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如何分辨世界的「真相」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探月学院 Author 探月的公号
本文转载自高中段创新教育项目「探月学院」
作者斯晏雯,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编辑:荔闽
导读
疫情还在继续,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的普及变得更加至关重要,希望本文中如何辨别媒体爆炸时代里信息真伪的方法在当下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cinian
「2020 年 1 月 X 日 0 - 24 时,全国 30 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XXXX 例,新增重症病例 XXX 例,新增死亡病例 XX 例,新增治愈病例 X 例,新增疑似病例 XXXX 例...」
这个春节,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不断地刷着手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消息。除了公开的媒体资源之外,我们的手机上还会充斥着各种私聊和朋友圈消息。你的朋友纷纷叫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可能还会非常紧张地告诉你,听说 XX 附近的区域发现了一家五口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并附上了来源未知的群聊截图。
这个时候,虽然你的理智告诉你「也许这只是一个谣言」,但因为关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你还是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就和家人朋友说了这个消息,然后再将这张假的聊天截图转给了更多的人。
这样的场景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后屡见不鲜。许多未经证实的假新闻不断地在朋友圈,聊天群,个人微博账号,抖音等等社交媒体中被传播。
许多长辈在群内转发「新型冠状病毒用这三个简单的生活小方法就可以治愈」,「钟南山院士称每天喝大蒜水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在朋友圈里,我们也能够看到类似「武汉启用飞机全城喷洒消毒水」,「深圳,广州,杭州都要封城」等等令人看上去难以辨别真假的消息。
虽然众多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在后续被证实为谣言,但它们造成的恐惧和焦虑是真实的。面对鱼龙混杂的谣传,人们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们会焦虑,拿起手机去刷更多的相关信息,还会不断地和人讨论着这些假消息。
面对目前出现的种种谣传,一个身心健全的成年人都越来越难以分辨真假,更何况是青少年和更小的孩子呢?
而且即便谣言被「辟谣」,谣言所带来的阴影也不会完全消失。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即使流言在之后得到纠正,但它在人们心中所积聚的负面影响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也就是说,在谣言中进一步发酵的疫情消息可能会对人们造成更严重的心理负担。
日益层出不穷的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发复杂且微妙的角色。它让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给予了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更简单的渠道,让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但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个人社交账号,公开观点平台,商业公司宣传,传统的报纸杂志……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观点和讨论也让我们模糊了对于真实的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商业化利益,博取更多的眼球,越来越极端的内容被不断地推送到我们面前:游戏正在让我们变得更加暴力,软色情正在侵蚀着普世的价值观,广告正在让人变成不理性的消费者,假新闻模糊对于新闻事件的真实判断......
而更严肃的是,对于青少年,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围绕在身边,无孔不入的媒体信息对自身思想、观点、行为和世界观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些喜欢的商业广告,综艺,影视节目可能会让他们养成非理性的金钱观和不恰当的人生观,而那些朋友圈传播的假新闻,片面刺激的观点则会模糊青少年的判断力,甚至无法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区别,盲目跟风模仿。
没有对待这些媒体的正确态度,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青少年极有可能变成虚假扭曲的媒体信息和媒介习惯的牺牲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因。尤其是在当下的这样一个环境里,当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时,当电子设备在课堂里愈发普及的时候,当每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论变得愈发自由时,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的普及变得至关重要。我们要逐步让青少年在面对媒体时,能够有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意识到媒体是如何被使用和滥用的,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屏幕后的过程、利益和被隐藏起来的信息,从而更加批判敏锐地使用并创造媒体。它应是青少年看世界的工具,是所有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不夸张地说,媒介素养应该是 21 世纪青少年最为重要的核心技能。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们要从现在,马上开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什么这件事情变得如此迫切,就先来看看当今的媒体环境吧。
在过去,假新闻通常有着耸人听闻的标题和极度夸张的描写方法,比如 UC 震惊体:震惊!美国总统看到后都惊呆了!不转不是中国人!面对这种一看就戳破,辨别难度为 level 0 的假新闻,读者通常不需要废什么功夫就可以分辨出这些杂乱无章的谎言。
但是如今,各种各样媒体平台的出现让信息传播变得十分容易。很多假新闻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如果再回到辨别难度等级,可以算作是 level 10 的假新闻了。写手们不再用那些看上去有些拙劣的样式来写作,他们会精心地选取一些对自己有利但片面的内容证据,模仿真实新闻的写作方法,并把那些他们收集上来的片面资料信息,像模像样地列举在文章下方。更过分一点的是,他们买一些网络水军,让大家点赞、分享、转发,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性,带来巨大的迷惑性,让更多的人进入他们所制造的「真相」里。
这就是我们现在身处的「后真相(Post-Truth)」时代。媒体在报道中选取部分客观事实,部分捏造事实。选取所谓事实的时候,也只选取对自己观点有用,支持自己态度的信息,并且在写作的时候,用煽动民众情绪的方式进行发布。
而这些处理,也模糊了阅读者对于信息的判断,让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不再是追求真实,而是所阐述的观点与个人的意见或情感是否相符。而对于世界观还在塑造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偏激,陷入巨大的迷茫。
那么,在这样一个事事「真实」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分辨出假新闻信息呢?哥伦比亚新闻评论杂志(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的作者建议每一个人在「消费媒体」问自己三个问题:
谁在告诉我这些?
TA 是怎么样知道这些的?
TA 做这件事情希望得到什么?
01
谁在告诉我这些?
每个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倾向和性质。
在此次疫情爆发的当下,对于病毒爆发的原因,如何有效地防治,仍然在研究和探索阶段,直到现在也尚未有定论,但是人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求知欲正处于一个高速的爬坡期。由于这是一个极具社会性的话题,短时间内微信、微博、知乎等等多个不同平台上充斥着非常多说法不一的信息。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获取事件真实的信息呢?例如一篇《多洗热水澡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喜欢 0 度湿冷环境,空调开到 20 度就死亡》是否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去看发布信息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媒体或个人。例如上面所列举的几篇文章,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发布这些信息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个平台上绝大多数的信息是否都是二手的,有没有随意截取网络上的片段?有没有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到一线去了解情况?
我们甚至可以能粗糙地概括,凡是不明来源的微信聊天截图,凡是信息来自某个完全不认识的「武汉老乡」、「朋友的老婆的叔叔」,或是某个由多个未经证实的信息源拼凑而成的二手文章都是不可信的。
当我们在看到一则事件新闻时,首先应该去想想这个媒体背后的运营者和贡献者是谁。是个人博客还是公众论坛,还是匿名平台?是否有偏见?是否具有权威性?搞清楚这个媒体的性质后,你才有可能去判断内容的可信度。
02
TA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当我们确认媒体平台可信赖之后,下一步我们就必须进入文章内部,看看一篇文章里的信息来源是什么?是否来自一个可靠的信源?
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到底从何而来的猜测非常多,有非常多的信息在讨论这个问题:「质疑:蛇是武汉新型病毒的中间宿主吗?」、「新型冠状病毒是 SARS 病毒的进化」、「家养的宠物会传染新型冠状病毒」、「海鲜会传染新型冠状病毒」等等。
新型病毒是一个严肃的医学问题,如果我们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许多信息源自权威的医学杂志,例如《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或者是《柳叶刀(The Lancet)》等等,那么我们就有比较大的把握确认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报道。但是这还不够,你需要去看看这些内容是否被真实地呈现出来。除了在确实的医学证据之上所做出的解释以外,你还需要关注信息是否被过度解读,或者有来源不明的信息混入其中,例如某些专家推测的言论就必须引起注意。
拥有媒介素养的人,必须要明白,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当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阅读同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带着「这些信息的来源是什么」、「最初的源头是怎么叙述事情」的想法辩证地看待信息,对任何被重复提及或大多忽略的观点都要保持怀疑。比如,它是否平衡呈现了与自己所支持论点相悖的观点?再比如说,它在文章隐去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隐去?为了谁的利益?
03
TA做这件事情希望得到什么?
作为读者观众,我们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而非事实的驱动。人与人之间的感同身受驱使着许多人在未确认媒体内容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转发传播,试图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传达给更多的人。现在面对着严重的疫情,我们的朋友圈中充斥着大量情绪类的文章。回想一下,这段时间阅读各个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时,你是否时常会感到愤怒、恐惧、难受、焦虑、感动等等强烈的情绪?你是否会在阅读完某则消息后立刻按下「转发」,「好看」,「点赞」的按钮?
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自己当下的媒体环境就是这样,那些 10W+ 的内容,那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就应该被我们所注意。这时,我会建议大家使用媒介素养,去认真观察自己在消费媒体时所产生的情绪和思绪。克制让情绪带着你获取信息,而是让思考带着你去返现创作者如此编排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它又驱使你去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作品?
根据研究表明,21 世纪的每一个人平均每天使用 70 个媒体资源。而高中生平均会花费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使用媒体,也就是 7 个小时或更多。
这个数据很惊人,对吧?
这是最坏的时代。假新闻,偏激片面的观点,网络安全和暴力,媒体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互联网的开放性让追求流量的媒体有了一片不被监管的「作妖」平台。有关媒体负面影响的讨论永远不会结束。我们也永远不会拥有一个极度准确的工具去过滤所有网络上虚假扭曲的信息。在这篇文章里,我所举的例子只是一小部分,但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案例特别多。我们习惯看到了今天发布了这个信息,明天被快速打脸,后天又被再次推翻的事件,而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正面临着千千万万类似的媒体信息事件。
但现在也是最好的时代。愈发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让我们每日接触的信息更加扁平化,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腾讯新闻「较真」栏目最新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时辟谣」平台第一时间筛查流言的真假。
我们可以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回答知乎问题,发布自制视频,将自己的价值和想法传递给更大的世界。
▲图为 bilibli 视频平台博主
「林晨同学」实拍武汉封城后的状态
我们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连接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武汉和全国需要医疗捐赠的医院提供实时的捐赠。正因为现在是个「人人皆为创作者」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幸运地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为这场疫情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武汉加油*北美留学生组」支援武汉医疗物资的微博
培养媒介素养是一项艰巨且紧迫的任务。在我们享受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快乐时,我们需要去接受硬币的另一面,学会如何去面对媒体的负面影响。媒介素养教育的存在可以赋能青少年去敏锐地探索更广泛的媒体世界。在一次次接受不同信息并重组思想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逐步反思自己媒体使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用更理智的思维去做更合格的网络公民。
也许是因为缺乏标准化的考试评估,也许是缺少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还未被纳入中国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探索一套适合中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方法,是我们所有人未来努力的方向。
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或许是一个好方法。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去发现传统科目里与媒介素养教育契合的知识点,并在教授传统科目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媒介素养的知识。
但在此之前,我们要明确,媒介素养的培养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你可以积极引导学习者正确理性地使用各种媒体资源,帮助青少年制作属于自己的媒体。而作为每一个21世纪的公民,从今天起,你可以在使用任何一个媒体资源的时候问问自己,
谁在告诉我这些?
TA 是怎么样知道这些的?
TA 做这件事情希望得到什么?
参考资料: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国家状况与能力》
2. What is media literac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n.d.)
3. The「Post-Truth」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
4. Making media literacy great again
本文转载自高中段创新教育项目「探月学院」,与你分享在未来教育道路上有价值的教育观点、成长故事和课堂实践。
- END -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未来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生命·成长》彭凯平(下)
我是来爱你的
一段好的婚姻,至少要经历三次分离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