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电影最高光的四天,此后再不复见

奇遇电影 奇遇电影 2022-05-23

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周二开幕,已经过去将近一周。


在外面的世界,依旧是衣香鬓影、热闹非凡,戛纳从来不缺红毯、明星、爆点、八卦。


然而在我们的世界里,近乎静悄悄。因为是做电影媒体的,朋友圈里偶尔也有做自媒体的朋友在报道,然而也并没引起太多的讨论。


今年戛纳的官方海报是出自19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有蓝天,有往上走的阶梯。


然而这一切似乎跟我们毫无关系。


公布海报的那晚我把它发在群里,有个朋友说,「我们像被全世界抛弃了。


不敢接茬。


疫情三年,中国电影或者说华语电影在戛纳已经逐渐人影稀落,今年的所有长片竞赛环节,没有一部华语片的身影。


于是我不禁想起了22年前,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


那一年,是20世纪最后一届戛纳电影节,也是华语电影的高光时刻。


那一年,总共有681部长片和716部短片报名,从中选出23部长片入围主竞赛。


23部主竞赛影片中,华语影片就占据三席。


杨德昌的《一一》,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姜文的《鬼子来了》。


一部讲述现代华人家庭崩溃,一部回忆60年代香港老一代人隐秘的内心生活,一部以二战中的中国人性格与命运作为聚焦。


三部电影,三部截然不同的视角,表现形式迥异,但统一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描述。


结果是三部都斩获了大奖。


即便是没参与竞赛,仅仅是选择在戛纳作为全球首映,李安的《卧虎藏龙》,都成为了当年度特大爆款,引发了全球的武侠片讨论热潮。


这是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的最高光时刻,它被媒体称为与次年的「入世」(WTO)并成为深刻改变中国人经济和生活的两大事件。


「入世」是经过十年市场经济改革后,我们终于宣布加入全世界;


而戛纳这一高光时刻,也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全世界,经历过三十多年的断层(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国电影无论是从审美还是技术,终于可以和世界电影平起平坐。


此后有将近15年的时间,中国电影或华语电影,果然有如火山迸发般,最终在2012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从2000到2012,堪称华语电影盛世,中国电影表现尤其抢眼。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记住,2000年戛纳这一刻,是历史时刻。


梦,就是从那时开始造的。


我忍不住想带大家回到2000年的戛纳,最美好的一年,去回味那些细节。


2000年时,互联网才刚刚普及,大众对外面的资讯了解的来源,主要都还是来自纸媒,譬如《电影世界》《看电影》《环球银幕》。


我翻看2000年的一整年各种电影杂志的过刊,发现当时各大电影杂志都是以报道好莱坞大片和明星为主。


当时的中国人,看电影的方式都仍然是电影台或VCD,新兴的DVD才刚刚被破解,非数码破解的「模拟版」DVD也都是小众地下传播。


所以很好理解,当时的中国人,不知柏林,遑论戛纳。


我用了很多方法想查阅当时网易、新浪这些大门户的戛纳报道,最终我得以看到那一年他们的娱乐新闻,也是片言只字,要么就是大量转载来自港台的新闻。


但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还是能努力拼凑出,2000年5月14到25日,第53届戛纳电影节的一些细节。


草蛇灰线,点点滴滴,皆为光芒。


好吧,让我们一起重回22年前,戛纳的海边。


中国电影的盛世和麻烦,都是在同一天开始的。


2000年4月24日星期一,北京时间上午,中博时代影视的老总陈伟明刚上班,就收到秘书给他打印的那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名单,赫然有《鬼子来了》。


陈伟明当时的反应是,「心里立马咯噔了一下」「完了,这回麻烦大了。」


作为姜文第二部长片《鬼子来了》三个主要投资方之一,这部在1998年便开始筹备拍摄的长片,本来是信心满满的。


一是此前1994年姜文首部执导的长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是爆款级别;二是经调查,姜文是那几年国内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国产明星之一。


因此,过去两年姜文一直在秘密锻造新片《鬼子来了》,即便是已经超值了三分一,即便是以姜文豪横性格对于资方的要求置之不顾,但先是中博,后来华亿、华谊两家公司也都不遗余力支持投入资金。


这显示了国内资金对于姜文的信任。


《鬼子来了》的配乐,崔健曾说:「如果张艺谋、陈凯歌是大师级的,姜文就是畜生级的。」


一片看好的同时,陈伟明却隐隐感到不安,似乎,这事情要闹大了。


此前《鬼子来了》曾第一度送电影局审查,但未通过。这就意味着,《鬼子来了》不能参与任何的国际电影节评审。


这么大的投资,片方不想放弃,于是有了第二度送审。


靴子落下,是2000年4月26日下午,电影局紧急召见陈伟明和《鬼子来了》另外两家投资方代表。


局里说了,「《鬼子来了》在尚未通过电影审查的情况下私自出国参展,是一种严重违规的行为。责令投资方立即从电影节撤回《鬼子来了》,否则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从后来披露的电影局下发的《影片〈鬼子来了〉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处》看来,电影局对影片的修改意见多达15处,而《剧本批复中曾提出修改意见,但影片未改之处》也有5大项内容。


然而,连陈伟明都蒙在鼓里,第二度审查还没有结果,《鬼子来了》出现在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的片单里。


到底是谁把《鬼子来了》拿到戛纳去的,现在还不得而知。陈伟明只觉得不可思议,「按道理片子完成后就应该交到投资人手里,可我们现在连片子在哪儿都无法控制!」


2000年戛纳开幕前夕,《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题为「《鬼子来了》麻烦大了」。


然而所有这些麻烦好像都不算麻烦。


2000年5月13号,戛纳卢米埃尔大厅,姜文和当时他的法国太太艾莉雅及三岁的小女儿伊兰,准时出现在《鬼子来了》戛纳首映现场。


媒体说,这是他们「一家三口首度曝光」,给娱乐八卦媒体提供了不少佐料。


可谁也没意识到,这是接下来15年,中国电影的盛世与麻烦的开始。

走过了50多个春秋,中途停办过,但戛纳还是戛纳,依旧是全世界电影艺术的指标。


2000年,世界末的戛纳电影节的困境不断——


新上任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面临的问题是,是要投奔(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还是坚持艺术?


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戛纳主席2001-2014)


如何在东西方各国电影已经得到发展,但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何得到公平公正的均衡?毕竟,文无第一。


此外,欧洲三大,柏林戛纳威尼斯,当时柏林在强有力的推动下,成绩斐然,连雅各布也不得不扼腕疾呼,「戛纳必须重新调整和好莱坞的关系才有可能从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那里收复失地。」


与此同时,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对立,更加尖锐了。


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不再迷信戛纳,因为前几年花重金在戛纳宣传的好莱坞电影,最后都被证明,对票房没有任何帮助。


2000年来戛纳最大的好莱坞电影,是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所执导的《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最终票房也是以失败告终。


难怪全世界都想要先睹为快的电影——《职业特工队2》(Mission Impossible 2),却在戛纳缺席了。尽管导演是吴宇森。


《泰晤士报》2000年头版标题:「戛纳的危机」,提出惊天一问:「戛纳究竟还值得一去吗?」


《好莱坞报道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甚至说,赢得戛纳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其实对电影的商业利益并没有什么帮助。


根据统计,过去四部曾赢得金棕榈奖的电影,在美国总共才赢得100万美金的票房成绩,平均每部才25万。 


在此「欧升美降」背景下的戛纳电影节,仍然如期举行了,仿佛不受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如期开幕。


2000年5月11日,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这一届的主题是「怀旧与追溯」。


官方电影海报是一个持摄影机的人,从前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到世纪末,影像始终如一,表达的是「从现在观看未来」这一概念。


尽管此前经历了开幕前的法国大罢工,耽误了新场馆的建设进度,诸多通道临时封闭。


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如约而至。


开幕那天,一场大雨打乱了原本的计划,但,总体还算顺利。


湿漉漉的红地摊上,依旧星光璀璨。


乔治·克鲁尼、汤米·李·琼斯等人的出现,不时激起围观影迷们的尖叫声。


华人影星周润发、杨紫琼、张曼玉、梁朝伟、舒淇等人的身影也闪现其中。


1999年担任柏林电影节主席的巩俐,也以欧莱雅公司代言人的形象出席了开幕典礼。


2000年戛纳最大的亮点,是时任法国总理的若斯潘也出席了戛纳开幕盛典,这是戛纳影展有史以来第一位有法国总理出席开幕式。


若斯潘在开幕上发表演说,警告那些认为欧洲电影业正在萎缩的人们,并指出应该更多地去鼓励和帮助那些好莱坞以外的电影制作。


他说,如今世界的电影工业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充满活力。他领导下的政府将为促进外国电影的引进做更多的工作。 


若斯潘说:「今天,我们再度和所有好莱坞的主要制作人们欢聚一堂。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洲的电影工业将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这是我们的机会……为了维持工业与文化之间的平衡而共同奋斗。」

两度送审未获通过,背负着「原罪」的《鬼子来了》,但,它仍然「如约而至」。


2000年5月13日深夜,《鬼子来了》在戛纳电影宫卢米埃尔大厅进行首映。


姜文带著演员姜鸿波、吴大维、泽田谦也等走红地毯,当时姜文的法国太太艾莉雅及三岁的小女儿伊兰陪同出席。


首映结束后,现场观众热烈鼓掌,当时报道说,「姜文和太太艾莉雅紧紧拥抱,他们夫妻为电影所作的努力,都融化在这个拥抱中。」


5月16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标题是:「《鬼子来了》戛纳轰动」,戛纳影展主席雅各布说,《鬼》片很不错。


《国际银幕》(Screen)场刊评分,《鬼》片拿到两位影评人的四片金棕榈叶满分殊荣。


另一本法国电影杂志《Le Film Francais》,多位影评人每日为竞赛片品评高下,《鬼》片得到七位影评人,给予三颗星的高评价。


最终,《鬼子来了》摘取评审团大奖。


姜文在颁奖典礼上一直做着拿下金棕榈的美梦。


当比约克(Björk)拿下女主角奖时,他还以为《在黑暗中漫舞》摘金棕榈无望,没想到下一项就颁到他了,将他从金棕榈之梦中唤醒。


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第二部执导作品《鬼子来了》,废片比也惊人。


《鬼子来了》一共拍了50万尺底片,最终剪辑成162分钟的戛纳参赛版,姜文笑说这个长度连他妈妈也觉得太长。


「反正还有人要再修剪它的。」姜文说。


但没想到的是,再也没有机会让这部电影修剪一遍了。


新加坡《联合时报》报道,姜文获奖后让电影局震惊,此后传言他将被封禁七年。


事实证明,海外媒体大多靠谱,从2000到2007,姜文作为导演,才允许被从事这个工作,2007年以《太阳照常升起》复出。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当事人姜文听到这些传言,他的反应是:「我不知道这些传言是谁说的,但我相信现在时任何一人封杀一年,都不是21世纪的做法,文革时期有这样的事,但若今天还这样做,很不可思议。」


那年头,违规私自参赛的不是姜文一个人。


三年后的2003年,由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七位电影人联名签署的「就所关心的电影问题致电影局」的讨论提纲曝光。


这几位导演也都是因为制作独立电影在海外「违规参赛」遭到惩罚。


这次上书的结果是,2003年,电影局与这批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会议室举行座谈。


座谈的结果是,领导宣讲了精神,导演们进行了让步。


至此,贾樟柯、王小帅、娄烨们才得以「解封」,进行「正常」的创作活动。


《南方都市报》以「北京电影局:电影改革正在进行」进行了报道,此后,第六代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解绑。


才有了后来中国电影人的,戛纳之梦。

这是杨德昌第二次来戛纳。


此前1994年的戛纳,《独立时代》就入围过戛纳的主竞赛。


虽然最后颗粒未收,但戛纳记住了这位来自台湾的导演。


虽然是第二次进戛纳,时年52岁的杨德昌觉得,这次入围比《独立时代》要轻松多了,因为会不会得奖,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一一》也是《独立时代》后另一次冒险,上次讲述的是台北这个都市里的暗流汹涌,《一一》则依然以一种儒家文化的方式讲这个城市里中年人所遭遇的困境。


在全球化还没开始的那几年,会不会有所共鸣?


事实上杨德昌的担心是多余的。


首映后,这部长达将近三小时的电影(这一届戛纳最长的片子),获得了评论与观众的双重认可。


当年新闻报道是这样说的:


首映会的观众看完《一一》,先是坐着鼓掌,后来还站起来鼓掌,杨德昌完全没预期到会有这么好的反应,谢幕以后,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让他有点尴尬。


《一一》首映后,当时张曼玉的丈夫、同样入围那届戛纳主竞赛的法国导演阿萨亚斯向他祝贺。


当时在世界影坛的通达之人、影评人焦雄屏说,美国的影评人认为,杨德昌就像是台湾的伍迪·艾伦,「台北人多语言、多层次的生活,充分在杨德昌电影中展现,所以片中人物会吃Bagal、会跑到日本。而杨德昌对时间、空间、记忆以及不同世代的处理,都相当的精彩。」


最终,《一一》夺得主竞赛最佳导演奖。


杨德昌在获奖后接受访问时指出,他对《一一》获得戛纳影展的肯定,感到相当高兴;但他表示不会因此乐昏了头,所获得的荣誉属于参与该片演出制作的全体同仁及原子影视公司;同时,他感到责任更重,要自我继续提升,为拓展国片的前途,仍有许多事要做。


七年后,杨德昌于美国逝世。


《一一》成为他最后执导之作。

这是李安第二次带电影来到戛纳。


1997年,他曾凭好莱坞电影《冰风暴》入围戛纳最佳剧本,并入围主竞赛,最终获得「最佳剧本奖」,编剧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也参与了《卧虎藏龙》的编剧工作。


《卧虎藏龙》并未入围2000年戛纳的主竞赛,只是作为「特别展映」作全球首映。


但是当晚放映之后反应只好,大大超过了制作团队的期待。


2000年5月19日傍晚,《卧虎藏龙》世界首映。


「李安带着盛装群星,风风光光步上星光红毯大道。李安左挽章子怡,右牵杨紫琼,群众及媒体夹道欢迎,李安在顾盼间,眉宇夹杂着成功的喜悦。」


映后,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Bravo」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国外媒体说,这毫无疑问,将是来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强种子。


事实上他判断准确了,2001年,堪称是《卧虎藏龙》之年。


至于为何当初电影没有入围戛纳主竞赛,李安表示,这是发行公司的策略和决定,他自己无所谓,只是觉得对不起原本可以竞奖的演职员。


这一年的戛纳与《卧虎藏龙》有个有趣的小插曲。


那便是原本内定舒琪扮演「玉娇龙」,但舒琪的经纪人推却了这一邀约,改为章子怡。


在两次面世章子怡之后,李安最终选用了她。


这也是国际章在2000头一个十年最灿烂的开始,始于《卧虎藏龙》。


2000年戛纳华语片压轴的是王家卫《花样年华》。


与上述杨德昌、李安这些戛纳「二进宫」不同,王家卫当时已经是戛纳宠儿。


1997年,王家卫凭《春光乍泄》获得过戛纳最佳导演奖。


在那个微妙的历史时刻,从地球的一端的香港到另一端布宜诺斯艾利斯,「happy together」,像是历史时空的映像,人们从中读取到历史大事件的微妙表达。


而从「不如我们从新开始」到这部新片的「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在那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人们期待王家卫的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是以,即便,在戛纳还未公布片单前,这部尚未有正式片名的电影(入围时片名叫(《无题》(Untitled/Sans titre)),这部在戛纳开幕前还在泰国疯狂赶工的电影,已经被赋予太多期望。


是以,戛纳的选片人,只看了40分钟样片,便已决定入选。


对于王家卫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灾难的电影。


1997年他决定投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绝未预见到这部电影的完成难度。


1997年,回归之后的香港,经历了一场金融灾难,许多普通人手中的金钱与房产一夜之间变成负资产。


《花样年华》的资方撤出,让这位以灵感为导向的导演陷入了困境。


但最终,《花样年华》和它片中表达的道德困境一样,终于最后复航。


2000年5月19日,王家卫和他的妻子、儿子抵达戛纳。


梁朝伟和女友刘嘉玲也到达戛纳。


当时还未做完整后期的《花样年华》,片头是临时做的,但这无碍首映后热烈的反应。


那一届的戛纳评审团主席吕克·贝松也出席了《花样年华》的首映。


最终,梁朝伟获得戛纳影帝



2000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8个奖项里,4个给了华语电影。


评审团大奖:《鬼子来了》

最佳导演:《一一》

最佳男演员:梁朝伟《花样年华》

特别技术奖:《花样年华》


此后华语电影再难以复制此盛况。


即便是姜文违规参赛,也未至于永久打入冷宫。


那时候表达还是宽容自由的。


怀念戛纳华语电影最荣光时刻,怀念的不是那些奖项,而是怀念那个还允许我们自由表达的时代。


只是不知,下一次我们还能如此,是何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