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报道|十问·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聚焦 “再工业化”,促进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4-08-22

毕坚文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


采访|苏莉娜、李慧   文|李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科技与金融》创刊5周年之际,今期,创投荟栏目专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为香港推动“再工业化”发展,把握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广东9市深入协同合作,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言献策。

制造业曾在香港的经济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高峰时期,制造业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但是,随着香港制造业企业持续外迁,其在生产总值的占比越来越低,2000年制造业仅占香港地区生产总值的4.8%,2019年其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选举政纲中提出,“发展高增值的制造业,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进程,让经济结构更多元化、分配更合理、发展更可持续,让各行各业都能善用科技,增加国际竞争力。”

2022年,正值香港回归25周年,《科技与金融》创刊5周年之际,今期,创投荟栏目专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为香港推动“再工业化”发展,把握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广东9市深入协同合作,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言献策。

Q1:香港特区政府早在2016年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并于2018年设立了20亿港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智能生产线。请您介绍近5年来,香港的“再工业化”发展状况是怎样的?香港“再工业化”的优势领域有哪些,其制造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毕坚文

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此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还赋予了新的定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在支持人才培养,提升创科能力等方面推动“再工业化”。如今,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完成架构重组,其中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体现香港特区政府依托创新科技,推动“再工业化”的决心。
去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下称“生产力局”)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香港“再工业化”研究》发现,香港的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等三大行业较具优势。同时,不少企业认为新一代半导体有望成为在“再工业化”进程中的下一个新兴产业。
事实上,香港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实力很强,我认为香港可以配合国家政策和大湾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步伐,鼓励新一代半导体企业落户香港,把香港建立成为亚太区半导体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至于香港制造业在大湾区的位置,我认为在“再工业化”领域,大湾区有广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雄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吸引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落户。就香港而言,创新科技和“再工业化”对香港经济贡献非常广泛,将成为香港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我预计,香港的先进制造业和面向先进制造的现代服务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链中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我认为大湾区城市群要明确各自优势和定位。


Q2:香港要实现“再工业化”,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毕坚文

在政策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为推动“再工业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发展北部都会区,为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规划蓝图,有助推动科研和产业发展和吸引越来越多先进制造企业落户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


在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研发方面,香港有面向国际的触角和视野,令香港的创新研发和智能制造的条件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成熟,有利于吸引高增值的生产线回流香港,或吸引生产商在香港投资新兴产业。


众所周知,香港制造(“Made in Hong Kong”)是品质的保证。此外,香港在互联互通、基础建设和知识产权方面拥有优势,同时受CEPA零关税优惠,是连接内地市场的重要窗口,有助大湾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至于制约因素,其一,香港土地非常紧张,但我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将香港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其二,香港目前缺乏“再工业化”相关人才,因为要进一步推动“再工业化”,香港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其三,香港的劳动成本相对比较高昂。最后,香港本地企业对“再工业化”的经验和知识有待提升,我们生产力局一直为本地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利用先进技术协助更行业实现智生产 ,帮助香港和在内地的港资企业实现升级转型。





*厂房设于香港新界元朗区的“猫头鹰”智能生产线,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技术团队负责技术研发和设计,协助智能安保产品制造商应用智能生产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土地使用和碳足迹。



Q3:有意见认为,创新科技是发展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但发展创新科技不能简单等同于实现“再工业化”。您认为实现“再工业化”有哪些关键因素?

毕坚文

香港特区政府提倡的“再工业化”,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障的优势,通过创新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序等,将制造业向技术密集、轻劳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
要实现“再工业化”, 资金、基建、科技及人才这四大方面十分关键。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生产力局、科技园公司所组成的“黄金铁三角”正是从这四方面全力支持企业,积极推动香港“再工业化”。
在“黄金铁三角”的机制中,生产力局发挥科技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创新科技署主要提供资助计划;香港科技园可以提供基建用地。

Q4:在推动香港企业实现“再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力局有哪些思考和经验?

毕坚文

生产力局在成立55年来,一直致力通过世界级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协助香港企业提升生产力、升级转型,促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我们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加强产学研合作,提供“再工业化”技术、人才和政府资助的“一条龙”综合支持服务,打造高增值的产业,实现智能制造。

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将最适合的技术引进给企业,并不是要研发尖端科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合适的技术解决他们的痛点。

Q5:内地不少地区出台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涉及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协作等。您认为在推动“再工业化”上,香港应如何“乘”好大湾区的“东风”?

毕坚文

内地出台这些利好政策,令香港各界感到鼓舞。香港应结合自身优势,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大湾区融合的背景下来推动“再工业化”。

香港有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设施,孵化出不少创科企业。大湾区整体则拥有扎实的产业基地、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庞大消费市场,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雄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有利于将香港科研成果商品化,促进港资企业开展跨境合作。
生产力局是香港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全资附属机构的法定机构,致力协助香港以及整个大湾区内的企业善用数字科技创新商机,并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协助企业发展智能制造,例如与内地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的“转型升级资助计划”,为珠三角地区企业提供实地评估及专项辅导,协助企业获得专业服务和资助它们升级转型,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Q6:要重塑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除了融入区域协同大局中,香港还需要做什么?

毕坚文

要实现香港“再工业化”,除了需要好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土地。香港寸土寸金,用地不足长期成为发展工业的一大掣肘,但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有助于解决用地问题。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同时将在创科方面投放更多资源,包括创科用地。

此外,我认为香港应当从加强研发,推动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促进行业升级转型,协助企业解决痛点问题;培育创科人才,提升劳动力技能,以适应香港经济向知识型、高增值方向转型的人才需求等方面发力。同时,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香港需要发展智能制造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电源制造商成功建立柔性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并加快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


Q7:合理把握制造业城市的差异与协同,对制造业区域良性互动、高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如何找准定位?

毕坚文

香港“再工业化”前景广阔,必须抓住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以香港之所长,贡献国家之所需。

香港有很多独特优势。首先,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容易吸引资金。其次,根据最新QS世界排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是大湾区仅有的全球排名100强之内的五所高等院校,本地人才济济,科研能力强。根据斯坦福大学在2021年发表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上发表的文章的影响力,学术界和业界评分达到全球第二。其三,香港有完善的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能力。
香港掌握全球领先的技术信息和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同时具有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企业经营经验,尤其是面向海外市场的经营经验,我认为香港应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协同效应,为大湾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

Q8:去年,《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以“粤大湾区〔2021〕2号”文号正式印发。《方案》提出双方将携手打造离岸“再工业化”的新空间新模式。“再工业化”一词并不新鲜,但“再工业化”前加上“离岸”则并不多见。您认为有哪些新的方向值得去探索?

毕坚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9+2”城市正朝着这个共同目标,推出了多项创新性的政策。我十分乐见广州相关政策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这印证了大湾区各个城市正紧锣密鼓地规划再工业化发展蓝图,明确定位,优势互补,致力提高大湾区内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我认为,智能制造业及面向智能制造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在香港高速崛起的行业,是“再工业化”的主要抓手。而推动“再工业化”,特区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需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重在落实。

Q9:据生产力局公布《香港“再工业化”研究》的主要数据指,仅有28%受访企业有信心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可以找到工业4.0的本地人才,未来5年内有信心找到人才的亦仅37%。您认为加强粤港合作是否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及培育的问题?现有哪些做法?将来应如何进一步加强?

毕坚文

刚才提到,香港推动“再工业化”,需要技术、资金、政策、环境,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就是人才。提升未来技能,引入技术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将是世界的大趋势。

目前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各个城市之间应明确定位和分工,加强人才流动和培养,将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融合,精准施策,加强大湾区人才库建设。
香港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有优势,近年来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取得很大进展。我认为香港应加强理工科人才的培育,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促成大湾区内科研机构、大学和创科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让年轻人了解产业发展前景,逐步建成大湾区人才港。

Q10: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曾指出,“‘再工业化’利用新科技可以把原本工业提升到高质量工业,令香港可以再腾飞。”您认为香港在未来五年推动“再工业化”的着力点在哪?生产力局将有哪些举措?

毕坚文

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香港担当着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我相信未来香港将明确自身优势,优化人才、技术、资金配置,融入大湾区,共同构建完整的创科产业链,推动创科产业更快落地,让智能制造植根香港。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将继续配合政府从技术、科研、人才和善用政府资源方面支持业界。我们从2021年10月起担任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联盟理事长单位,提升大湾区企业综合竞争力,深化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与产学研交流与合作。
为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生产力局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未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从强化创科、促进国内国外“双循环”、产业发展、融合发展四大范畴,积极通过不断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生产力,加快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进程和大湾区融合发展。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2年6月刊
已正式发售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购本刊


往期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金融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