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海锋:人人都当谣言粉碎机,绝不给网谣可乘之机
作者:陈海锋
漫画:王敬贺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这场战“疫”的人民战争之中,然而有的人却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甚至粗制滥造、大肆编造谣言,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的还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大众恐慌。
结果,造谣传谣者最终,把自己“圈”进去了。
前不久,媒体通报:新疆有关部门查处12起编造和传播疫情谣言信息案例;青海打击散布涉疫情谣言行拘3人批评教育69人;甘肃警方依法查处11起借助网络散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谣言的违法案件,13人被行政拘留或处罚……
100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可见,谣言如毒品,总叫人欲止还休、欲罢不能。三人成虎,危害极大。历史上不乏谣言惑众、谣言乱政、谣言祸国的教训。古人常把谣言斥为“妖言”,常把蓄意制造谣言滋事、故意传播谣言乱事的人称作“妖人”。
一些人正是利用了疫情关注度高、人们盼胜心切等网民心理,制谣传谣。这些谣言搭载网络媒介,其欺骗性、迷惑性、隐蔽性更强,其传播力、破坏力、杀伤力更强。
人们关心关注疫情的心态心情可以理解,但信谣传谣的做法不能提倡、为法不容。如今,在微信里传的、私底下议论的那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内幕信息”等,内容都十分诡秘,有的经过巧妙编织、精心勾兑,极易引人上钩。辨识甄别谣言并不容易。
越是非常时期,越要更加理性,越需更加冷静。
辨别谣言需要敏锐的政治嗅觉,需要高度的思想警觉,这也是广大官兵基本的政治能力。我们要自觉擦亮双眼,从众说纷纭的信息中,从错综复杂的内容中,辨别出哪些是谣言。倘若,我们的鉴别力不强、自律性不强、清醒度不够,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特别是那些猎奇心胜的人,常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清醒的头脑,是广大官兵的必备素质能力。如果头脑不清醒,就极易成为谣言的附庸,成为谣言传播的导体。有的把搜寻“门言巷听”视作一种特殊能力,结果成了谣言的“收藏者”;有的把小道消息当作“事先预知”,结果成了谣言的“传导体”,等等。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清醒。
如今,坊间流传、网络扩散的那些网络谣言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不可告人的预谋和陷阱,尤其是网络政治谣言,尤须高度警惕,高度戒备,坚决抵制。
战“疫”需要正义,谣言必须铲除。
对谣言说“不”,这是一条底线,也是基本的政治要求。我们应在提升思维层次,提高判断力的基础上,敢于批判谣言,勇于斗争,揭露真相,澄清是非,以正视听,又主动传播好声音,用正义之声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用正义之剑斩除谣言的滋生土壤,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捍卫者,为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营造良好的网络空气和社会风气。
作者简介:
陈海锋,河南沈丘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政治工作处党建干事,2次荣立个人二等功,6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评为“武警部队十大学习成才标兵”,2016年受到中宣部通报表彰。被国内十余家新闻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评论和理论文章70余万字。于河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给30多家单位进行专题讲座,著有《海锋锐评》《锋言絮语》《我的新闻心旅》等个人专辑。其个人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法制日报》《军事记者》《中国文化报》《人民武警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END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监 制:周显喆 张 琪
主 编:王宜海 杨一鸣
编 辑:杨 洋 石 江
校 对:刘 昊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love139672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