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包宝宝》专业心理解读:你恨不得跟孩子融为一体,他却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此念出品 此念 2022-05-08


《包宝宝》获奖啦!今年站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领奖台的是两位80后华裔姑娘,一条5分钟的皮克斯动画,讲述了一段让几亿妈妈共鸣的亲子故事。



鉴于在这部小短片获奖前就已经火遍朋友圈了,情节不必赘述。许多人觉得妈妈一口吞掉包宝宝的画面很恐怖,其实短片结尾也交代了,那不过是个梦——一个母亲爱孩子,恨不得跟孩子融为一体的梦。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814170aup


导演石之予1989年生于重庆,两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她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说到,“从我很小的时候起,妈妈就把我当成她珍贵的小包子,她的包宝宝。她甚至到现在还会说:‘之予,我真想把你放回我肚子里,这样你就能永远跟我一起了。’”这句话想必很多妈妈都曾说过,只是在影片中被夸张而真实地展现出来。



妈妈钟宁莎是位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工作多年。即使这样一位高知妈妈,仍然像每一位普通母亲一样,她也坦言:“对片中许多的场情都非常熟悉,看着女儿长大又离开自己非常难过。”


智慧女性如龙应台,当她在《目送》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也能听出这语气中的不舍与不安,也能看到一个母亲,如何“慢慢地、慢慢地”才了解和接受,必须要与孩子分离的事实。




-为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注定是为了分离?

-如果没有做到正常分离,结果怎样?

-为人父母,如何学会一场完美的分离?


此念跟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专门聊了聊《包宝宝》和有关如何与孩子分离的话题。



“00后跟我说:当父母的,怎么就不成长呢?”


父母这个角色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不断地尝试和试错中,不停地反思和觉察,因为孩子一直长,父母的角色要能跟他演对手戏。


有一个00后孩子跟我说:“叔叔,我知道我爸妈对我很好,他们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我在成长,他们没有在成长。——从小你就是这一套,现在还是这一套,这一套东西解决不了问题了,你们怎么就不能成熟一点看待这个世界,看待我呢!我带他们带得实在太累了,所以现在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是我自己成长了,我只能离他们渐行渐远。”


刚开始做父母的时候,我们都有觉察,不断地去寻求帮助,怕自己做不好。做着做着我们习惯了,就觉得我做父母做得挺好的,孩子怎么回事?你原来不也挺好的吗,我也照顾你很好,我也是好爸好妈,你也是好孩子,怎么做着做着,你就变成了不好的孩子呢?


因为孩子成长了父母没有成长,父母还像对2、3岁的孩子那种方式,来对7、8岁的孩子,用对付7、8岁孩子的方式去对待15、16岁的孩子,那保证会出问题。




包宝宝的三个悲催结局


我们多希望孩子还是那么乖巧听话,认为我们是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但是你要想看到孩子成长,就必须面对分离的历程。



假如父母没有意识到跟孩子之间是要分离的,当孩子长大,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01

可能会阻碍孩子成长,有一些孩子永远没办法走出父母营造的空间;

02

有些孩子虽然走出去了,但是父母会不断侵入到他的生活当中去,不断地把他拉回来;

03

彻底决裂,双方都很痛苦,孩子不想这样做,也想跟父母有更多的连接,但是这种连接会对他自己的生活构成很大的干扰和伤害,在选择的过程中,孩子会跟父母强行的分开,这种分开让父母很伤心,孩子可能也有孤独感。


很明显,这三种结果都不好。




包宝宝的妈妈是怎么想的?


父母把自己的关注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很多愿望,未实现的抱负和情感,投入多了就变成了淹没成本,所以就希望跟孩子是一体的,是放弃自我的一种表现。



父母粘孩子,这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压力比较大的时代带来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以前是四世同堂的主干式大家庭,各种关系交错的,所以谁也不可能独占谁。但是到了三口之家的核心式家庭,重心就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牵挂太多的情感和期待,实际上孩子又承受不了这么多东西。


3-6岁之前,父母营造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能及时的对孩子做出回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等6岁之后,孩子需要不断建立规则感,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保持着原来对待孩子的方式,那就延缓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比如最近有个新闻,“洪荒之力”的游泳健将傅园慧, 20几岁还需要爸爸给她喂饭,接送游泳馆,爸爸哪句话说得不合适了就发火。父母老觉得孩子没长大,有些孩子真的就会是到了成年阶段,但心理上还完全是个孩子,对未来的独立生活显然是很不利的。



其实孩子对自己的新阶段是很欣然接受的,很迅速的进入到一个新角色里面,但是父母通常即使看过很多的理论,很多书等等,进入新的亲子关系阶段还是特别难。以下几个方法可以试试看。



如何完美分离?

心理学家给父母的5个技巧


1.要有意识地逐步与孩子分离

2.每周留一天时间给自己

3.每一次冲突都是一个最好的反省时机

4.向孩子学习,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滋养的成长过程

5.加强父亲的参与度,不同阶段父爱和母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01

有意识地逐步与孩子分离

从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离开家独立生活,这个时间里有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父母都得换一种角色出现才能演好,否则人家已经演到第二场了,你还在演第一场,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节奏了。你得刻意去做,否则真的做不到,因为我们太爱孩子。



有一个母亲跟我说,孩子上幼儿园,一开始不愿意去,不想离开爸爸妈妈。原来没有去幼儿园之前,说世界上最好的人是妈妈,上了幼儿园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说最好的人是老师,妈妈就很有失落感。 


所有父母都要面对这个过程,开始可能是班主任的影响力超过父母,等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初中以后,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伴的影响力超过父母,再往后就是男朋友和女朋友的影响力超过父母,父母就可能要经常看到孩子的背影,不断地渐行渐远,你说的话越来越没有效力了,甚至他会回嘴了,不理你了,有自己的秘密了。

02

每周留一天时间给自己

第一,你得给孩子提供他跟你分开的时间,你是不在场的,不管他是上幼儿园、有家教或保姆陪着,还是老人陪着,总之那个时候父母是不在场的;第二,你也要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我虽然生了孩子,但是我在带孩子之外,必须要有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属于我和我爱人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一个人出去会朋友、看电影、听音乐会、做瑜珈等等;至少有一天的时间,单独跟爱人在一起约约会。要刻意去创造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才行,否则你跟孩子永远离不开。

03

每一次冲突都是一个最好的反省时机

日子过得很顺,我们是不会反思的,什么时候出问题了,就是促使我们反思的最好时机。


不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学习问题、考试问题,还是亲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或者夫妻之间带孩子发生了矛盾、老师开始找家长等等,总之出问题的地方,就是一个成长的点,一个提醒的信号。



很多父母一旦碰到问题,认为所有问题都在孩子身上,要么就凶孩子,要么带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咨询。所有家长带孩子到我这儿来做咨询的,首先的问题保证在家长,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他的整个家庭问题的一个症状。


因为孩子最弱,所以家里如果出问题,在孩子身上会有症状。可能是一个家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父母哪一方的问题,所以父母不要一碰到问题就说——“我不是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我是啥问题也没有!”



父母首先想我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不要老把这个问题推给别人,推给别人就老看不到自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好的,说我容易吗,我辛辛苦苦我该做的都做了,该讲的都讲了,他出问题就不怨我了。真的碰到一些问题了,出现困扰了,应该先找自己的原因,你找到原因了就成长了。

04

向孩子学习,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滋养的成长过程

孩子要在父母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父母也要在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是一个相互滋养的过程。


有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也没有经验,以前可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站在你的角度希望妈妈怎么做?希望妈妈做什么?你心中的理想妈妈是怎样的?你觉得碰到这件事,我应该怎么做你是接受的,或者你是服气的?”



即使只是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你就去问孩子说:“这件事情我很困扰,我想管你但是你又不接受,那你觉得我现在来扮演你,你来扮演我,遇到这个问题,你当妈妈怎么解决?”


父母真的要有这样的心态,就能成长很多,就能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美好的未来,你老活在自己的眼睛里,可能看什么都不顺眼。

05

加强父亲的参与度,

不同阶段父爱和母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包宝宝》中父亲的角色露面不多,但最后还是他推一把儿子跟母亲和解。通常来说,父亲面对分离稍微好一点,也有父亲粘女儿,妈妈粘儿子,这种比例更高一些。


现在对父亲的诟病更多的是什么呢?是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爸爸的角色要么就消失不在,找个理由说去赚钱了去工作了去见朋友了,属于丧偶式的存在。比这更可怕的是诈尸式的,平时都不在,突然就出现,开始教训孩子开始暴怒,然后又消失了。



父母应该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认为父爱和母爱是不一样的。


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妈妈一怀孕就开始爱自己的孩子,对他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听话还是不听话,她完全不关心,就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就开始爱他。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生存的安全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爱孩子的时间很晚,一般认为父亲爱上孩子是从孩子第一次社会性微笑开始的。爸爸逗孩子,孩子开心地回应了,爸爸才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所以说父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成就感。有很多人成就的最根本动力是为了得到爸爸的爱,得到爸爸的赞赏,让爸爸认可自己的存在,这也很重要,它是成就感的来源。


如果父亲对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对母亲施加压力,实际上可能都是母亲要替孩子承担压力,如果父亲对母亲施压,孩子也会觉得很内疚。


6岁之前妈妈非常重要,因为她的关心和照顾,为孩子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等6到12岁父亲就重要了,因为他是社会的一个代表,他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让孩子开始懂规则懂礼仪,开始学会竞争或合作,树立同性的性别榜样,这都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从心理学角度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都很重要,不同的阶段父爱和母爱应该扮演不同的角色。


指责别人永远比承担责任容易得多,自己做得不好,最好方式就是去向外归因,所以指责别人没有做好,一般都是低能的表现。有些妈妈觉得爸爸在外面赚钱也很辛苦,孩子我来带,你会发现,你越不让他带,他对你的批评和指责就越多。所以千万不能让爸爸逃走,一定要抓回来承担责任。他承担责任越多,就对你批评的指责越少。

这一段妈妈们可以截图发给爸爸们了!




关于贺岭峰老师

心理学家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

十余年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工作

三十余年心理学一线教学研究经验

因美满的家庭和优质的亲子关系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我们对孩子的所有不安全感的投射,都是来自于自己不安全感的外在反应。”

——贺岭峰

贺岭峰,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等。


擅长亲子关系心理学、婚恋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压力管理心理学。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关系方面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专著、译著颇多。常年为中石化、强生、交行等十几家大型企业,以及诸多高等院校,国家权力机构开设培训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 视频1 <<<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833k9jl48

贺老师说:“有多少家庭,为了一道数学题,为了一张卷子破坏了亲子关系,关系被破坏之后是不可修复的,因为你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那么长,如果你不在这个时间把关系处理好,你对他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微不足道。孩子拒绝跟你沟通,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 视频2 <<<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831c22tho

每个父母都希望当孩子的学习助力人,因此才会每一天陪娃跟作业和考试缠斗的心力交瘁。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一次次考验每个家庭的身心承受能力,成绩没上去,亲子关系却被破坏了,到底孩子的学习我是在帮忙还是帮倒忙?



可能你根本就不了解学习的硬件——大脑的工作原理。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氧气、睡眠和阶段性的使用,而不能连续使用。


可能你也不了解学习的软件——心理学对记忆的认知。从记忆的角度讲,什么时候记得最好?就是一件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和一件事情要结束的时候,中间的那个过程就记忆的效果不好,在心理学中叫做“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此念课堂

《贺岭峰老师的亲子心理课——如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开始报名啦!

一堂助力孩子高效学习的专家课

一份温暖亲子关系的成长之礼



 报名方式 

两日全天线下课程

2019年4月13-14日 09:00-17:00 上海

2019年7月13-14日 09:00-17:00 北京


扫码加“小念”微信,咨询报名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听说你也患上了“恐辅症”?别怕,这里有对症药方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贺岭峰:孩子是父母不安全感的替罪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么?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梁冬:儿童教育的本质,是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