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每个家庭都要创造一个氛围,就是你做自己就好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五期)
▲「此念」嘉宾 李松蔚
导读
其实我们不需要马上知道未来一定会怎么样,我们和孩子只要在生活中都能真实地表达情感,能做自己就是最重要的。
“做自己”不是一个口号,它是在生活里、家庭教育里一点一滴形成的,你“做自己”这个事是会被鼓励的,还是会被惩罚的,其实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一个氛围。
本期,「此念」创始人毛思翩继续与心理学家、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一起探讨,孩子热爱玩游戏,我该怎么做?我们如何从玩游戏中发现孩子积极的一面?什么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好的教育?
cinian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李松蔚纪录片(五)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反对之前,先尝试了解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因为孩子玩游戏来咨询的家庭其实还挺常见的。有时候我会问家长,你孩子在玩什么游戏?然后我发现很多家长是说不上来的,或者他最多能说出孩子玩的游戏的名字。但我再问他们,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吗?游戏里的乐趣点在哪里?孩子觉得挑战在哪里?
这个时候父母是完全说不上来,然后你再问家长,你的孩子玩这个游戏的水平怎么样?他在同龄人当中属于高手,还是随大流玩一玩的?很多家长会说,什么?玩游戏还有水平?
家长根本就不理解玩游戏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所以我有时候在咨询里,可能这一个小时什么都不做,我就是去促进他们的沟通,让家长去跟孩子聊:
❍ 你在玩游戏的过程里,你是怎么样的?
❍ 这个游戏到底在干嘛?
❍ 你要收集资源是什么意思?
❍ 这个任务是怎么回事?
❍ 你的策略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就让家长跟孩子聊这个,聊完之后可能家长对这个孩子就会有所改观,他就会意识到玩游戏还真不是一个玩物丧志的事情,这里其实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02
玩游戏积极的一面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我记得有一个孩子觉得学习很没劲,他之前因为生病耽误了一段时间课程,所以他就一直跟不上。原来在班里学习还可以,但后来就处在一个比较中下游的位置。
我们在咨询里做的一个很关键的事情,我们去连接他在玩游戏时候的一个经验,我问他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大家已经开始玩一个游戏了,但是你才开始玩,这时候你发现所有人都比你玩得更好,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经验,然后我就问他,他会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去追上那些人?他是怎样成为班上玩得最好的那个人?
我发现玩游戏的经验可以很好的迁移到他现在在学习里面遇到的困难,所以他后来的成绩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所以就是在于我们怎么去看这件事,你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意志力,一种个人品质,一种去克服挑战的过程,玩游戏其实会给孩子提供很多这样的尝试。
03
不要用错位观念,
去束缚新一代的孩子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所以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游戏上,问题是出在家长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他的孩子到底在做什么。
家长觉得孩子跟我期待的不一致,他心里想“我期待你就是好好学习,你现在搞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乱七八糟”的事”,家长根本没有勇气去接受,这才是我的孩子,这个正在玩游戏的人,这个正在这个世界乐此不疲的人,他就是我的孩子,我要去理解他现在正在干什么,我觉得可能有些家长没有这个力量与勇气。
李松蔚:因为每一代人他的成长的经验里边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那一代的东西,我觉得也许在70后甚至包括80后这一代人里面,我们会有很多的经验,就是去做一些自我的克制,去牺牲掉很多自我的感受,我不喜欢这东西不重要,重要的这个东西我应该做,它是正常的,它是规范的,它是好的,自我克制自我,甚至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扭曲。
我们不能去跟别人去说,我喜欢这个东西,我不喜欢那个东西,我只能跟别人说我喜不喜欢不重要,你让我做我就去做。所以其实很多家长会把这个部分当做是唯一一种发展的路径,他们可能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一些结果。
比如通过自制,他自己本来是个三角形,他把自己掰成了一个圆形,所以他就特别害怕看到他的孩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李松蔚:这些家长会认为,做自己可能是一个很危险的,不会得到成功,不会得到祝福的事情,而且我想告诉你,我通过不做自己,通过扮演一个优秀的人,我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所以我想把它作为一个传家宝传给你。所以这个背后其实是整个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其实过去是以流水线为主的。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培养流水线工人所做的教育。我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数学题,数字后边一定要打个括号带单位,然后下面写,答、冒号,然后要把那个问题抄一遍,再把结果写上去,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就会扣一分。这件事情其实它并不产生知识,并不产生新的洞见,它只是符合规范。
那个时候,教育某种意义上希望培养这样的孩子,像一个流水线工人一样,因为对流水线工人来说,他最重要的不是去创新,不是去个性化,而是保质保量的按照操作规范去完成操作。可是现在这一代孩子,我们的生产方式里,大量的流水线能做的事情已经开始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了,所以我们就会越来越强调情感、有人性的那些东西,而那些东西其实是跟流水线的那套相反的,而家长还是在把自己30年前的观念去强加到孩子身上,所以是会有这样一个错位。
04
个性化越来越重要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是的,而且随着我们的人工智能发展,接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模型都会转变为一种以个性化、个人化和创新为核心的一套生产力,重复的、机械的、规范的劳动,它的价值会越来越低。
05
创造一个氛围,你做自己就好
▲ ins:daria_solak_illustrations
李松蔚:让孩子多表达,让孩子更多地去认识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
比如在学校里的社会情感学习,他们会学习情绪,会用颜色表达自己今天是什么心情,讨论两个人的关系,多个人的关系,你喜欢跟谁交朋友?班上每一个孩子各自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谁擅长做什么?谁不擅长做什么?所有这些东西其实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里,但这个东西其实对孩子,对未来是最有价值的教育。而整齐划一,按照某一个统一的口号、指令去做行动,这个事情慢慢地会淡化到历史舞台之外。
李松蔚:是的。就是我要做自己。做自己这个事情,其实它不是一个口号,它其实就是在生活里边,家庭教育里面一点一滴形成的,你做自己这个事是会被鼓励的,还是会被惩罚的,这其实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一个氛围。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周四21:00点
准时上线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在你的家庭氛围中,
做自己是被鼓励的,还是被惩罚的?
可以分享一个被鼓励做自己的故事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李松蔚亲笔签名的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3月18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李松蔚:孩子如果没有空间去表达感受,
问题就会升级 | 《生命·成长》第二季(第四期)
凯叔: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需求,
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的是快乐
如何通过教育重拾孩子的感受力?| 赵查 @ TED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