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松蔚:放松就是,不放松也可以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六期)

此念 此念 2022-05-08
ju

▲「此念」嘉宾 李松蔚

导读

我们这一代的教育里,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能把你教育成另外一个人,一个所谓完美的、正确的、不犯错的、高高在上的一个存在。但是其实教育的终点就是还原你本真的面目,就是你现在存在的状态。


本期,「此念」创始人毛思翩继续与心理学家、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讨,为什么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会相对更容易放松?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独生子女如何面对二胎问题?



cinian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32347sa2bt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纪录片(六)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独生子女如何面对二胎问题?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毛思翩:现在大家都比较关心二胎问题,因为现在很多生二胎的父母,其实自己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可能在二胎这个问题上遇到了很多困惑,我如何跟我的孩子讲我要生孩子?


李松蔚:他不是不知道怎么讲,他只是担心说讲了以后孩子会有一些比较激烈的反抗情绪。


 毛思翩:有的心理学家说要跟孩子明确地讲,这是你们夫妻的事情,跟他无关,他不能做决定。还有的人说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你应该要跟他说,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松蔚:如果他看到他们家老大有各种不满,各种反抗,各种情绪,我想告诉他,这才刚开始。


你这一关都过不了,后边还不知道有多少关。必然一碗水端不平,兄弟姐妹之间会吵架,会互相推卸责任,你会发现你有相对偏爱的孩子,有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被你冷落,他们之间有的时候会打得不可开交,但是第二天他们又特别好,又互相照顾,就什么都会有,先从一开始接受吧。




02

消除二元对立,给生活一点弹性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从心理层面上,其实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岁,对于孩子来讲,我就是一切,如果我饿了就不停地哭,直到我吃到东西为止,这就是一元的模型。


第二阶段:2-3岁,渐渐地孩子可能就会发展成二元模型,就是孩子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妈妈爱不爱我?我是不是一个值得被她爱的孩子?二元模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比如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大概在这个阶段,他有很多二元的划分。


那什么时候会好一点呢?


第三阶段:就是如果这个孩子慢慢地在区分,世界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不同的人,这些人之间也是有他们相互的关系。比如孩子能够发现爸爸跟妈妈很不一样,有的时候是可以拉拢妈妈去对付爸爸,有时候拉拢爸爸对付妈妈,他如果能够找到这些区别,这就是“三元关系”。


一旦出现“三元关系”,孩子的心智就基本上比较健全了,他就不会再有那种很绝对化的是非观,他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有很多相对的东西。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他可以通过父母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三元的模型。


可是在很多独生子女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相对成熟的多元的模型,其实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孩子已经成年了,他可能依然会觉得爸爸妈妈是铁板一块,他依然对世界有一个绝对化的、比较理想主义的认知。他其实还没有一个充分的机会去发展出各种相对主义的东西,这就是很多独生子女他身上可能残留的一部分心理特点。


比如一个妈妈,她可能会觉得跟自己孩子讲要生二胎,如果他不同意,我就要告诉他这是我的决定,如果他同意当然最好了。她会很困惑要怎么处理孩子的一些反抗的情绪。如果孩子不愿意要怎么办呢?我是不是要宣告并且要得到一个认可,告诉孩子这是父母的权利,孩子无权干涉。其实当我们用这样的说法,我们就有点把家庭关系搞得像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决策。


所以就好像不能接受孩子是不愿意的,不愿意也没办法,反正我们要生,或者孩子觉得想参与、想表达他的意见,那我们就听着,听了之后我们可以商量。


在商量中,才会知道这里可能有孩子不喜欢的地方,也可能有会有他开心的地方,或者我们一起去商量怎么补偿一部分,也许给他买个大的玩具会不会就好一点。就是这些很弹性的东西其实有些父母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看起来就好像一个公式,其实这本身也有点二元论的心态。




03

爱就是掺杂了很多的不爱,

快乐有时候也包含了悲伤和遗憾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一旦有兄弟姐妹就不一样。


所以为什么多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会相对更容易放松?因为多子女家庭,天然就是一个三元或者多元的关系,不可能只有二元。


很简单的例子,一个独生子女父母有时候会和孩子说,你必须得优秀,全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爸爸妈妈这辈子就为了你,你得给我们争气。如果这个孩子他有一个弟弟,他肯定就会说凭什么是我?为什么都在我身上?我弟弟在干嘛?这个想法自然就会出来。


在多子女家庭里,父母有的时候可能就会要你退后,因为现在他们要照顾弟弟或者妹妹,有的时候就会相反。那孩子就会发现我的要求父母不一定能满足,甚至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冤枉我、委屈我、误会我,然后我有一些负面的感受,居然他也就放在这里了。孩子慢慢就接受了,觉得家就是这样的,很正常,有时候我委屈,有时候他委屈。


爱就是掺杂了很多的不爱,快乐有的时候也包含了悲伤和遗憾,没有什么东西是百分之百纯粹的。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真的有很多的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应该是百分之百的。


所以当他现在有了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的时候,他有点没办法面对自己作为一个父母,居然没有办法给每个孩子施以同样多的、完满的、绝对的爱,他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坏人。我居然要对着一个孩子说你走开,现在我要陪另一个,他说这句话他觉得自己不对,因为他从小没有经验。


所以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他们要生二胎的时候,他们内在有很多的冲突,他们会觉得自己特别不好,所以他们可能需要先接受这个部分就是,我真的不可能像我爸妈爱我那样充分地再去爱我的每个孩子。如果他接受了这个部分,他就会发现他的老大说不行,我不要弟弟妹妹,他就会觉得这不过就是老大的一句话而已,这不过就是他不太开心而已,他就不会把这个事情当成是一个绝对化的禁令,他也不用去找专家咨询,我要怎样才能说服我的老大。


对于这些父母来讲,是迟来了30年的一个补课,你没有办法做到很完美,其实应该是他们小时候就习得的一个观念,因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相。等他们30多岁的时候,也许他们会因为有二胎,他们就有机会去重新补上这一课。




04

父母要先喜欢自己存在的状态,

才有心力去接纳孩子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我觉得有一个更根本的方法,就是当父母的人得对自己好一点,有时候可能是夫妻之间相互要对对方好一点,孩子其实怎么样是第二位的,自己活得好不好有时候是比孩子还更重要的一件事情。


因为我讲心理学,所以我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他跟我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其实是抱着一颗自我批判的心灵来学这些技术的,所以每当我们讲一个东西的时候,他首先都要在心里把自己批判一遍,就觉得自己犯了很多错,会很懊恼,很自责,觉得自己很不好。


其实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当我们学一个新知识或者新技能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也是在一个批判的环境里面去学的。就像很多孩子他考95分,他的父母第一反应不是你考了95分是怎么做到的?他们会说你为什么扣了5分?我们首先看的是你做不到的部分,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要学习怎么能够去接纳别人的感受,我们是不能用自我批判的方式来学东西的。


因为接纳别人感受的第一步是先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有的时候就要允许自己会犯错,有时候被孩子惹急了,自己也会生气,然后也要接纳这部分生气,因为没有父母真的可以做到像佛一样。


父母要真的能够接受,甚至有一点喜欢自己现在的这种存在的状态,他才有那样的一个心力和能量去对孩子表达他的接受和喜欢。


你自己觉得很舒适很松弛,然后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你就会容易共情他的情绪。可是如果你自己今天就有800件事情要做,你就可能会说怎么又不开心了。


所以我觉得学习的过程有一部分是先要原谅自己的过程。




05

教育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还原你本真的状态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毛思翩:父母要做的就是先接纳自己的情绪,你才有可能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去跟他共情。您说的松弛很重要,很多人可能因为太爱孩子了,所以别的事情上可以很松弛,但是一到教育孩子上就完全不松弛了。


李松蔚:我们要想松弛,我们就要接受这个人是不松弛的。所谓放松的意思就是不放松也可以。


 毛思翩:如果当我说我必须放松下来,其实这个就是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李松蔚:对,这就紧张了。其实这个本质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让你成为自己,还是让你成为另一个人?


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习惯的教育里,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最好的教育是能把你教育成另外一个人,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完美的、正确的、不犯错的、高高在上的一个存在,它没有真的想着说,其实教育的终点就是还原到你本真的面目,就是你现在存在的状态,就是我们在教育当中要不断地去发掘和接受的一个状态。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你做什么事最放松?

你接受不放松时候的自己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李松蔚亲笔签名的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3月25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李松蔚:每个家庭都要创造一个氛围,就是你做自己

就好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五期)


赖念华:什么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郑也夫:兴趣的摧毁与发现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