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 莱檬生物廖劲松:打破进口依赖 开启果胶自主创新之路
廖劲松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广州市莱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福建省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采访、编辑│李佳琪 文 | 何静怡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果胶,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它是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内层的一种多糖分子。随着食品工业发展,这一天然食品原料逐渐被公众所熟知。
2021年12月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营养学会膳食纤维专家共识》更把果胶纳入到新型膳食纤维来源的建议名单中,认为其具有健康功能,可作为膳食纤维的补充来源。
然而,我国果胶研发起步较晚,进口依赖度高,长期以来,被欧美的杜邦、帝斯曼等跨国巨头企业垄断。为解决这个问题,曾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导师的廖劲松博士,于2018年成立了广州市莱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檬生物”),专注于果胶产品的研发、加工和销售,开启了中国果胶的自主创新之路。
突破技术封锁实现进口替代
果胶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酸性杂多糖,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单元组成,大量富集在柑橘、苹果果实中,在食品加工中常被用作胶凝剂、增稠剂、乳化剂和稳定剂;同时,果胶具备天然多糖药用特性,是很多药物和化妆品的基础原料。
“果胶这一民生刚需的核心原料,我国进口依赖度却高达90%,我们想打破国外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廖劲松跟记者回忆起当初的创业初衷,他表示希望通过莱檬生物这个科技平台,提取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成分,真正实现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吃干榨净”,推动现代农业、大健康、生物医药这三大领域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的附加值和全球竞争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廖劲松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突破欧美专利封锁,创新发展果胶提取工艺流程,提升果胶质量参数,实现全自动化大型装备生产流水线,最终提取到高纯度果胶产品,打破了被国外长期垄断
的局面。
他介绍,莱檬生物的核心业务是从天然植物里面提取活性成分,其中果胶提取是第一板块,也是最核心业务。“我们围绕果胶产业完成了全流程技术攻关,产品涵盖果胶、柑橘纤维、罗汉果甜苷、卡拉胶以及海藻多糖提取等,不仅顺利实现国内厂家对果胶产品的进口替代,还大量出口海外。”
据了解,莱檬生物已取得发明专利13项,生产的果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赢得市场一致认可,为国内食品和制药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莱檬生物已在江西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将全面提升果胶的全球竞争力。
廖劲松告诉记者,莱檬生物已构建起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在战略布局方面主要有两个维度:
在生态维度上,主要以动植物天然活性成分提取为切入口,把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推升到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充分利用资源,融入到全球大分工体系里面,构建良性循环产业生态圈,实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在产业维度上,随着公司IPO进程的顺利推进,莱檬生物以产业帮扶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各地市大宗特色农产品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利用深度。
“我希望莱檬生物将来能走向全国,帮助各地的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上升一个新高度,助力乡村振兴。”他说。
勇担社会责任助力抗击疫情
廖劲松介绍,在陈皮和柠檬籽里面提取到的柠檬苦素(也叫黄柏内酯),具有抗病毒、抗炎症、抗氧化功效,能抑制多种癌细胞生长,抑制肺部纤维化、慢性肺炎等,对于改善矽肺、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等肺部疾病有显著效果。
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中,肺部损害最为显著,而国内对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疫情暴发后,我们立即利用公司成熟的柑橘柠檬深加工产业链,研发出柠檬苦饮口服液,并于当年3月完成了小试、中试、生产车间技改等工作,4月就上市应用于新冠肺炎的后续肺部辅助治疗,为抗击疫情助力。”
据悉,主要成分为柠檬苦素、柑橘黄铜及小分子果胶的柠檬苦饮获得了“2020年度清远市新冠肺炎防治技术和产品应急攻关”专项及“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技攻关应急专项”项目立项。产品上市后,莱檬生物迅速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到湖北荆州红十字会,助力患者康复。
2021年7月,他们再次捐赠了第二批总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分别到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广州市越秀区卫生健康局、天河区慈善会等。除柠檬苦饮外,莱檬生物还研发出小分子医药级别果胶与硝酸铋合成的果胶铋。该产品能在胃里形成胶体并让药物活性成分沉积到病灶上,修复肠胃黏膜的局部溃疡,抑制幽门螺杆菌等有害细菌,是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处方药。
推进专利成果转化促产业升值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而创新则离不开研发。莱檬生物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生物产业集团,一直坚持创新思维、科研孵化、产业化投资的发展模式,致力成为民族自主创新的担当者。
目前,莱檬生物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搭建的产品研发平台,已拥有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人才组成的科研队伍。
科研工作者出身的廖劲松,深知科研成果转化的不易。“实验室成果转化,若‘单打独斗’是很吃力的。我们会关注那些早期科研成果,协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到中试、试生产、试销售以及规模化量产的各个阶段。若条件允许,莱檬生物还会倾注资源来帮助其发展壮大。”
他跟记者说,莱檬生物不仅是一家果胶生产企业,也是一个生物科技平台。公司会优先保障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资金支持,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比例都会超出一般高科技企业标准。同时,他们还与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紧密的联系,邀请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的研究中来。
公司对攻克产业化技术的产品,会给予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产品的进一步商业化。一旦某个产品商业化脱颖而出,公司会迅速对接风险投资机构,设法帮助项目顺利孵化壮大,为产品构筑更为长期的竞争优势。
对于广东省促进专利成果转化的有关政策,既是科技工作者又是产业经营者的廖劲松大为赞赏,认为措施有利于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强调专利转化比例,这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他进一步解释,“若申请专利后不去转化,等于设置了门槛,其他人不能走这条技术路线,不但不能推动产业进步,反而无形中给产业化造成了障碍,妨碍社会进步。所以一定要强调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比例,现在国家对高校科研院所的考评开始有这方面指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苗头。”
有了技术专利,资金支持则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廖劲松指出,科学家走到产业中做成果转化,一定离不开与商业化运营者的合作。“科学家和企业家同等重要,成果转化离不开资本支持,尤其是风险资本的帮助。通过风险投资,产品可迅速走到全球化竞争的维度上来,这是非常关键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之下,要想得到投资者青睐,需要有过硬的实力,尤其是一些早期项目,廖劲松也有着自己的筛选标准。他说,“投资机构首先会考察项目所处的赛道是否属于朝阳行业,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其次,会看项目的实际控制人或者CEO是否具备科创企业家特质。”
筑巢引凤来,创新促发展。莱檬生物始终秉持“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循环发展,共建绿色生态经济”的企业使命,开辟出一条利用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道路。廖劲松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他憧憬三年后能带领莱檬生物进入到国内果胶制造企业的第一阵营,成为全球绿色产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科技与金融》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目的刊登本栏目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场。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2年7月刊
欢迎点击图片 订购本刊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