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战老兵的内心世界,见证他们的“铁血军魂”
文/图🖊 刘 超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
多年前的弹片
还在骨头之中嘎嘎作响
睡梦中又依稀听到了
牺牲战友的低语
“ 阵地保住了吗?我们赢了吗?”
你说阵地不见了
那里如今是花园、是田野
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今天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今天的我们
纪念苦难,纪念牺牲
也纪念胜利
当年,他们抛家弃子
为保卫祖国山河
抛头颅、洒热血
时光匆匆
他们或离我们远去
或渐入风烛残年
请放心
江山犹在,国泰民安
······
1
“当时,那场战斗持续了7天7夜,我部奉命前往前线阵地,道路两旁摆满的棺材令我至今都无法忘怀······”从“中原突围”到“小窑头守备战”,从11岁的少年郎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战员。谈起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朱振海老人依然热血沸腾。
朱振海,1928年出生于山东枣庄,他曾在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和敌军殊死交战,“陈庄、白子义、平遥”以及“百团大战”他都参与其中,好几次都差点牺牲。1947年延安保卫战打响,他紧接着又加入了“青化砭、蟠龙和延安”等多个战役的队伍之中。
当年,部队抵达凤阁梁阵地前沿时,行军的道路两旁摆满了棺材。“太原城被阎锡山建成了‘碉堡城’,但是我们是来解放太原的,他就算是铁打的城楼我们也要打下来。共产党不说假话,这场战斗很难打,就算倒下了也要有‘木疙瘩’!”
长长的山梁上筑有十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碉堡,周边还有战壕、鹿岩、电网等。为了突进凤阁梁,朱振海带领战士们运用强攻、爆破、坑道等各种战法,配合兄弟连队,持续了长达七天七夜的猛攻,最终消灭了敌军一个加强营,为后续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朱振海老人曾在战役中右腿受伤致残
部队推进至牛驼寨时,发现地势陡峭,还有数座“庙碉”(外形似乎庙,水泥沙石筑起1.2-1.5米厚的墙壁和顶部),易守难攻。为了掩护先锋队冲锋, 朱振海所在连队在阵地后方位置负责发射“60炮”。
一发“老虎炮”(无后座力炮)呼啸而来,炮弹碎片刺在朱振海的右腿上,天旋地转的“眼前黑”退去时,朱振海低头一看,自己的左腿被炸伤,那场战斗伤亡惨重,全团一千八百人最后只剩下三四百人。
从战场硝烟冲出来的朱老依旧保持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在老人的言语动作中,不难发现,岁月的流逝虽然带走了他的青春年华,却抹不去那张饱受战争洗礼的坚毅面庞······
2
这是抗战时期的一名军人与记者的对话,所有华夏子孙的血脉里都是崇尚英雄的,抗战老兵吕宜文也不例外。在筹划了2年之久后,吕宜文瞒着家人偷偷参军了。可这个当年只有17岁的“热血少年”却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第一次真正懂得“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运送弹药的路途中。
“我们这些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很多人下来后连饭都吃不下,也有的就开始发病,然后在几天里就死掉了,很多新兵都说那是被吓死的。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被震伤了内脏······我们知道了在敌人炮击的时候,应该用手抱着脑袋蹲伏而不是整个人贴着地趴下。而知道这些东西的,都是已经打过很多年仗活下来的老兵,而那些当初和我一起上战场的兄弟都已经不在了。”
先后经历过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的抗战老兵吕宜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感战争的残酷。对于战争知识的缺乏,让刚刚踏上战场的新兵举步维艰,数不清多少人在战争中死去。
“每一个经历多场大战都死不掉的老兵都有绝活,在死人堆里练出来的绝活;我有个兄弟凭感觉就能知道几十米内有没有活人,而我的绝活是在近身肉搏中永远不会倒下,在上百次的贴身肉搏中站起来的人都是我。”老人自豪地说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抗战老兵,一部“活着的教科书”,他们教给后人的不仅是历史,更有民族精神、时代担当。
铭记历史
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民
最懂得和平的可贵
今天的中国
再也不是往日之中国
和平,来之不易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向那场永不妥协的抗争
致敬!
-------------------------------END------------------------------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总监制:周显喆
监 制:李庆领 王宜海
主 编:杨一鸣
编 辑:陈杉杉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sm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