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学习无关,要有教养——《55条班规》读后感

刘志刚 麻辣汉语 2020-08-21

 “课堂管理、学生管理”,是自己来美国之后,更确切的说,是自己从教十五年来,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跟领导的沟通、跟同事的交流、跟朋友的倾诉中,我经常提到:相比较诸如上课说话、不完成作业等此类的“bad behaviour ”,最让自己无奈又无力的,是很多学生的“没有教养”。


Ta 会旁若无人地与你擦肩而过,而不会张嘴说一句:“老师好”;

Ta 进出教室的时候从不知道随手关门,知道关门的,从不知道要轻轻关门,任凭背后那扇沉重的教室门“砰”的一声发出巨响;

Ta 会在电影课上旁若无人地说话,哪怕其他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

Ta 会毫不介意地在上课的时候把一只脚翘在桌子上;

……


在我看来,诸如此类的行为和现象早已经超越了“课堂管理”的范畴,与学习无关,要归结到学生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和教养。


唯其如此,当自己读完克拉克的《55条班规》后,除了感佩,还是感佩。


应该是多年之前,从网上的新闻里知道在美国有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教师,这位教师叫克拉克,他写了一本书,叫《55条班规》,也正是这55条班规,塑造了他的学生,成就了他的课堂。




一直无缘读这本书,直到那天走进了学校的图书馆,它没有矗立在书架上,而是静静地躺在图书管理员旁边的一张桌子上,仿佛在那里等了我好久。


当我花了十天的时间安静地把这本书读完,回看这《55条班规》,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几条是有关“学习”的,更多的,是这位教师在身体力行地教给学生如何去“做人”,而在这其中,“懂礼貌 有教养”,几乎是这众多“规矩”中的主旋律。

Rule1:与长辈交往,要有礼貌;

Rule 2:跟他人交流时,要看着别人;

Rule7:打喷嚏或者咳嗽时,要捂住嘴,说对不起;

Rule9:得到别人的馈赠时,一定要说谢谢;

Rule20:代课老师来上课,也要守班规,懂尊重;

Rule23:要知道老师的名字,在走廊遇到时要问好;

Rule24:在洗手间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也要注意公共卫生;

Rule30:学校食堂吃完午饭,要自己处理自己的垃圾;

Rule33:认识新朋友,要和人家握手问好;

Rule35:遇到别人掉了东西,帮他捡起来;

Rule37:碰到别人或者别人碰到你,要说对不起;

Rule43:扶梯上要站在右边,让有急事的人从左边上去;

Rule46:看电影时不要说话。

……


也就是说,在克拉克看来,如果他能把班上的每个孩子都能塑造成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基本的“人”,那这些孩子成为一个好的“学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


简直不能再同意更多了。


这看起来是一个并不那么卓越的理念,这些“规定”看起来是那么繁琐甚至是幼稚,然而,当你想一想即便是我们周围的成年人,在电梯里、在洗手间、在电影院等各种场所的不经意的表现,想想这些细节背后所展现的一个人的素养,你便会深深地感佩这位教师的思考之深和良苦用心。


通读全书,你也会发现,贯彻这55条班规的,与“学习”无关,而是“尊重”“礼貌”“教养”“秩序”“诚实”“善意”“积极”等有关品德的关键词,在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好学生”之前,这位教师希望,Ta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通读全书,你会发现,深藏在这55条班规背后的,是一位年轻而堪称卓越的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和洞察,对细节的重视和坚持,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对理想的热情和执着。


他用“规定”告诉学生怎么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同时也在为学生传递着人生的智慧——Rule52:“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并不断成长”——这哪里像一条规定?


他鼓励学生不时地传递善意,温暖他人——Rule11:“用贴心的小善举,给别人制造惊喜”——而他给学生的最大惊喜,就是用筹来的捐款,带领班上所有的学生从纽约飞到加州去参加自己的“美国教师”颁奖典礼——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惊喜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也会把自己的善意传递。


Rule48:“要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你,告诉我!”——他最“简单粗暴”一条“规定”——足够霸气,也足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发自心底的关爱和支持。


所有这一切,到最后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的目标,也就是这55条班规的最后一条——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克拉克把它放到了最后。


Rule 55:“做最好的自己!”


而许多年后,当这55条班规从自己的记忆中淡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其中的两条:

Rule12

改同学的试卷时不要算错分,不要打叉号。

Rule 27

 同学在那里受罚的时候,不要看他。


如果说其他的“班规”让我赞叹,这两条,只能用感动来形容,看到它们的时候,仿佛自己内心的最柔软的那部分被碰触,越咀嚼,越有种温暖到想哭的冲动。


想一想小时候,我们站在走廊里“挨训”,那来来往往的同学投来的目光,是不是比老师的责备更让我们难受和羞愧?想一想当改完的试卷发到我们手中,相比那寒酸的分数,一个个大大的红叉是不是更刺眼又闹心?


而现在,克拉克用这样两条最简单的规定,保护着一个身处尴尬时刻的学生的敏感又脆弱的自尊心。它用这两条规定,告诉学生什么叫“同理心”,告诉我们,什么叫“大爱无声”。


这两条规定,昭告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的智慧和处事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读这本书,用了十天;写这些字,用了两小时;而我知道,要成为一个大写的教师,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


好在,这条路上,有同道,有榜样,我们不孤单。


2017年1月2日 于美国蒙哥马利


后记:因为有过出书的经历,我特别了解容易被读者忽略但往往是相比正文更值得一看的“前言”的重要,所以我尤其认真地读了克拉克写在本书前言里的话。从这些文字里得知,喜欢冒险和探索的他,是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孩子王”,之所以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这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则很大原因是从小受到乐观又坚强的父母的感染——在他的母亲那里,很多人生的困难和困难,“都不是事”。父母教给他做人的基本教养和道理,塑造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这也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他作为一名教师的理念和行动,从而如前文所说,塑造了学生,成就了课堂。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另一篇书评《为师有道,为人亦有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