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构建“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

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构建“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

我院完成的教学成果“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构建‘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荣获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由张靖教授主持,肖鹏、周旖、唐琼、聂勇浩、陈涛、李海涛、张洋、程焕文等老师共同完成。

该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中山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改革思路,系统构建了扎根文化强国建设重大历史现场、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志愿服务和调查研究为抓手、以系列专业课程和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公共文化机构为依托的“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致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

图1 “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整体架构图



PART.01

-解决的教学问题-


1、相关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内涵不深的问题

如何在相关学科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构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科专业教学理论。

2、相关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的问题

如何系统规划相关学科教学育人的各个环节,统筹各类资源、协调多方力量、突破制约障碍,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专业育人体制机制。

3、相关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育人功能不显的问题

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国家的重大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到文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对接社会呼声、全面升级相关学科的育人水平,探索建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化之才”的育人功能。


PART.02

-­­“文化志愿研习”实践育人新模式主要做法-


1、扎根一个现场

发挥教学单位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研究基地的优势,与省、国家、国际各级文化行业学会/协会以及重要文化机构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连续十二年组织本科生在第一和第二课堂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重大任务、扎根重大历史现场,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贯穿育人全过程。

图2 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

2、把准两大抓手

一是志愿服务。“文化志愿研习”中的志愿服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付诸于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育人载体。

图3 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二是调查研究。“文化志愿研习”中的研习,是培养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效途径。

图4 学生现场调研与调研成果汇报

3、建设三大平台

一是湾区志愿研习平台。如图5所示,依托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发挥与文化服务实践领域联系紧密的学科特点,搭建了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志愿研习平台。

图5 湾区志愿研习平台架构

二是专业课程导引平台。如图6所示,面向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需求,全新打造交叉相关学科专业、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国家文化发展系列课程。

图6 专业课程导引平台架构

三是研习成果转化平台。如图7所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和国际的实践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推动学生在志愿服务研习期间完成的优秀调查研究成果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布,并在文化强国建设实践领域获得应用和转化。

图7 研习成果转化平台架构

4、实施四阶任务

贴合文化强国建设实践领域需求,紧扣第一课堂,形成了四层进阶的志愿研习任务:一阶实践典型案例解剖性调研;二阶实践热点专题跟踪性调研;三阶实践复杂难题对策性调研;四阶实践战略远景前瞻性调研。

5、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思想价值引领机制。通过在志愿研习中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文献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建设”五大文化强国建设思政主题,融合德育与智育。

图8 志愿研习思政主题教育

二是导师全程辅导机制。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以文化服务研习课程导师、志愿服务实践导师、社会调查理论导师为补充,强化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辅导。

图9 实践导师理论辅导与技能指导

三是理论课程导引机制。通过贯穿学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国家文化发展系列理论课程,增强实践教学理论内涵,导引实践教学系统规划。

四是朋辈协作学习机制。以研带本、以高带低、以强带弱,实行朋辈协作,发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资源和力量。

五是实践成果牵引机制。持续推动学生实践成果与学生学术训练、学术发表、学术竞赛、学术展示的有机衔接。

表1 2019 年以来学生通过文化志愿研习参与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选列)

序号

报告名称

采纳时间

采纳单位

1

《中国城市图书馆发展报告 2018 年度》

2019

广州市图书馆学会

2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课题研究报告》

2020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

3

《中国城市图书馆发展报告 2019 年度》

2020

广州市图书馆学会

4

《广东省“十四五 ”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2021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5

《国家图书馆营销及合作战略研究报告》

2021

国家图书馆

6

《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影响力研究》

2021

广州图书馆

7

《中华古籍活化路径研究报告》

2022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

8

《中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2-2025 年)》

2022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9

《广州市“ 图书馆之城 ”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

2022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0

《广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研究报告(2022)》

2022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1

《深圳图书馆“十四五 ”发展规划》

2021

深圳图书馆

12

《新时代佛山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级评定办法(草案)》

2022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3

《2021 年东莞市书香镇街(园区)评估报告》

2022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4

《2021 年东莞市镇(街)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报告》

2022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5

《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黄埔智慧》

2022

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16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黄埔标准研制报告》

2022

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17

《“十四五” 东莞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2022

中共东莞市委办公室

18

《“十四五” 东莞市档案事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2

中共东莞市委办公室

19

《2021 年度广东省地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分析报告》

2023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

《2021 年广东省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分析报告》

2023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1

《2021 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和需求调研报告》

2023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PART.03

-重要创新-


1、厘清了学科专业的实践育人逻辑,明确了以价值为主线的实践育人整体思路

一是价值引领育人——从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结合实践场域,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文献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建设”五大符合实践场域特征的文化建设思政主题。

二是价值塑造育人——从大学课堂走向历史现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实践紧密关联、深度融合、有机一体,在学科专业的场域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价值实现育人——从学习知识走向生成知识。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历史现场构筑实践任务驱动的意义学习,使实践不仅成为巩固知识的载体,更是知识运用、生成与创造的重要途径。

2、重塑了学科专业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育人整体方案

一是以基于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建构的中国自主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知识体系夯实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是以契合文化强国建设实践需求的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与调查研究嵌合路径优化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形式组合。

三是以匹配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的文化强国建设热点亮点难点痛点设计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任务模块。

3、升级了学科专业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了以赋能为机理的实践育人整体生态

一是从本土到世界,让学生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故事的观察员、参与者和讲述人,文化志愿服务研习的社会调查成果与文化强国建设双向赋能。

二是从单一到多元,让学生的实践场域从传统的图档机构扩大至文化行业与文创产业,文化志愿服务研习的专业志愿服务与文化强国建设双向赋能。

三是从固定到开放,让学生的实践场景从以挂牌基地为中心转变为以湾区伙伴为选择,文化志愿服务研习的实践资源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双向赋能。



PART.04

-推广应用成效-


1、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关键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本成果通过组织学生以志愿研习的方式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效培养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结合志愿研习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赛和国际学术组织活动,有效培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追求理论创新和加强国际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边越等完成的《羊·如玉》获得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一等奖。杨乃一于2021年以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当选国际图联素养与阅读专业组委员,是本领域学生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事务、充分展现我国学术潜力的一大突破。

图10 《羊·如玉》主创团队与作品

2、依托实践育人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显著

学生参与的“携手绣未来”“爱心文化馆”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多次入选部、省文化志愿服务典型名单,取得了显著的促进社会文明提升社会效益。学生参与完成的决策咨询、地方立法、标准规范、发展规划、调查评估五大板块重要成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的享誉全国的社会服务品牌(图11),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现实问题和创新发展贡献了智慧。

图11 享誉全国的社会服务品牌

3、相关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教学改革示范效应显著

本成果面向文化强国建设战略需求,全新打造交叉相关学科专业、贯穿本科人才培养的国家文化发展系列课程,是目前国内能够支撑文化强国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最为系统和成熟的本科课程体系,其中的6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3门慕课已然成为示范课程。教学改革论文通过重要学术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平台获得推广。一系列重要课程和教学经验更依托教育部“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辐射全国兄弟院校,尤其为中西部高校的文化人才培养输送了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Sun Yat-sen University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Rebuilding WenChuan Library and Beichuan Library after 5·12 Earthquake》《Incorporation Service-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 Service-Marketing Course: A Reading Promotion Program in a Community Library for Migrant Children》等教改案例获得全球顶尖信息联盟最佳教学案例称号,教改示范效应走出国门,在汇聚全球百余家信息学院的教学平台上获得认可。本成果的前期成果、子成果以及教改团队成员已获得校级奖励、省部级奖励以及国际奖项荣誉50余项,示范效应可称显著。



本次获奖是对我院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阶段性新成果的展示,充分彰显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学院将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教学实践提炼优秀教学成果,以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END


--- 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 ---

编辑:冯卓彤

责任编辑:郑宗洲

初审:孙立宝

审核:徐健

审定发布:林俊洪


欢迎投稿

iSchool_sysu@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