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aaStr APAC 2023见闻:像做SaaS一样做SaaStr

我思锅我在GN 我思锅我在 2023-10-09
这次SaaStr APAC到场超过1,300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年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亲临现场怀着“朝圣”的心情,见证SaaS圈最大的展会第一次来到亚洲,感到复杂又亲切。
对展会本身最大的感受:
SaaStr团队在像做SaaS一样办SaaStr展会。
这次会议包含三部分活动:红杉之夜(Reception)、嘉宾演讲和头脑风暴(Braindate)
临近会议召开前两周左右,就收到Braindate的注册申请,这是一个让现场参会者基于共同话题进行1对1或者1对多的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
登录Braindate网站,用户可以自己创建或者加入发起人的话题,刚开始话题的发起人是主办方邀请的嘉宾或赞助商(如Chargebee、Deel、Stripe或Lark等)的高层。比如我加入了三个话题,包括跟一个亚洲机构投资人发起的“关于中国SaaS做全球化的现状”,跟本土机构投资人发起的“如何真正找到PMF,在表面指标以外的发现”,还有“SaaS今年新趋势”等话题。
其次,所有议程和流程都可以通过一个叫“SaaStr”的App下载,提前把想听的分享收藏并预定座位,同时确认的Braindate也会出现在注册的活动栏里,一目了然。当活动开始后,会有“Happening(正发生)”的浮标提示引导到正进行的分享。同时,正在开始的活动,还有直播链接线上观看。
展会一共分为两天,第一天下午前往会场查验核酸和领门票,重头戏是晚上的“红杉之夜”。在新加坡标志性建筑金沙酒店顶楼的露天酒吧,鸟瞰全城。所有持有门票的参会者都可以参与这场由红杉印度和东南亚办公室赞助的社交派对。

红杉等诸多当地和国际机构的投资人都会到场,更多是SaaS及软件生态里的各类角色和参与方,包括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渠道商、咨询服务商等等,到了后你可以跟任何人“社牛”。
比如我在现场认识了一位给美国上市SaaS公司开拓印度市场的渠道商也就是“channel partner”,目前跟他合作的客户包括Asana、Sprout social和Docusign等六七家公司。有些独家代理,有些大一点的公司是非独家。聊到后面他说虽然是非独家,但比如Asana现在印度90%的销售额已经由他们贡献。
他们的目标画像是ARR达到1亿美金的公司,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知名度且成熟版本的产品。如果想要进入印度市场,他们就能有配套的销售和运营支持团队帮助快速找到标杆客户,打进印度市场。
第二天,从早上九点开始就是一天的正式活动,包括嘉宾演讲和Braindate。我重点听的场次包括:
  • SaaStr创始人Jason两场AMA(Ask Me Anything)和开场分享
  • 著名投资机构BVP对SaaS市场和亚太市场的展望
  • Figma亚太地区销售VP对销售团队文化建设的分享
  • Stripe亚太地区产品负责人对从PLG走向规模销售的分享
  • Ahrefs的CMO分享如何通过内容营销实现1亿美金ARR
  • 圆桌讨论:从1百万到5百万美金,以及从5百万走向5,000万美金ARR的陷阱和教训



结合会场前后跟不同参会者的交流,共 9️⃣ 条心得与各位分享,以此共勉:
1️⃣ SaaS发展再次回到“慢车道”,更是常态。
公司选择机构时,应该问问潜在投资人:机构的“exit model(退出机制)”是什么。风投机构像红杉、BVP或GGV等,他们通常愿意等到公司至少估值超过20亿美金的时候才会择机而退,很多机构如果无法陪创业公司走到更远,可能会在公司发展半途就施压。
回到2014或15年的时候,欧洲不乏发展不错的SaaS公司比如已成长为独角兽的Algolia,但却没有太多能长期陪跑的本地风投机构(通常公司到估值5,000万美金机构就会考虑退出),因为给了Jason早期投资的机会(SaaStr自己有超过1亿美金规模的早期基金)。 

2️⃣ “Multiples(估值倍数,PS)”是今年最大的关注点和问题。
软件并购也开始谨慎,只有“Game changer(改变游戏规则的玩家)”才可以在M&A中受到青睐。同时整体估值还在下降,Salesforce在股价最高的时候收购了Slack,那个机会已经不在了。
我们肯定不会再回到两年前,现在最好的公司PS即“Multiple”也是10x上下,如果增速和相关指标都不及这些最好的公司,初创公司的Multiple就从5x开始,甚至更低。总体上,虽然去年11月市场开始回暖,但预计今年仍然会继续震荡。现在的平均倍数比2019年还低

3️⃣ 即便初创公司创始人,需要找到在二级市场的锚点,也需要关注“Multiple”。
Cloudflare, Monday,Zoominfo等公司增速仍很好,Twilio股价这么惨也有21%的增长,并做了第二轮裁员,但其ARR已经超过4B美金了。而现在成为市场“弃儿”(现场直接称“losers”并点名Salesforce,Zoom等公司)还在“hangover(后遗症)”中。
所以,如果作为初创公司,增长都比不过二级的大公司,那就不要再怪罪宏观环境的问题。如果对外融资时觉得在估值倍数上受到挑战,也不要质疑是这个市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表现是否足够优秀。

4️⃣ 机构仍然有很多钱(dry powder),但由于更高的利率才会有更高回报,这是投资行为仍比较冷淡的原因。
对创业公司来说,现在更要关注的核心是公司的综合经营效率,即Efficiency = Growth(增速) + FCF%(自由现金率)。对于早期公司,效率即Early-stage efficiency = Net new ARR(新增ARR)/ Net burn(净支出),或者等同于Burn multiple = Net burn / Net new ARR。
一般来说,公司超过5个销售,就要非常密切地跟踪整个效率指标,要把上述公式跟整个销售漏斗和销售周期结合起来。

另外,创始人需要扪心自问,如果无法继续在增长上投资,你还能做出多少现金流,这是一个发展健康度的观察。同时,当投资机构问创始人公司经营效率的时候,创始人也要问机构:
你所指的“Efficiency”到底是什么?
5️⃣ 人机结合就是未来,大模型就像AI的“AWS”(AI+human is the future,LLMs is the AWS memont for AI)
AI将融入SaaS和公司工作流是一个确定性极高的事实。所有跟现在工作场景相关的软件,跟过程和流程自动化相关的场景,如何将AI无缝融合进去会成为SaaS未来的壁垒。BVP做出的判断是未来所有服务都会被以下组合拳自动化,或者我更愿意称为“Software 3.0”:
AI+software+workflow+marketplace(AI+软件+工作流+应用市场)

6️⃣ 不要迷信“签单(Bookings)”,确认收入为王。
Jason特地分享了当时创业的例子,当年还是如果你是市场第二就无法持续融资的年代。那时候他创业做的是电子签SaaS,市场第一就是Docusign,当后面被Adobe收购后,整合后的销售团队,佣金按照“签单金额”结算。
结果当年销售为了拿到更多佣金,开始签多年合同,而到了第二年公司发现虽然签单金额增加了4倍,ARR却减少了50%,这跟国内很多SaaS公司在大规模扩张销售后出现的情况似曾相识。
7️⃣ 千人规模CEO,展会亲力亲为。
在个不算起眼的展台上看到了一家叫“Pepper Content”的印度公司,他是做一个面向内容营销团队类似“Hubspot”的营销管理平台,帮助市场运营对每个营销和投放渠道做ROI监测并提供优化建议。
我们对着一位看似销售的人问了许多问题,甚至还挑战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向用户提供优化建议。直到最后向他要联系方式的时候才知道他是创始人,刚拿了BVP的A轮1,400万美金的融资,公司已经超过千人规模。
想必一天下来他已经向无数参会者一遍又一遍讲述了产品、功能特点和场景等等问题和道理,但依旧不放过每个可以分享的机会。同时,我们问他现在覆盖的市场,他说从第一天起就是印度和美国,并且近两年软件客户上升很快,这里面最大群体就来自美国。
走在会场上,真切地感受到:
“Every company is a content company(每家公司都是一家内容公司)”
8️⃣ 亚太一定是未来兵家之争,而印度公司具有天然优势。
Figma亚太区销售VP在开场就表示今年会加大在亚太区投入,总部在香港,团队要从15人增加到50人。他也强调,从Maxpanel到Figma,销售团队到了一定规模后更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即“Intangible”的东西,这与后面圆桌讨论上曾任Asana CRO的OJ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团队文化听起来很虚,但这是唯一不变的资产。人会走,产品会变,增速会下降,但不变的且公司能够获得复利的还是文化
其次,这次到场的人数和参展公司的数量比例来看,印度绝对是第一赢家。不仅是SaaS公司,大的小的,还有在红杉之夜上遇到的渠道等生态服务商来看,印度市场的崛起绝不是偶然。

BVP在市场发展的分享里也着重强调,印度市场里无论是服务印度本地市场还是Day 1面向全球市场的如Zoho、Freshworks、Gainsight或Postman等,这些公司有两个特点:超高Efficiency以及和多产品(Multi-product)策略。这不也是中国SaaS出海的武器吗?

别忘了这次会展还有个重要的中国出海SaaS公司“Lark”,Lark对自己的定位是“Superapp for productivity”。第二天我们有幸来到Lark亚太区办公室,跟几位高层和亚太GM当面交流。我的感受是,Lark开始融入全球SaaS生态了,而要在这个协同办公的大红海市场突围,利器便是上述两条,还有全球化后,如何做好“Localization(本地化)”。
从全球化到本地化,才是SaaS能在海外本地市场扎根的关键。
9️⃣ SaaS最大市场依旧在美国,毋容置疑,第一件事拥有Linkedin。
这次到场超过1,000人,而去年在美国的全球SaaStr大会到场超过2万人。做全球化,创始人及甚至所有核心高层必备社交三件套:Linkedin、Twitter和Facebook
如果选一个,就是Linkedin。不仅这是公司的门面,更需要创始人自己有一个体面的主页。走过每个展台,要添加联系方式,第一句就问是否有Linkedin,其次是WhatsApp或Twitter。
如果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打造一个SaaS品牌的阶段,海外创始人已经在实践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但只要提早准备,我们能迎头赶上。常看到尤其是“Bootstrapping(刚开始不融资白手起家)”的公司如Clickup、Zapier等的创始人,往往从创业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个人分享,在公司博客或Medium上都会经常记录创业思考。
这就是一种个人品牌的建立和公司文化的打造。如上面所说,这些隐形的东西往往奠定了公司的基因。
最后,所有嘉宾分享结束后Jason又做了一次AMA,有始有终。在AMA上有人问Jason,为什么SaaStr今年才来亚洲,以及第一次在亚洲举办跟美国有什么不一样吗?
他回答道:
“没有任何不同。我们2020年就想来了,但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所以疫情结束后第一时间就到了这里。今天会场上,我看到了在美国一样的公司,有Deel、Vanta、Stripe等这样全球化的公司,有红杉、光速、GGV这样国际化的投资机构,大家都用英语交流。除了规模上的区别外,没有任何差异。”
没有差异,但有差距。
这是一个本地投资机构朋友发出的感叹,也是参加完这次大会后我的第一感受。
什么叫像做SaaS一样办SaaStr大会?
就是展会结束了,我并不想卸载这个应用,并由衷地期待今年九月在美国的年度SaaStr大会。

一 END 一


无论您对企业服务还是AIGC感兴趣,无论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与时区,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号(galenleo,添加时备注姓名+公司)云上探讨。




往期推荐


万字详述:Zapier通往1.4亿美金ARR的内容营销之道  |  出海101

2023-02-05

SaaS创业者的第一份出海手册 | 出海 101

2023-01-20

全球化基础设施的搭建才刚开始 | 中国SaaS出海沙龙第四期·实录(下)

2022-12-21

像做SaaS一样探索出海 | 中国SaaS出海沙龙第四期·实录(上)

2022-12-13

借助时光机,做正确又有“温度”的事情 | 中国SaaS出海沙龙第二期·实录

2022-11-06



点个在看 一键上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