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郦波:人最悲哀的状态就是,麻木不仁 |《生命·觉者》

此念 此念 2022-05-08

▲ 生命·觉者嘉宾郦波

导语

郦波教授热爱教书,教育理想是效仿陶行知先生做大众教育。作为研究王阳明心学多年的学者,他道出心学的本质是在自己心里找一个强大的支撑,不向外去说服别人,而是向内说服自己。


本期,我们跟随郦波教授一起探讨:

1、怎样做才能达到一个好的人生状态?

2、工作、做事情会累、会有情绪,是为什么?

3、“诚”和睡懒觉有什么关系?

4、中国的大德们都对静坐、睡觉、禅坐敏感,是什么原因呢?


《生命·觉者》视频近期在「此念」公众号免费上线了,欢迎大家,文末有赠书活动



cinian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

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

国务院海外讲学特聘专家

教育部全国公开课讲座教授

全民阅读形象大使

《百家讲坛》主讲《风雨张居正》

《曾国藩家书》等



采     访     手     记  


01

是精神状态决定你的人生的状态

而不是物质状态

 梁冬为什么中国的大德都对静坐、禅坐、睡觉这么敏感?我猜可能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最能突破时间局限感,让时间产生变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在这里面最容易产生“觉”。


郦波:我们总觉得感性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其实理性精神和精神世界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觉得做梦都是感性的,但人对梦的状态会反思,会有一种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像梦境到观想之境,再到心经。


《心经》的第一句话是描写菩萨的状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就是他深入在般若波罗蜜多的状态里面,那个状态产生的结果,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说明菩萨的精神世界完全打开,和整个宇宙的意识产生共振,菩萨就是觉者。


这种状态儒家也有,孔子的儒家其实是延续了周公的这些东西,所以佛教到了中国之后产生禅宗。胡适先生讲中国哲学史,这都很明确,禅宗绝对是中国本土化宗教,它其实是和儒道结合。


庄子也是有儒家精神的,在《先秦典籍》中庄子虽然对孔子不客气,但只是说孔子的法不行于道,不行于世,但他对孔子是很尊重的。他的“心斋之法”其实还是有层次论的,这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心之法。


正意诚心的那个“诚”,就是允执厥中的状态,不光说我诚实就是“诚”了,“诚者,成也”,那个大成之道,这个“成”就和天地万物有沟通,而且你融入其中,还能出乎其外,还能驭乎其上。


是精神状态决定了你的人生状态。


很多人看上去很有钱很成功,但人生状态其实并不好,什么人叫状态佳,反过来讲,王阳明是一个晚产儿,他有哮喘,普遍猜测他应该死于肺癌,所以他经常咳血。


他就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平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然后在正统理学围追堵截之下,开辟心学极大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最后他放下官印不管了,要回故乡,却没有撑到回家。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眼看着要到家了,却回不去了。早上起来把学生叫到身边说:“我要走了。”学生立刻泪如雨下:“就差三十里水路了。老师有什么遗言吗?”最后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含笑而逝。


一定是精神状态饱满,然后才有可能两者统一,如果只是物质状态饱满,危机就大了。因为物质状态饱满之后,人心惟危的“危”就被无限放大了,道心惟微的那个“微”,本身就是隐形的,就缩得更小了。


所以在这个“睡”和“觉”的过程当中,我们是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正处于的“惟危”的状态,然后不断修正自己,去扩张自己对于世界的边界的了解,获得某种精神自由。


其实,儒释道都发展出各自丰富的体系,只是文化传承断掉了,这是问题所在。



02

“睡觉”这件事,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梁冬:到底什么是“觉”?“觉(jue)”和“觉(jiao)”是不是等同呢?


郦波:当时聊到您做的一个关于睡觉的项目我非常感兴趣。《说文解字》讲睡觉是:“睡者,坐寐也。”现在我们提到睡觉,肯定是要有一张床躺下来睡吧,古人说的“睡”这个字的本意,是坐着睡。


“眠”的本字是一个目加一个民,“眠,息目也。”而“寐”这个字,一般古诗词就把它简单地当作睡觉,但《说文解字》讲:“寐者,末也。”


“睡”是坐着睡,那“寐”就是躺倒睡了,它们代表的睡眠层次不一样,“寐”称作是“睡而不眠”,躺下睡但是不闭眼睛。


还有一个表示睡觉的字“寝”,这个是指神的睡眠方式,一般帝王去世之后会修建“陵寝”,就是说他永远睡去了,升天了。“寐”是指倒头就睡,这是奴隶的状态,一天劳作之后非常辛苦,然后倒头就睡。但他明明是闭着眼睛睡,为什么说他睡而不眠呢?


“睡”这个字讲的是贵族,坐寐,眠要息目,眼睛要关上,不是简单地闭上眼睛,而是眼睛不对外了,是对内,“照见五蕴皆空,因观而照”,这叫观照,这种睡,是对心灵和身体非常好的滋养。


所以,“睡觉”的“觉”是指沉睡进入醒来的一个状态,而这个《觉者》的“觉”,也就是“觉醒”这个词,“觉”和“醒”在《训诂》里又不一样,沉醉之后神智渐渐清晰叫“醒”,而“觉”是沉睡之后醒来,所以《说文解字》引申出“觉”的一种深刻的内涵。


“寐”是指奴隶阶层劳作之后,倒头就睡;而贵族是有闲阶层,他们掌握社会资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需要修养和修炼,所以叫“坐寐”,也就是坐着睡,其实就是静坐。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静坐之后的“觉”,是通过感知和体验,认识到深刻的真理与规律,在《说文解字》中说:“觉者,悟也。”就是你不回到自己的本心去,打开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话,根本不叫“觉”。


只是对外界的信息有了解,或是看了一些微信公号的文章,说得好像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在内心世界里面达到观照的层次,不能叫“觉者”,因为没有“悟”。


儒释道都讲静坐,而且是放在非常重视的位置。禅宗叫禅坐,道家叫打坐,儒家是第一个讲静坐的,在《尚书》中就有提到了。


静坐最重要的法门,是《大禹谟》里面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静坐的最高状态,当然也是人生的最高状态。


“人心惟危”就是因为环境所迫,人的心绪、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奔腾万状。


马克思当年提出了第一个异化物——金钱,今天第二个典型的异化物出现了——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创作之初,它的技术原点叫超文本链接,它希望你点开一个链接,能够迅速导入下一个链接。


这种模式虽然使得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变得非常方便,但我们却养成了碎片化的获取方式,阅读方式以及各种碎片化的习性,碎片化的情绪表达。


最可怕的就是碎片化的思维习惯,如果全民如此的话,还会导致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素质的下降。



03

静坐,就是睁开心眼的一个方式。

 梁冬:“人心惟惟危,道心惟微“是跟觉和打坐有紧密关系的吗?


郦波:当下这个危机,正是“人心惟危”的时候,后来儒家的静坐为什么把它紧密捆绑在一起呢?“道心惟微”在《说文解字》中是“微者,隐行也”的意思。


知行合一的“行”你睁开眼睛是看不到的,只要睁开心眼才能看到,静坐,就是睁开心眼的一个方式。


“静者”在《说文解字》中是“静者,审也”的意思,自审是向内看,所以叫自省。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儒家讲的“审”是向内的一种内视。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儒家静坐的关键所在。朱熹解释的“精”是“精而不杂,纯而不杂”,对应的就是“人心惟危”的“危”。如今所处的现代生活中,信息量庞大,这就不是“精”的状态。


“允执厥中”很多人注意到后面的“中”字,中正之道,但是“允”也是很重要的,《说文解字》说“允者,信也,允者,诚也”,经常讲的允诺,就是你要达到允的这种境界,信诚是与天地大道合一,你在那一刻就是天地自然。


“允”其实就是儒家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闭上眼睛,睁开心眼。


“眼”在甲骨文中形容一个人从远处看,这个“艮”在基础卦里面是指“三”,但是中国它是全息对应的学问,“艮”对应的时辰是寅末卯初,也就是大概四五点钟,这个时间常被我们称为“黎明前的黑暗”,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他就要求那个时间起床,当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因为睡懒觉被曾国藩训诫说:“你来我军中,便要守得一个字——‘诚’。”这个“诚”就是刚刚提到的“允执厥中”的“允”。


很多人不理解,“诚”和睡懒觉有什么关系呢?到不了“诚”,就不合天地大道。所以这个就是“允执厥中”的状态。



04

人最悲哀的状态就是麻木不仁

 梁冬您讲到第一是随时保持觉察,保证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位;第二个是观想,自己要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在观想当中发展出对这件事情的觉知,并且理性的看待。还有吗?


郦波: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你在做事还是事在做你?很多时候,其实是事在做你,所以你在做事的时候要看到终极归宿。


如果你看不到,现实的磨难就不是三座大山了,是无数座大山。


为什么很多人动不动就情绪化,让他做件事情好难呢?他是在就事做事,这件事和他的整体人生没有多大关系,他看不到原点和归宿。


所以我说“阳明心学”三大智慧:

1、心外无物是原点就是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空间;


2、致良知是归宿。这个应该是人类的文明,不论是道德,伦理,自觉,灵性沉淀下来的成果,我们在这个成果上能添砖加瓦,都可以因此获得不朽,这叫致良知。


3、知行合一。出发点知道在哪里了,归宿也明白了,路上只需要一样东西了——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事上练”,因为你知道原点,你知道归宿,所有的事你都可以坦坦荡荡地做。


其实真正的修炼,就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实现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还能够随时清空自我。

▲ 长按保存图片分享朋友圈

辛弃疾写《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到最后的“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里有个重大的奥秘,他觉得遇见那个茅店,像和老朋友相逢。其实他走的这条路是官道,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会走这条路。


如果是你每天从家里走到上班的地方,路上的风景你都很熟悉,你还会因为一栋房子,一棵树欣喜吗?你会觉得麻木了。人最悲哀的状态就是麻木不仁,使得人的那种鲜活性没有了。


辛弃疾就在这条他走了无数次的官道上见到旧时茅店,还如老友重逢,说明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心境是开阔的,心灵是澄澈的,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像李后主,李清照,纳兰容若这些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就是精神世界里面一种澄澈的状态,是和精神世界的构造息息相关的,赤子之心是内在的。


我的书《唐诗简史》的最后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听说中原收复了,于是他要回家了,结果走到半路又有兵变,他还要沿着湘江逆流而上,最后病死在湘江。那个时候的杜甫左臂已经残废麻木了,肺也有病,一只眼睛也瞎了,可见杜甫晚年凄惨无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里显示了杜甫平静的心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说的是整个神州的动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句是说自己的境遇也很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句的意思是我凭栏流泪,不是为了自己的命运悲惨,突厥又有骑兵入寇,长安又示警,华夏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刚刚安定下来又有战乱,我不甘心啊。


可见杜甫的心境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杜甫叫“诗圣”,他的泪水不是为一己命运,而是为天下流的。


儒家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修完自己还要修天下。孔子的理想一是回到周公,二是用这一套理论影响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出来,这个中间阶层叫“士大夫”。


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大夫家里的家臣。


孔子之后,他培养的“士大夫”不是贵族阶层,是社会中坚阶层——知识分子。他们是最早能开拓精神世界的人,知识分子最大的标签是“理性精神”。


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我们今天说的掌握多少知识不是一回事,“知”是知识,“识”是实践,是内在的思想。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思”是“心上之田也”,是指内在的空间。


你只有外在的空间,住多少平米的房子,这和思想一点关系没有,从文明史的角度上来讲,中国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对将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的发展都有影响。


科学是“分科而学”,细小门类越精越专,但是今天的科学出现问题了,所以你必须要“通识”,要通盘学习,大的智慧就是观照。


东方文化有一个特点,它具有观照的价值。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今天,你做到

知行合一了吗?

在本文评论区留言分享

2019年12月17日中午12点截止

留言点赞数最高者将获得 

郦波《唐诗简史》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19年12月17日中午12点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作者:演忱    编辑:演忱    排版: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缘起的世界,

所以不存在自己一个人幸福这回事|《生命·觉者》


对话尹烨2:你自认为的捷径,其实是最远的路 

 此念手记


梁永安:婚姻是锦上添花,但首先自己要是花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