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访谈 | Martin Banwell:资金和耐心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因素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4-08-22

《科技与金融》高端访谈栏目将连续多期对多位高层次外国专家进行专访,为产业的技术升级、产业转型把脉献策,探讨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为读者带来国际合作的经验借鉴与启发。 


“由于科学研究的特质,我无法告诉你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哪些化学研究,因为这取决于我们今天在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对现时的研究工作抱有雄心壮志,同时需要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以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为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的(IAACS)首任院长Martin Banwell院士在言谈间,带有着科学家独具的严谨。


Martin Banwell,2004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最高级(E2)终身教授,并于2018年因其科研贡献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授予公民最高荣耀官佐勋章。他长期致力于天然产物全合成,迄今以通讯作者在国际主流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逾400篇,获批13项国际发明专利。
2018年底,Martin Banwell院士来到中国,担任暨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首任院长。其全职工作期间,获批国家级人才工程1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人,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9篇,积极推动海外人才引智工作,组织多场大型国际会议与高水平学术讲座,与多家省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绿色化学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年9月30日,Martin Banwell院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以表彰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外友好合作做出的重要贡献,之后出席了国庆招待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与《科技与金融》记者的对话中,院士叙述了他与中国的情谊。“我不仅要感谢中国政府的资助,还要感谢中国青年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我在中国的时光非常美好,得到多方支持,我非常期待在未来很多年后,依然可以继续在这里工作。
本文首发于《科技与金融》 2021 年10月刊采访|李慧 编译|靳松、李慧图︱闫雪莹
Q 《科技与金融》记者A  Martin Banwel 院士


研究之路

Q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为什么您会对有机化学感兴趣?有哪些人和事对您选择研究方向产生影响?
A  我出身于科学世家。我父亲是地球物理学学家,他对科学充满热情。我的母亲虽然不是从事科研工作,但她非常认可科学的价值,在我高中后期和大学初期,她给予我很好的教育引导。
正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下,我积极投身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实验室里,当我看到用再结晶的方式形成的非常有趣、美丽的化合物或者当我制造出前所未见的新物质形式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认为整个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以上种种原因,让我一步步走向有机化学的研究之路。


Q  回顾过去40多年的研究经历,您曾在不同国家从事研究、教学工作,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德国等。在您看来,这些国家的创新环境有何差异?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科研创新环境?
A  我在美国的研究经历可以追溯到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大约是35至40 年前吧,可谓是年代久远。那个时候,大规模的研究团队很普遍。但我感觉现在的有机化学研究团队规模比那个时候的要小一些。


除此之外,我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些国家创新环境的最大区别是,中国、美国及德国的经济体量比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通常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支持研究。管前者的研究资金竞争非常激烈,但研究团队仍有机会能争取到资金从事更大规模的研究。
当今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这个强大的经济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支持广泛的科学研究,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化工产业,所以我认为,中国能提供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以及为研究团队提供很多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机会。所有这些因素能够为像我一样的科学家,创造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工作环境。
Q  您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也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最高级(E2)终身教授。请问是什么原因令您决定来到中国并担任暨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的首任院长?A  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一直工作到65岁。在那里,我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当然,许多非常有能力的年轻科学家进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我觉得是时候让贤于年轻人。于是,我来到中国,开启了我的新旅程——担任暨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其实早于2014年,我开始定期访问中国,愈发被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潜力无限的机遇所吸引。与澳大利亚相比,我相信化工产业在中国的研究范围可能得以扩大。
首先,正如之前所说,我在中国获得研究资金的机会更大。虽然我在澳大利亚的研究获得过很多支持,但在中国,我有机会得到更大的支持。
其次,我的暨南大学同事所从事的研究已经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觉得在这里做研究能与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中国的化学产业产生良好的互动。
最后,我深信化学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如今在中国,人们正日益关注如何利用化学解决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推动产业向绿色化学的转型。
我觉得中国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持有积极态度,加上暨南大学的一群优秀同事对我的鼓励,多种因素综合交织在一起,在我生命中的适当时刻,来到中国从事研究工作是水到渠成的决定。
IAACS
Q  您曾言药物开发和绿色化学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可否请您谈谈研究院当前主要的研究项目?现在的研究进度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A  现在研究院的团队中有一些曾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同事。他们在药物设计领域取得了令人激动的进展,同时我们与一位中国的光化学领域的专家开展合作。
因此,凭借我的团队中三位才华横溢的关键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出一种较为经济的方式来制造一种重要药物。至于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药物,由于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我现在难以和你介绍得更详细。待完成研究后,我们将发布研究结果并与有兴趣将其商业化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此外,我们认为有几个关于天然产物化学合成物的项目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起点。我们与暨南大学中国传统医学方面的专家合作,评估一些新化合物,这也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合作。
我们也在致力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开发。因为广东省的海岸线很长,海洋环境非常优越,所以我们也开始在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活动,这是药物开发中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我们对原材料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兴趣,例如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生物质——植物中的纤维素以及虾壳中的甲壳素等。
由于科学研究的特质,我无法告诉你两个月后我们将会进行哪些化学研究,因为这取决于我们今天在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抱有雄心壮志,同时需要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以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Q
  这些研究成果对绿色化学领域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A  上述提到的生物质,我们认为有极大可能去利用他们,作为化学合成石化产品的基础原料。由于石化产品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我们正遵循绿色化学的原则,努力用化学品或可持续产品的原材料代替石化产品。
对于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和环境来说,绿色化学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环境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认为化学可以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实现经济效益。这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

Q
  您作为IAACS的首任院长,您对研究院的发展有哪些重点规划?
A  虽然研究进展总是比我们所期待的慢一些,但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事我所描述的研究项目,并最终成功将其商业化,能够为地方甚至为更广泛的区域带来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印证我们所从事的化学研究是有意义的。虽然好的化学学术研究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商业化,但我们希望在学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工作的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方面是把年轻科研人员培养成为有能力、成功的科学家。我们研究人员里有一群年轻的学生正在修读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大部分是中国学生,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得力助手。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助力他们成为科学家,同时鼓励他们开展独立研究。
Q  您担任IAACS院长一年多以来最大的挑战、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哪些体会?A  我正在学习普通话,而且我有一位很好的中文老师,但是我学得很慢,因为我在学习普通话方面没有天分。这是其中一点。
我认为中国有独有的做事风格。我仍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和适应它。庆幸的是,有出色的同事帮助我应对行政管理事务。而且在争取研究资助方面,我从同事处也获益良多。我每天都在适应中国的做事风格和研究机制,而且越来越喜欢。我真的很高兴在这里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
我认为成功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也是化学研究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地、始终如一地工作,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和思考我们的研究方法,因为科学研究的原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的原则无处不在,即便组织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研究人员必须坚持并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取得成功。科研是一项国际事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培训、研究、分析结果、发表成果、申请专利等原则。
Q  您如何看待研究院的发展前景?有哪些关键词?A  就研究院的未来而言,我们希望它能蓬勃地、有机地发展,同时我们不希望它发展得过大、过快,所以我们稳步招募人员,确保资金到位,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
虽然我们现有的实验室功能完备,但空间有点小,所以我们期待在适当的时候建造新的实验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化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为此,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也是我们整个培养计划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们开始推进与行业、暨南大学其他领域的专家及其他大学的合作,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活动正在逐步成为暨南大学校内众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希望研究院不仅仅是一个独立机构,还是一个有助于暨南大学其他学科研究的机构,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各种研究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我们希望研究成果成为暨南大学的宝贵资源,甚至将来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化学工业研究方面的宝贵资源。我们认为我们研究院可以在暨南大学、在广东省乃至在整个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合作
Q  在后疫情时代,IAACS将如何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药物开发和绿色化学的合作?A  我们与澳大利亚、巴西、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各种研究团队都保持联系。我们非常希望这些国家化学领域的关键专家来中国参观,与我们交流。
届时,我们希望向他们展现我们优越的工作环境。现时,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些国际化学专家的名单,希望他们能来中国交流,因为他们在药物研发与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与我们有良好的互补性。
我们期望与他们交流互动时,将会产生各种有趣的协同效应和“化学效应”,这将引导我们进入令人兴奋的新领域和新发展,所以我非常期待国际交流能够重启。
Q  研究院正致力与广东省的药企合作,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此,研究院有否进一步计划?如果要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有哪些关键因素?A  中国有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和商业活动氛围。澳大利亚相比,中国的学者更关注与产业的互动。们更加关注如何将学术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或商业化产品。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中国的化学研究氛围很好。我们目前正试图将在食品科学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化或产业化,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生产过程非常成熟,可以将目前化工产业中运行效率较低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升级为对环境更友好、经济发展效率更高的生产过程。这不仅有助于创造新产品,而且有助于更有效地生产现有产品。们认为在未来几年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诚然,将实验室中的化学过程和化合物转化为工业化产品确实特别困难。有时,从科研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过程的转化被称为“死亡之谷”,因为很多学术研究成果无法成功转化为最终产品而摆上货架,但是我们不必畏惧困难,学会忍受失败和失败共处才是通往成功的之路。我认为与行业良好的沟通、合作以及得到政府机构的良好支持,才能帮助我们越过“死亡之谷”,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要争取上述的支持,我认为有两点很关键。先,我们需要向商业合作伙伴或政府证明创意的合理性并向资助机构争取资金。但好的创意决不能只依靠我一人。因为在这个团队里不是只有我才能想出好的创意,我的同事也在贡献他们的创意,所以我们每周都在这个房间里举行小组会议,讨论我们的化学研究、交换彼此的创意。
其次,除了资金,我们还需要耐心。我们可以理解,资助机构有时缺乏耐心,因为他们希望尽快看到投资回报。但资金和耐心是实现高校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药物研究可能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才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给病人服用的药丸。这个周期很长,而且成本非常高。所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并取得耀眼的成就。这为科研创新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Q  以您在华的研究经历,可否请你谈谈外国专家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之中?A  我认为,中国肯定非常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中国推动技术发展。但现在海外专家来到中国、加入中国的研究项目的障碍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很可惜,在过去18个月里,很多外国专家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便利地来到中国。但当我们能够有效应对新冠肺炎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从事国际科技合作。
拥有重要的国际研究资源不仅对中国有益,而且对国际社会也有好处。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越来越多的国际专家对来中国从事科研工作很感兴趣。所以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化学的研究进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Q  您如何评价您在华的研究经历?A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但我不仅要感谢中国政府的资助,还要感谢中国青年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我在中国的时光非常美好,享受很多支持,我非常期待在未来很多年后,依然可以继续在这里工作。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36氪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金融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