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探索】言盐兼议一方镇——规划师视野中的盐与渝东北城邑(下)
友情提示:本文约3800字,阅读耗时约12分钟
Historic Salt Mines
in Northeast Chongqing
言盐兼议一方镇
——规划师视野中的盐与渝东北城邑
//
文 + 杨洪露 图 + 陈航毅 陈中杰 郭高平 “众绘山城”公众号
▼
4.盐镇做大
盐源之地立城,然后有了行政区划,置县治之。
宁厂古镇所在的巫溪及更广大地区,溯源至上古的巫及庸、巴,以及楚据时期,历史悠久,文化纷呈。那时,生态环境优良,绝无污染可言。生民坐地煮泉熬盐,不耕不织,恃盐以易衣食。巴人渔猎制盐,善做生意,向来不种地,不桑蚕,也不破坏植被,日子却比蜀人、秦人和楚人过得好。至于后来巴人为什么要向以农为主的蜀人学习耕田种地?主因很可能是好过的日子促进了生育繁殖,不断生出了很多人丁,以致于仅仅靠卖盐换粮食养活不了更多的人。还有,时不时因盐而起的骚乱和战争,外运通道不畅,使其盐物(衣食)交易困难。于是,意识到还是要在地里刨食稳妥些。因盐立镇聚众,又因盐而战作难,久而久之就带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
宁厂古镇是西南地区井盐生产的发源地。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领荆州,因盐分巫县立北井县(治今巫溪城厢镇)。这里是唐代全国十大产盐基地之一,食盐产量占四川总量的1/4。宋在此地设江离镇,因而工商发达,市井煌煌,“吴蜀之货,咸萃于此”。盐泉及少有的工场、街巷在后溪河北岸宝源山麓,场镇和盐业主要生产区大部沿着南岸展开。两岸山势陡峭,街巷呈一字型逶迤顺河铺排,一直延伸至大宁河口,街长约3.5千米。街不是完整意义的街,因应山势逼仄,街靠崖一侧建屋,另一侧则临空河面。于是,其街俗称“七里半边街”,一时声名鹊起。
这里好不热闹。一个完整的城镇格局明晰地沿着后溪河,或连续或断续或独立地排列开来。寺庙、祠堂、书院、会馆等公共建筑应有尽有,商铺、民居“华屋甚多”,对外联系的古道、古栈道和码头等公用设施齐备,还有在大宁河五溪口对岸修建了接官亭,是为迎送官员的仪门。街巷狭窄幽深,盘曲错列;建筑滨水吊脚,依山爬坡。空间序列呈移步一景一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因山形水势造就的特色吊脚楼,溯其源也许就是在上古巴已有之的宁厂古镇。
这里好不热闹。由于产盐历史早于四川盆地的自贡等地,名声远至边陲。这里吸引了太多的的灶商、盐工、力夫、盐贩子,在附近砍柴供给盐灶的流民就达数万人。即使历经战乱,但官军匪患都知道盐税于国家于自己小团伙太重要,盐镇特别是盐厂一般不会遭到较大的破坏。战乱一旦结束,生产迅速恢复,万头攒动的繁荣景象庚即出现。这里聚集了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各省移民,有经商的,有逃难的,有向往好生活出嫁而来的,还有躲壮丁(历朝政府规定凡从事盐业劳动者可免除兵役)的。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两淮,淮盐难引湘鄂,湘鄂告急,上书朝廷,朝廷命令川盐济楚(第一次)。接下来很多年,宁厂两岸“红炉彻晓煎”,号称“万灶盐烟”,居民数逾万人。
这里好不热闹。熬盐量大而巨耗柴火,远近山野树木被大量砍伐,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于两岸草木稀少,山头岩石时有坠落,时而打坏房屋或伤及人畜。人的反应有快慢,躲避落石敏捷者当能闪开,迟钝者被砸还以为是谁在恶作剧。后溪河狭窄,两岸人可以大声交谈、对骂。家里人饭菜烧好了,隔着河叫喊盐厂的下力汉(男主人)回来刨(快吃速餐之意)一碗饭。后溪河冬枯时,水深一丈多,浅处只尺余,家里人性急就直接淌过河,把酒水饭菜送进了厂里。这里赶庙会、过节庆的名目多,还有每年农历十月旦日(初一)举行的绞葓节,是为古镇盐业生产派生出来的独特节日。是日,不分男女老幼、官民贵贱,除旧布新(更换过河引卤竹笕和蔑藤),对歌赛舞,人欢马叫,海吃山喝……笔耕此处,是为当时有趣的生活场景留下一幕,戏言之,题《食时石》诗,以作记:
七里半边街雾漫,宝源山麓卤盐积。
后溪河水枯竭处,递手餐篮惧落石。
宁厂古镇七里半边街
云安古镇盐业至少在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里起起伏伏,关于2200多年前刘邦、樊哙、扶嘉发现盐井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然而,据考古发掘发现,云安盐井数量不下于500口,整个古镇就坐落在废井之上。为何很多盐井消失了?缘由云安地形独特,四面衔山,南北一缝,境内蕴藏着大量的岩盐、石灰石、石英砂、页岩等矿产资源,许多井在使用若干年后,因卤水改道,或因卤水变淡,再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废弃。
白兔井,是为扶嘉率众掘出的第一井。其井虽经历2200余年而卤水依然丰溢,为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在我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云安盐厂主要生产区就集中在白兔井所处的汤溪河右岸(南岸)。古镇约在唐宋时期形成街市,有主街一条、小巷数条。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后,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陶、郭、周、林等10姓人集资到云安开发盐业,工场规模扩大,成为川内有名盐场。盐业兴起,带动各行各业渐次繁荣。大的街道就有11条,街名以移民祖籍地命名,有黄州街、江西街、陕西街、小四川等等。清末,古镇仅商号就有300余家,为川东重要工商业城镇,镇邑面积、居民数量远远超过县城云阳。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长江运输受阻,湘鄂等地海盐销区民苦食淡,迫需川盐济销。第二次川盐济楚,进一步刺激盐业发展,仅商号就近500家,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等公共设施配套完善,热闹繁华不输于都市。
民谣:“乖乖女儿快快长,长大嫁到云安场。不愁吃来不愁穿,日子过得还舒坦。”反映了古镇曾经的繁华,也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喧嚣街巷沿着盐场周边漫铺开来,湖北人聚集黄州街,江西人占据江西街,陕西人屯留陕西街……为寻求庇护,移民以乡情为纽带而纷纷建起各自的会馆。炎帝宫聚湖南人,万寿宫汇江西人,帝王宫集湖北黄州人,牮楼是为老陕(陕西人)会馆,等等。会馆,即议事、聚会、祭祀和接待等活动的场所。已故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发现,明清移民时期的四川城乡社会最喜开会,人们凡事都以开会的形式商议决定,开会不仅仅是官府豪强、乡贤绅士的专属,就连农妇村姑为口舌是非争一个长短,也会凑在一起议论一番。中国人酷爱开会的传统历史,发源地也许就是川渝,时间起点就在明清移民时期,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这里,本地人的宗族祠堂,外地人各自会馆的宫、馆,以及不同信仰的各类寺庙,林林总总被当地人称为“九宫十八庙”,建筑数量多达40余座。这里,年年在元宵节、端午节分别举办舞龙赛、龙舟赛,届时万人空巷,参赛人神气活现,助威者摇旗呐喊。本来是非常热闹的喜庆场面,参赛队伍照理应是愿赌服输,然而,当一方出现“赢得输不得”不服气时,比赛往往会演变为“棍棒赛”,好端端一个节日变成“斗殴节”。填《忆江南·热闹几时》词,以记事:
白兔井,
聚众自八方。
堂馆楼前多议事,
龙舟竞渡彩旗扬。
胜败莫声张。
云安沿汤溪河下游至长江口的汤口是云阳老县城。县名很早时前叫朐忍,城邑也不在这里,是在长江上游15千米处的万户驿。县治迁移,是在北周天和三至六年(568~571年)间。有方志记载:“自汉以来,朐忍盐利,为蜀货大宗尤为当县大政,朝廷常置重臣监领,而盐务离县城较远,故移就汤,以资控摄。”盐资源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和行政管理的重视度,在宁厂和云安两大盐镇的做大和繁荣中就能反映出来:在地专设盐官,盐工可以免服兵役,县城百姓往往是跑到盐镇入学、治病、做生意和看热闹。
云安古镇一角
云安老屋
5.盐味道长
因盐立镇,又因产盐量大外销修筑盐道,沿途“长”出不少幺店子(路边小店铺),继而聚众成集市。盐道上,马帮挑夫盐贩客商,南腔北调你来我往,天晴落雨无不热闹。反过来,以宁厂、云安为代表的盐镇继续做大,名声更是在外。直到20世纪末,宁厂、云安两镇的繁华,依然比肩巫溪、云阳县城。
不过,万州自唐宋以来逐渐成为了川江(长江自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段的习称)大码头,其主要得益于人们发现有一条西大路去成都府最省时间,还有就是与云盐(云安盐)一部分外销走水路到这里来分不开。云盐运至万州,起岸走西大路往梁山(今梁平)方向,半路分出西北大路去新宁(今四川开江)方向;继续水路上行至大溪(今万州溪口乡)起岸,盐包子由力夫肩挑背负,翻山越岭向南至鄂西南深处。大溪,近代设过盐务局,还配有盐兵沿古盐道护路,以保证盐运输的安全通畅。
盐藏深山,运道险难。负重跋涉,苦命如煎。云盐出川,无论水路还是陆路,几经坎坷更多艰险,要是再遇上路匪或战乱,往往血本无归,甚至性命难保。云(阳)利(川,湖北境内)步道,所谓运盐大道,宽不过1米,途遇悬崖更是逼仄。盐贵如金,人们疲于奔命,为的是“一斤盐巴换斗米,赚了大钱买田地”。
宁厂官盐通秦(今陕西)达楚(今湖北)更是难上加难,出古镇的路是栈道,至后溪河口转而进入大宁河,分别沿其河南下、北上。北上段栈道至两河口,朝西走随西溪河,向北去沿东溪河,各自到头处就连接上山路,再通深处可至秦楚。栈道、山路纵横交错不下千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道网。栈道石孔的排列有高有低,孔距有长有短(50~200厘米),孔径有大有小(16~23厘米),孔眼有浅有深。在东溪河荆竹峡一处陡崖上,有上下3排各自独立的栈道孔,上排离河面高约40米,中排距上排、下排分别约30米和10多米,下排离河面仅1米左右。这种情状让人费解。据考,正是在这悬崖峭壁处,却是通往秦楚的重要分叉口。栈道最高处,竟然离河面达60余米。人即便两手空空行走在栈道上,头顶是一线光亮发暗的天空,脚下悬空的是湍急河水,必定心惊胆战、唉声叹气。然而,那些讨生活的挑夫、盐贩子是怎么来来往往的呢?为此而感叹,吟《七绝·正如诗仙所言蜀道难》诗,以作记:
古路深深深几许,
天梯栈道命当悬。
崇山巨壑无天日,
盐覆儿郎又一年。
巫溪古道
6.跋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大江东去,波涛重重。
动物引泉,先民开颜。因盐立镇,生活安闲。以宁厂、云安为代表的渝东北一系列盐镇,向外散开了一条条如藤的运盐通道,而后,顺藤结瓜似的生出更多的市集,再而后渐渐长大……
渝东北因盐而生而起而大的城邑,有其光辉的岁月。光辉的岁月是在林深草密、鸟叫雀欢的优质生态环境中度过的。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却是以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最终又被先进生产力所替代。
今日熬盐作坊不再存在,昨天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远离而去。洒在地面上的历史痕迹渐渐模糊,滴在纸面上的历史墨迹渐渐泛黄……
正好,人们的意识已然觉悟,心动化为行动,这里还是那里,将来是:
古道幽幽,朋自远方来游。
盐味阵阵,友就此处作留。
山中古道
作者简介
杨洪露
一级注册建筑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 重庆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学委会委员
往期回顾
来源:《城市地理》音频:刘一诺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王旭出品: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多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