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2020年第1期):博物馆+幼儿教育



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理解儿童博物馆的理念,了解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和最佳实践,研究中心将在2020年举办四期网络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与国内同人展开对话。


2020年9月16日,由资助的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2020年第1期)顺利举办。本期研讨会以“博物馆+幼儿教育”为主题,研究中心邀请了美国史密森早教中心创始人、《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一书的作者莎朗·谢弗博士、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兼教育推广部主任王芳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老师和研究中心主任张旎老师等四位专家,与近200名国内博物馆一线工作者、研究者及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幼儿园老师、家长分享了基于博物馆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的路径。


主旨发言

莎朗·谢弗博士在主旨发言中向与会者介绍了“基于实物的学习(Object-Based Learning)”的实践方法, 启发大家借助物件帮助孩子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下面,我们将分享主旨发言的精彩片段,以飨各位读者。


基于实物的学习

莎朗·谢弗博士从“博物馆”和“更广泛的教育领域”两个维度阐释了“基于实物的学习”的概念。在前者的维度中,“基于实物的学习”指借助真实的或仿制的展品来学习,在后者的维度中,则指利用实物吸引学习者通过感官探索和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吸引儿童深度学习的方法

莎朗·谢弗博士列举了5种吸引儿童深度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它们分别为:

  • 主题体验

  • 感官探索

  • 讲故事、游戏和想象力

  • 探究和交谈

  • 在不熟悉与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课程案例

最后,莎朗·谢弗博士分享了两个面向儿童的博物馆课程案例,将自己多年总结的教学经验具体地呈现出来。




开放式讨论

在主旨发言后,莎朗·谢弗博士还与另外三位专家就参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答疑与探讨。


Q

博物馆开展幼儿教育应该设定哪些目标?有哪些可参考的框架?

王芳:给孩子们做教育活动和展览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这些活动和展览都是围绕孩子做的。正如Sharon刚才分享的那样,我们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即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内容。我知道国内大部分传统博物馆想更多地给孩子传递知识,但是我觉得我们的目标有时候特别宏大,比如爱国主义。我们应该找一个和孩子共同连接的点,然后鼓励孩子去分享,而不是我们有什么就直接讲给孩子。我们经常会自讲自话,不太顾忌孩子们的感受。其实国内有很多博物馆会做类似“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但这个培训中如果仅有知识的灌输就是不够的。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物件,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围绕这些基础的、目标明确的物件,搭建起孩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做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我希望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输,还有交流和互动,然后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去有效地学习。


Q

博物馆里开展的课程看起来和幼儿园的课程差不多,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博物馆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莎朗·谢弗:博物馆的课程和早教机构的课程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鼓励和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博物馆有一个独特的优势——拥有很多真实的物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当孩子们看到博物馆的藏品时就会不停地问,这个东西是真的么,并将这些藏品与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联系起来。第二,博物馆有很多专家,他们更了解如何启发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当孩子在展区看到恐龙化石,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博物馆的专家资源,甚至设计专门的博物馆课程和项目。


Q

博物馆幼儿教育在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里发挥什么作用?

李敏谊: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博物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对儿童的重要意义。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如何通过博物馆的学习培养儿童的文化素养。对于幼儿园自身的环境而言,他们无法为幼儿提供最好的资源。比如,在北京有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里面会有很多关于北京人文化的藏品,而在广东的博物馆,又可以看到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首先是文化中的人,从这点来说,博物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放在全世界来看,博物馆教育对家庭教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即打破家庭的界限,为儿童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这也是所有公共资源都承载的一个责任,越丰富的公共资源就能为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尤其是弱势阶层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及亲子教育机会。


Q

博物馆对低龄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处?他们能明白博物馆传达的知识吗?带孩子去博物馆对老师和家长自身的知识储备是不是有很高的要求?

莎朗·谢弗: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点是需要大家记住的,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在知识层面我们不需要做得像专家一样。当我们把孩子带到博物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接触,去学习,去体验整个学习过程,这是最为重要的。当儿童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他们的目标不是去学习一个具体的知识,这不是参观的重点,而且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也很难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开拓视野,学会怎样去构建联系,将他们所处世界中的已有认知和博物馆中的体验结合起来。我相信参观博物馆会给孩子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学会探索世界,能够学会提问题,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以此鼓励他们去发挥创意,养成兴趣爱好,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做好了,孩子们就能和博物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李敏谊: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有一个师道尊严的样子,希望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在博物馆里,家长最该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充满好奇心,与孩子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因为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那里有大量的专业人员来支持家庭的学习。


张旎:在儿童博物馆的学习,很多东西是看不见的,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学习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但都是能让孩子一生受益的能力。所以带孩子去博物馆之前,我们的目标要明确,我们不是以学知识为目的的。我们可以看到,Sharon刚刚提的很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去探索。这其中涉及了对学习观念的转变,即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早期学习理论都支持让孩子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好像什么都没学,但是孩子的转变是很明显的。


王芳:我记得2010年我们在做“南越王国”时,做一个儿童互动区。就像问题中提到的,这么小的孩子在博物馆里能做什么?我们抛弃了一定要让孩子们进行文字方面学习或知识层面灌输的这种理念,从孩子们熟悉的衣食住行着手,希望能让他们看到当时南越国的色彩、图案。衣食住行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欢去探究的。虽然这个区域当时很小,也就100平米,但是孩子们来了就不愿意走了。我一入行就在传统博物馆工作,我觉得传统博物馆需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空间,围绕场馆的使命、展项、藏品、研究,为孩子进行有效的解读。我希望我们的传统博物馆,可以放下自己高傲的身段,把视线拉低,和孩子们平齐,以孩子为出发点去设计互动区域,让孩子们更愿意来。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为0-99岁人群服务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没有做到。这是很可惜的一点,因为我们让很多最关键的观众流失了。中国的观众可能在猎奇方面,会觉得博物馆是一个储存知识或记忆的地方。但是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也可以在博物馆找到很多欢乐。博物馆教育人员应开展一些儿童教育基础理念的学习。其实很多博物馆开辟了儿童空间,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概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就没有办法把这样一个空间做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像Shraon这样的专家可以经常与我们来分享,大家可以一起推动儿童博物馆教育行业的进步。


Q

老师和家长组织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孩子好动的天性和博物馆安静的展厅不太协调。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引导孩子文明参观?作为家长,如何教导孩子遵守博物馆规则?作为学校或幼儿园老师,如何组织一群孩子有序地在博物馆学习?

张旎:当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前,我们应该想清楚为什么要去、去了要做什么。如果只是带孩子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我觉得效果会不太理想,因为博物馆中的很多东西是不能动的,展品的高度可能也不适合孩子,这样就很难让孩子在这样里面遵守秩序,或者让他们保持安静,这是不太现实的。在去之前,老师或家长应做好设计,比如我们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怎么做?如果能够设计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把他们吸引住,那么孩子在投入这些活动的时候,就不会进行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当他们无聊或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可能才会不遵守秩序。所以我们在怎么吸引孩子学习方面可以再多吸取一些经验。


莎朗·谢弗:我们的孩子对看到的东西必然是好奇的,我们怎样选取物品,让物品和孩子产生共鸣很重要。我举个例子,比如当我们想带孩子去一个历史文化展厅,参观一件有年代感的乐器时,我建议可以把生活中使用的乐器带去,让孩子发现藏品和日常所见的乐器之间的联系。让孩子学会构建有意义的联系,愿意思考并分享他们看到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对于博物馆从业人员来说,我们不能让孩子被动填鸭式地吸收信息,而是要进行开放式的对话。有机会的话,我建议大家带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想方设法与展品产生联系。



无论对博物馆教育工作者、 幼儿园老师还是家长来说,教育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味地填鸭式教育、给孩子“灌输”知识,有可能会让孩子错过更多的学习机会。正如张旎老师在研讨会上提到的,幼儿在博物馆中的学习可能无法被看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成长。希望这一期网络研讨会,不仅能够帮助参会者掌握策划博物馆幼儿活动的方法,也能引导他们看到“探索式”、“开放式”的学习的价值。


接下来,研究中心将陆续举办3场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就“博物馆+儿童文化教育”、“博物馆+STEM教育”、“博物馆+家庭学习”展开对话与探讨。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CMRC助手微信进行咨询。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详情

CMRC助手

微信号 : CMRC2013

手机号:136-0115-822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