已经是世界知名老品牌,但在香港还没有什么市场份额。


区先生作为一名戴金丝眼镜的推销员,每天的功课便是上电影公司与导演编剧们吹水,「有空则在《电影双周刊》办公室消磨时间」,也是从中寻找商机。


真正让区绍熙一战成名,让爱克发胶片扭转乾坤的,无疑是《阿飞正传》。


当时,香港电影大多采用柯达胶片拍摄,不论你如何推销,爱克发总是推销不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很早便认识杜可风——那时杜可风还没替王家卫工作。


我认识杜可风是通过舒琪介绍。八十年代中期,舒琪拍《老娘够骚》一片,因预算不足,找了在台湾刚当摄影师的杜可风来港工作。此片又因爱克发电影菲林价钱较便宜,便试用了。这是杜可风第一套使用Agfa底片的电影。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一个当时还寂寂无名的摄影师,后来创造了香港电影史的奇迹。


爱克发胶片的名头亦不胫而走,成为王家卫后来御用的胶片,单是《阿飞正传》和《东邪西毒》两补电影加起来,便用了差不多80万尺爱克发胶片(是普通港产片的10倍)。


胶片推销员区绍熙亦因此赚到他人生中第一套房。当年以90万元买下的西半山单位,现在仍用于自住,市值已达1000万。


曾把胶片卖给王家卫,成为区绍熙一直很得意的事情。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港产片没落,区绍熙也离开了爱克发。


他似乎想挖掘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自那以后,他开始全情投入高尔夫运动,不但编杂志、写关于高尔夫的文章,随着高尔夫打球团漫游全球。


到了晚年,区绍熙远离了高尔夫界,前半生积攒下的财富,让他衣食无忧。


但他最挂念,仍然是电影。


他又重新为报刊杂志写关于电影的专栏,分享他80、90年代在香港电影界的所见所闻。


他不吝扶植和表扬后辈,他写《过春天》里来自香港的男主角孙阳:「真实的孙阳,比电影中的阿豪更可爱。」


即便是在如今风雨飘摇之下的香港影坛,他亦一直关注新人新电影,他表扬《浊水漂流》关注底层生活,他批评《第一炉香》不思进取倚老卖老。


这就是「牛精」,典型的广东人性格,爱恨分明,见不得不公义。


也许正就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我才这么关注他。


如果要用一部电影来向他道别的话,我想他一定不会拒绝《阿飞正传》。


张国荣扮演的旭仔,千里寻母不获接见,一秒都没有犹豫,转身离去。


那背影,如此倔强,那么悲壮。


边撚个都唔俾面。



这也是我心目中区绍熙 / James Au / 牛明的形象。


安息吧,牛精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