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珍重!这一站的军营,会让下一站的人生更加精彩!
寒意浓、风萧瑟
又是一年退伍季······
说好的不会哭泣
可笑着笑着泪水就打湿了眼眶
说好的不要离别
可走着走着就要目送你离开
当耀眼的大红花挂在胸前
那些一起摸爬滚打
日夜相伴的点滴记忆
此刻都凝聚成了两个字“难舍”
说不完的心里话
道不完的战友情
就要离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生活中点点滴滴
酸甜苦辣瞬间涌上心头
八年、十二年、十六年······
当年一群稚嫩的孩子现在早已变得坚毅刚强他们手上的老茧军服上的汗渍拼尽全力换来的军功章
都在诉说着
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军旅记忆······
他叫马键,是武警济南支队某部的炊事班长。十二年前,一个懵懂的青年小伙,穿上军装,踏上了军营这片热忱的土地。如今,十二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来不及回首,便已到了要分别的时候,马班长也要退伍了。
马键刚下连时,是战斗班的一员,而且军事素质相当不错。其实,刚开始的时候马键也不想做炊事员,毕竟刚来部队,有谁想一来就干“伙头军”呢。可当时中队的伙食标准实在不怎么样,而马键入伍前一直在家中饭店“掌勺”,练就了一身好厨艺,便自告奋勇向中队党支部申请,调入炊事班,成为了一名炊事员。
每年冬天,马班长都会为晚上上岗的哨兵制作夜餐,花样也不尽相同。今天是水饺,明天就煮面条;今天蛋炒饭,明天就煮馄饨。为严冬之中的战友们,增添了一份温饱,增加了一丝暖意。
退伍前一天,马键依旧和往常一样,六点不到就起床来到了操作间,进行着他这十二年来每日无休的工作。晚星已落,晨光未明,马班长十二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灶台之前,尽心尽力尽责的保障好中队官兵的每一顿伙食。
三尺灶台是战位,滚滚油烟常相伴;锅碗瓢盆作武器,柴米油盐充子弹。向所有致敬战斗坚守一线的老兵,致敬!
崔文家,武警东营支队某部的一名驾驶员,入伍16年,身为驾驶员的崔文家始终坚持以行车安全为先,无论是熟悉的道路,还是陌生的区域,坚持用最高的标准完成每次的车勤任务,实现15年来出车 “零事故”。
成为驾驶员那一刻,面对频繁的出车任务,面对复杂的各类车辆,他丝毫没有畏难情绪,而是将汽车当成自己的“战友”。
为练就驾驶本领,他常常虚心向老班长们请教,在驾驶室一练就是半天,为保证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作之余的他用心钻研专业书籍,经常对着教材反复拆装汽车零部件,钻车底、爬车顶、拆零件,总是弄得自己满身油污,但凭着这股钻劲,崔文家掌握了10余种车型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指标,考取了驾驶专业高级技师证书,一般的故障都可以“手到病除”。“我们手中的方向盘关系战友们的生命安全,控好方向盘,切记安全第一”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叮嘱班里战士最多的一句话。
清晨,战士们还在熟睡的时候,武警东营支队某部卫生员邹德海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准备药品,检查病情,楼道里留下的都是他匆匆的背影。
下连的第一年,邹德海便凭着出色的军事素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被中队推荐参加卫生员培训,在卫生员这个岗位一待就是整整16年。从什么都不懂的“医学小白”到合格的卫生员,这期间邹德海付出多少努力或许只有卫生室陪伴他的那盏小夜灯知道。
官兵的健康水平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直接因素,而卫生员则是保障官兵身体健康的重要防线。“用心用情服务官兵,为战友干实事”,邹德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来,邹德海主动把医疗服务向一线延伸,先后完成了巡诊体检、疾病预防、训练场防治、心理咨询等医疗服务,满足了基层官兵的多元化健康需要,以实际行动服务支队每一名官兵。
“注意脚下步伐,挺胸抬头,目视前方,棍梢端与眉同高”。正在组织训练的这位老兵叫董伟朋,是武警东营支队某部的一名班长,这是他离开中队前的最后一次应急棍教学。16年军旅时光,当真正要脱下军装,离开熟悉的营院,告别日夜相处的战友,这一刻他有太多的不舍。
“带兵人”是董伟朋16年军旅生涯的最真实写照,21岁的董伟朋怀揣着一腔报国热血来到火热的军营。入伍之初的董伟朋,各方面表现就已经非常突出,各项素质在新训队中名列前茅。下连后,他更加强了对自身的要求,工作任劳任怨,训练方面更是毫不松懈,转改士官的第一年便走上了班长岗位。成为一名“带兵人”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更多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如何才能做好战士的思想工作?如何才能帮助战士敞开心扉?如何提高战士的训练水平?这一个个带兵问题董伟朋用“真”字为我们解答。在董伟朋带兵的这14年里,他用真心对待战士,用真实带动战士,用真情感染战士。“军队是个大熔炉,炼钢的人正是班长”。16年的军旅历程,14年的“炼钢”路,将青春奉献给红色传承。此刻,他无怨无悔。
这位正在讲解设备操作技巧的人叫李鲁听,是武警烟台支队某部通信班班长。在支队机关,大到一辆通信指挥车,小到一个水晶头,他都应对自如。今年是李鲁听在部队的第十六个年头,岁月变迁,四季更替,他在平凡的岗位始终如一,任劳任怨,为单位的通信事业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李鲁听就要与这身军装和他奋斗了十二年的通信岗位分别了。回顾他的军旅生涯,可以用“平淡而不平凡”概括。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一个字——“稳”。
早在2009年时,李鲁听就开始从事支队通信保障工作,工作期间,他转接电话近万次,参与保障会议两千余场、演习十一次,每一次通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的背后都有李鲁听辛勤付出的汗水。跟他共事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短波电台、卫星便携站、会议终端还是通信指挥车,李鲁听都能够操作自如。无论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只要李鲁听在就不会有问题,就算他不在,那也不必担心,只要一个电话,几句询问,他就可以准确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每当领导和战友们称赞他的工作能力时,李鲁听总是谦虚的说:“我只是工作时间长一点,经验比大家多一点而已。”是啊,身为一名通信人,十几年如一日的重复着开机试机,试线通联,接打电话,设备维护,会议保障等任务。工作虽然十分枯燥繁琐,但他十几年依然始终如一,认真对待着每一次保障任务,甘当幕后工作者,默默的践行着通信人的誓言。
他没有英俊的脸庞,有的只是一副常年经受风吹日晒所留下的黑面孔;他擅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人处事深得官兵认同。他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带兵育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里的战士立起标杆。大家都称他为“老李头”或是“大老李”。这个人是谁?他就是武警潍坊支队某部班长李永飞。
他从军12载,带过多批新兵,还是支队各个科目的教练员,虽说他体态硕大,但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动作标准和不可匹敌的气势。还有他那独一无二响亮的口令,成为了他的专属标签。
“老李头”带兵靠的是他那颗关心呵护战士的心。遇到有思想问题的新战士,他都是从身边最亲密的战友或是家人、朋友入手,直接就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突破口,往往能一举成功。
在一次抗洪抢险救援任务中,“老李头”带头扛起最重的沙袋,堵在最危险的水口,别人扛一袋,他就抗两袋;别人扛一趟,他就非要扛两趟。他说:“人心都是肉长出来的,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用心的骨干。”
在最好的年纪,他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部队,2年、5年、8年、12年甚至更长都无怨无悔,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与老婆孩子聚少离多,再多的苦自己埋藏于心。回首军旅的岁月再也难抹平你的记忆,纵使离别难免,来日依旧可期,好班长李永飞!
▲2021年9月,台永胜和李宁保障支队后勤力量大比武
台永胜、李宁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战友,一个兵龄12年,一个16年,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献给了部队的通信事业。他们分别为支队通信队伍的有线组和无线组的组长,他们用专注、专心、专业,完成身上所肩负的重要任务,默默坚守在电台前,时刻准备战斗。
他们仿佛是线杆“舞者”,架线路、接光缆搭起“生命之线”;他们是“听风者”,在无形战场上接收和传递着无声指令,他们是天线“医生”奔波在抢修一线,他们端坐电台前,用银线连接的是千军万马,使电波飞翔在无际的长空。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通信。2019年8月,抗击“利奇马”台风抢险救援任务,李宁和台永胜第一时间请缨赶赴一线。整整五个昼夜,他们身上的就衣服没有干的时候,晚上睡觉就睡在鸡棚里······
当时整个受灾地区的通信都已经严重受损,必须要架设军用通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线路架设、设备安装调试他们都行云如流水般的完成,最终圆满的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
他们是光荣的通信兵,工作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他们低调却不低沉,平淡却不平凡,眼睛里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肩膀上永远挑着千钧重担、胸膛里持续燃烧似火激情。在无形的战场做无名的英雄,用无私的奉献书写着无尚光荣的青春决择!
张凯,武警聊城支队某部驾驶员。担负驾驶员以来,他出色的完成了各类出车保障任务,被上级表彰为“红旗车驾驶员”,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官六次,“四有”优秀个人一次,嘉奖八次。
张班长不仅是一名驾驶员,还是支队的文艺骨干。他对待工作认真,每次组织的活动,身为主持人的他都尽心尽力,开始之前他都要彩排很多遍,并且每次都会询问别人有什么意见,哪里做得不好,然后自己不断地改进,不断地进步。
严谨的工作态度换来了他每次都可以完美的组织好每次活动,张班长大大小小的活动一共主持了100多次,每次活动结束,领导们都对他赞不绝口。张凯班长的口才是支队里边数一数二的,但是在临退伍说退伍感言时,他哽咽了。
他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在军营度过。穿上军装,我上不愧党、下不愧兵、无愧我心。脱下军装,我始终不忘初心、不忘使命、不忘本色,我会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再见了军营,再见了青春,再见了兄弟们!”
有这样一个兵种,他们是指挥的“血液”、军队的“神经”,他们用根根银线,连接雄狮百万,他们用阵阵电波,飞向战场角落,他们就是部队里的通信兵。即将退伍的武警聊城支队某部班长刘壮,入伍16年,在通信岗位付出自己的心血14年。
他爱岗敬业,刚刚接触通信岗位时,他还是一个一窍不通的小白,甚至接个线都打怵,但他并没有一直如此,他积极向优秀的班长们请教,学习经验。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自己在机房一待就是好几个钟头。
日复一日,现在的他,已经成为通信班的顶梁柱,无论什么任务都可以放心的交付给他。他带出来的通信兵,也已经在通信这个岗位上成为一颗新星,并且还曾在总队通信兵比武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铁脚走万里,一颗红心为革命。他说:“即将脱下这身军装,最担心的还是新人的业务能力不熟练,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对自己严加要求,扛起支队通信的大旗。”
背起药箱救死扶伤,拿起钢枪能打胜仗,这就是军营里的卫生员。武警聊城支队某部卫生员孙玉凯,入伍16年,坚守在岗位14年,巡诊、送药、理疗、保障是他的工作常态。
作为卫生员兼救护车驾驶员,他刻苦钻研勤能补拙,样样做的好样样学的精,只为在关键时刻拿的出,冲的上,打的赢;在日常工作中他就像老大哥一样关心呵护着年轻的战友们,一句嘘寒问暖、一声安慰嘱托,让就诊的战友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关怀。
在退伍之际,孙班长说:“在部队五千多个日夜,自己感受到了战友们的温暖与关怀,也体会到了军人的血性与刚强。这里虽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但我却领悟到了军人那份甘于坚守平凡的伟大。如果重回十八岁,我还会选择那抹橄榄绿。”
入伍12年的武警聊城支队某部炊事员刘凯,已经在炊事员的岗位上工作了8个春秋,他深知“好的伙食顶半个指导员”,大家每天体能训练消耗大,训练结束如果可以吃到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可以让大家体验到幸福,消去他们一天的疲惫感。
他经常询问大家饭菜是否可口,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调整、不断改进,成为了大家健康饮食的贴心管家。如今,他用自己在岗位上的坚守来诉说对部队的情怀,坚守住军旅的最后一分钟!
四级警士长的军衔,在橄榄绿的衬托下尤为鲜红。那两道让初级士官们无比羡慕的粗杠杠,和他的人品一样憨厚,不用开口就给人带来了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这就是武警聊城支队某部司务长王明带给人的第一直观感受——踏实!
王明,担任司务长14个春秋,他一直秉持着“以队为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凡事带头干,中队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中队再小的东西也得细心爱护。“做财务工作,首先人品要正,第二要踏实肯干,第三才是业务精通”,这是他在司务长岗位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单位能否正常运转,首先看的就是后勤保障是否到位。在王明的带领下,后勤人员积极进取,为中队创造了良好的后勤保障环境,中队伙食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赢得了中队全体官兵的一致好评。
作为“红肩章”理论宣讲团成员,张飞飞曾多次走上讲台,入伍12年来,他一直用最朴实的兵言兵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用真情实感诉说身边人身边事,被战友们亲切的称为“宣讲达人”。
每次,一有新的精神、新的思想,他总是第一时间去搜集、查阅相关报道和解读。把自己觉得好的观点进行摘记,并附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他利用报纸、阅报机等载体及时掌握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自己对掌握的所有知识进行汇总,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每天对着镜子不断进行试讲,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什么时候达到自己的要求,什么时候结束。他告诉小编:“官兵们每天都很辛苦,有时候长时间坐着听课很容易产生厌烦,所以需要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把我学到的所有都分享给大家。”
殷铭章,一个入伍16年的老兵,可能大部分官兵都认识这位有着“多面孔”的老兵。有的是在《好兵张楠》里那无情的思考、激情热血的请战和回归故里的倾诉;有的是在《魔鬼周》里磨烂膝盖也要爬向终点的特战指导员;有的是在侦察现场“激励”考员认清考核与战斗力关系的“考官”,还有小品里的“退伍老干部”,银幕上切土豆丝的“老聂”······
▲2015年,参加话剧《好兵张楠》
入伍之初的殷铭章,就对部队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任何基础,但是喜欢参与其中,演讲、晚会、联欢、卡拉OK都会主动上台展示,身边战友对他的评价就是“敢上台、不怯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的“才华”已经支撑不起梦想和舞台的要求,便要找到突破口:找到专业的视频对照着练习、“扒录像、放原声”、从模仿入手······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的“演技”就精进很多,每次活动都能给人“眼前一亮”,就这样他成了各项晚会活动的“常客”,演出的内容也从表演唱拓宽到主持、朗诵、小品、情景剧等方面。
▲2019年,参加话剧《魔鬼周》
他说:“16年的军旅生活,像一本的厚厚书,就是内容再多也写不完我和战友之间的故事,道不尽对岗位的热爱舞台的追求。点点滴滴滴、历历在目,每一段故事,每一个角色,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思考和启示。”
军旅几载,淬火成钢
岁月峥嵘,热血荣光
脱下的是军装
脱不掉的是军人本色
转变的是岗位
不变的是对信仰的追求
人生最美是军旅
愿你们
勿忘兵心,一路顺风!
老兵,再见!
(本文为山东武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监 制:朱传强
主 编:李庆领 王宜海
责任编辑:杨一鸣
值班编辑:陈杉杉
投稿邮箱:sdwj_new@163.com
小编微信:sm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