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清华基因”的英创汇智以汽车底盘电控核心零件的自主创新为武器,奋力冲破国外垄断的重围,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振兴贡献力量。
赵洵
天津英创汇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采编│李莹亮
文︱苏宝茵
责任编辑︱余健仪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09年是值得载入中国汽车行业史册的一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同年,凭借对汽车近乎天然的热爱,年轻的赵洵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谈起汽车,赵洵的眼睛就会闪出兴奋的亮光:“当年我参加了大学生方程式(FSC)比赛,主要负责赛车的开发,尤其是底盘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对汽车操控稳定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方向正是他最感兴趣的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一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作演讲,他以《周易》里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此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训,深深刻在一代代学子心中。谈到创业初衷时,赵洵反复提到这八个字。“汽车核心零部件开发制造一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软肋,ESC等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长期由国外垄断。”他说。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也是赵洵乃至他的导师,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亮等清华“汽车人”心头之痛:“为何不用学到的本领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做点有意义的事情?”2016年7月,天津英创汇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英创汇智”)正式成立。秉持做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核心技术的创业理念,英创汇智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汽车底盘智能电控技术开发、产品制造与配套、技术服务,重点产品涵盖汽车ABS\TCS\ESC、AEB、ADAS以及智能汽车关键执行控制部件。2017年,公司以第一名中标中国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正式担起中国自主ESC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使命。清华传承
清华大学有着技术报国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清华大学推动产学研发展的又一实践,英创汇智的技术源于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ABS与ESC多年的研发成果。2003年,由李亮教授带领的实验室团队开启了ESC领域的探索,并于2015年9月实现小批量产业化。实验室对于ESC基础技术ABS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被誉为“我国ABS自主研发最早实践者”的宋健教授领军,相关成果获得中国汽车工业200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可见英创汇智的成立,正是课题组研究成果日渐成熟、水到渠成的结果。英创汇智与清华大学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很好地平衡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赵洵在采访中透露,清华大学将重点放在原创概念的提出以及高精尖领域的探索上,而英创汇智则承担新技术落地阶段研发工作,关注产品的规范化、可靠性和一致性。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除了深厚的技术支撑,清华大学也为英创汇智直接输送了大量人才,包括赵洵等多位公司核心骨干均来自清华大学。而清华大学强大的校友网络也为公司在市场拓展、行业需求对接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与机遇。在赵洵曾就读的车辆与运载学院, 就先后走出了小鹏汽车、智行者、清智科技等一批知名的创新企业。由于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基本由国外企业垄断,国内的整车厂商在采购过程中往往被动。
赵洵看中的正是这个行业痛点:“一是国外产品及技术服务收费较高,二是国外大企业‘惯性’大,针对产品适配的各种调整通常流程缓慢。再加上极高的人员成本,国外企业往往不愿意对产品做反复优化和迭代。”
因此,拥有汽车ESC及相关底盘电控系统开发经验和研发、匹配以及生产全流程核心技术是英创汇智最大的“底气”。一方面,扎实的技术功底能出色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本土中小型创新企业的灵活性得以发挥:既能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同时具有国际供应商难以实现的价格优势。“我们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提供全链条自主ESC产品的企业。”赵洵自豪地说。在技术创新中,赵洵团队不断寻求突破。谈起近期攻克的一项电磁阀线性控制技术,他兴奋地称之为“一项真正从底层去突破的技术”:团队通过技术手段,成功使得结构较简单、成本较低的电磁阀也能实现近似比例阀的线性调控特性,为汽车制动的线性控制打开新的思路。赵洵总结了这项技术突破的两大亮点:第一是使得ABS和ESC调控过程的噪声变小;第二是使得原有针对传统汽车研发的一代ABS和ESC通过相对简单的拓展,既能应用在新能源车上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同时又适用于智能汽车以满足其线控制动的需求。而这一技术调整所需成本也远远要比重新开发新一代产品低得多。团队重点研发的另一款拳头产品T-Booster是不依赖于真空源的主被动一体化电动助力制动系统。赵洵介绍说,T-Booster既可单独实现电动助力制动及主动制动功能,也能与ESC结合实现线控制动、制动能量回收及双安全备份制动功能,在汽车节能上更迈进了一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ESC装配率超过50%。但相比已出台ESC强制装备法规的欧美地区国家,这一普及率依然偏低。赵洵相信,国内ESC行业未来存在巨大的增量市场。但他深知,要在这一长期由外资企业垄断的市场中奋起直追,要闯的关依然很多。“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而言,我国在车辆动力学领域的科研水平目前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诸如底盘电控等一批汽车制造核心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道路依然漫长。”赵洵说。他继而指出了问题的症结:国内整车厂商出于安全性等市场因素的考虑,经验丰富的外资品牌零件商在一段时期内依然是其首选,缺乏批量经验的自主零件生产商依然需要等待时机和积累经验。有行业专家曾指出,自主品牌的经济型乘用车将是中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突破口。这与赵洵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当产业化主体的自主品牌整车真正做大做强,本土自主零部件获得市场认同便指日可待。在这个等待“爆发”的过程中,赵洵认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帮助极大。他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更多针对原创技术的扶持。“电动化、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两大方向,这是我们布局的重点。‘智能化的电动车’很有可能是未来的潮流。”赵洵表示,由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 引发的行业洗牌中, 英创汇智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必须跳出单一的零部件供应商角色,要站在整车厂以及终端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开发,抓住未来趋势。对于英创汇智的未来, 赵洵团队有着清晰的规划。他表示,第一是要实现3-5年内满产的目标,第二是拓展产品线,推出更适应于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专用产品,并推出适用于未来L 2、L 3级别自动驾驶的线控制动等。“希望更多中国汽车自主零部件企业发展起来,一起携手将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生产链条做大做强!”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20年1-2月刊。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订购本刊
(如需转载请与融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