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领悟这一点,中国青少年足球永远是凉的 | 专栏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18-10-29


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后,不怨队员不够拼搏,不怪教练不够优秀,其实最要命的是,我们的足球小将从接触足球第一天起,理念和方法就是不科学的。


在生态圈专栏作者、少儿足球领域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刘林看来,大多数果然没有领悟足球这项运动的本质所在。


专栏/ 刘 林,编辑 / 赵 晴

作者简介:刘林,体育产业生态圈专栏作者,清华大学校园足球国培讲师,刘鸿伟儿童足球教学法传承人


前一阵子的中国杯发生了挺多事情,听说了足协对球员纹身的整顿,听说了总局对球员拼搏精神的质疑,也目睹了球迷们对足协总局的不满和对国足表现的嘲讽。类似的事情在中国足球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但中国足球却总也没什么长进。


延伸阅读:遮得住纹身,遮不住中国足球与世界的差距


其实,我们不能否认国家政策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不能否认足协这几年为发展国足做出的努力,不能否认有志之士为对少儿足球操办培训机构的投入,但为什么还是缺乏显著效果?


作者愚见,大部分人没有体会足球一个最简单的本质——集体的、激烈的对抗。


多年来,我们常常听到有关少儿足球的这样一句话:“只要抓好基本功和身体,就能打出高水平”,然后孩子们大多数情况下就在无球无对抗的状态下“千锤百炼”。然而,会了基本动作并不代表能上场比赛。并且,想让基本动作转化为足球技术,是不能脱离分队比赛的。



看看国足球员在中国杯上五米远的停球,难道真的是里皮看人出现了失误才会把基本功这么差的球员招进国家队的吗?并不尽然,他们并非基本功差,而是难以在高强度高对抗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应激罢了。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缺乏这样的对抗,来锻炼合理的出球。


作为已经在少儿足球领域工作了30多年的国培讲师,我认为足球运动员有三大基本要素:


一、意识(足球智慧)

二、技术能力(在对抗、应激下处理球的能力)

三、意志品质(在心理压力下处理球的能力)


这三大要素的培养是不能脱离分队比赛的,也正是在分队比赛中才能看出一个孩子是否展现出了这些要素,而不是依靠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在比赛中纠正他们小毛病的过程,也就是提升基本功的过程。



因此,从孩子们初次参加足球培训,就应该让他们多参与分队比赛。这个观点也不是我第一个提出的,FIFA草根足球培训手册白纸黑字写着,代表足球最高水平的西班牙和德国也是这么实践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留学生正在参加英足总教练课了,讲师们在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点,近年来英格兰才迎来了人才井喷。


所以,不论是国家政策大力推崇的校园足球,还是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足球培训机构,都应该更加重视分队比赛在少儿足球教学里体现的诸多好处:


  • 兴趣和快乐的最好载体。足球运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乐趣,老师和教练只需要保护和扩大它,而分队比赛作为足球的本质就是最好的方式。

  • 有益于身体健康。一场正式比赛,需要的就是一场分队比赛的体力,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跑圈拉练,这也远比很多精心设计的足球游戏和足球操锻炼身体。

  • 在比赛中认识足球运动。不少老师、教练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讲解足球规则,这对零基础的孩子过于抽象,也浪费了懂规则的孩子的时间。一个场分两头,直接踢起来,在分队比赛中认识球场、了解规则,效率极高。

  • 发现和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器皿。这在前文已经强调多次了。



足球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是需要一定天赋和球性的。但发掘天赋的前提是普及,只有让大部分人参与了,才能使更多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而不是随便选几个身体素质好的狠狠练。而中国长期以来发展少儿足球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抓提高不抓普及,只抓现在不抓未来,喜欢把身体素质的强化(灵敏、柔韧、协调、速度、耐力、力量)搬到少儿培训中去。


其实,很多足球教师并非不想抓普及,只是受迫于校队和俱乐部的成绩压力而在足球教学上跑偏,也由此引发了这么多畸形的足球青训现状。


因此,如何在校园足球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发展中减少成绩压力,更注重少儿足球的健康发展,这才是足协和领导们制定政策时更需要琢磨的。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我们怎样用三年时间搞垮了中国足球?| 张路专栏

如何破解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怪圈?这里是张路的6000字箴言

为什么我们的青训强度远超欧洲,却仍在U23亚洲杯小组出局?

三十年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足球小将”!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