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我院荣获中山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
近日,我院完成的教学成果“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荣获中山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成果由程焕文教授领衔,周旖、林明、王蕾、张靖、肖鹏、唐琼等老师共同完成。
该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适应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为目的,构建出了一套聚焦培养具备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合称“四力”)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PART 0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面向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大战略需求,紧扣我国现有高校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重点解决了该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中的4个教学问题:
(1)缺乏全国统一的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2)人才培养层次集中在专科以下的问题;(3)培养方案设计系统性不足的问题;(4)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定位欠缺的问题。PART 02
解决办法
1、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构建能力体系
持续开展有关全球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育进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发展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战略需求等专题的调研、专家咨询和学术会议,如先后承办多届全国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论证会等学术会议,撰写多篇相关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从而以国际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和我国文化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出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能力,即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图1 教学团队主办的学术会议与参与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
2、以能力达成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将修复整理、活化传承、保护管理、科研创新4个核心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全过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整个课程设置包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选修课课程等5个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反映专业中最基本、原理性的知识体系;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力求充分体现各个方向鲜明的专业特点,具有“脸谱”特征;选修课程的设计以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设计了人文、管理和技术3个模块。
图2 以能力达成为目标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图3 专业选修课体系及逻辑关系
3、以实践科研为驱动,创新培养路径
一方面,以中山大学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中山大学传习所、文献与文物修复中心为实训中心,聘请资深馆员全过程深度参与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依靠实践基地和实践导师的独特资源,以“课程名称统一、实践内容精准、一方向一方案”为实践课教学设计思路,开设合计教学时长达6个月的3门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精心设计华东、西北、西南三条现场实践教学路线以及一条海外文献文化遗产收藏机构现场实践教学路线。
图4 实践课教学与实践课作品
图5 华东、西南及德国文献文化遗产收藏机构现场实践教学
另一方面,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建设“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科研实验室”、“纸张理化性能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数字信息管理实验室”等一系列高标准的实验室,为学生开展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创造条件,为全部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学术训练的机会。
图6 学院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实验室
4、以专业设置为核心,谋划建设布局
为解决缺乏专门学科设置这一长期阻碍本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教学团队开展以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布局工作长达20年。
图7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建设部分工作
PART 03
重要创新
1、能力体系创新
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能力体系应以“修复整理能力、活化传承能力、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四种能力为核心,是本教学团队通过长期追踪全球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教育进展、学术研究前沿、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发展趋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战略需求、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需求,而率先提出的能力体系模型。
2、培养体系创新
一是课程体系创新。在国内首创以能力达成为目标、围绕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整理-修复-保护-数字化”全链条全过程进行课程模块设计的培养体系。所设计的培养方案是目前国内课程体系最为系统、培养目标最为清晰、能力结构最为完整的培养方案。
二是资源体系创新。系统建设了专业系列教材、一流课程系列、课程思政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库、实验室、实践基地、研学路线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和支撑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打造“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现场教学研学活动——服务研习项目”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上,以统一的课程名称统摄4个核心能力达成的实践课程,并在统一的课程名称下分方向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根据培养方向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精准设计6个月的具体实践内容。在现场教学研学活动设计上,选择最能体现我国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水平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典型项目和地区,围绕课堂理论教学知识点设计现场教学的研学活动路线。在服务研习项目方面,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机构深度合作,选送研究生参与到其中华典籍文化传承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工作。
二是学术能力培养创新。打破专业硕士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刻板思路,结合当前我国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停留于经验总结层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现状,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理论化的方式加以解决的能力。同时,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投身于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
PART 04
推广应用成效
1、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获得业界和学界的高度认可
2014年,中山大学成为首家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选为合作开展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领域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的高等学校。2022年,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招收“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学位点。
2、教学资源获得社会普遍认可、应用广泛
本成果产出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教材为全国首部文献保护双语教材。国内“双一流”高校文献保护、档案保护等相关课程均将该教学作为选用教材或教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定该教材为全国古籍保护培训专用教材。
本教学团队主编的《古籍保护概论》教材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列为全国古籍保护学科规划教材。
本成果产出的“古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教学案例库”被纳入教育部学位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库。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团队”获评广东省级教学团队。
3、培养了一批满足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自2015年到2023年,已培养该方向硕士研究生50余人,80%以上毕业生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从事整理与保护相关工作,1人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人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人的修复作品入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机构主办的“艺术品保存修复研究展”。多篇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在全国性学术竞赛中获奖或获评优秀硕士论文。
4、主办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获得全国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等活动,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国家级高水平学科竞赛。其中,“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的79所高校的155份参赛作品。
“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总结推广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新成果而首次设立的奖项。我院的“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卓越人才‘四力’培养体系”获得首届成果奖的特等奖,充分彰显了我院的办学特色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效。学院将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教学实践提炼优秀教学成果,以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 中山大学InformationWorld ---
编辑:汤丽
责任编辑:郑宗洲
初审:孙立宝
审核:李晶
审核发布:林俊洪
欢迎投稿
iSchool_sys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