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大的本能,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 | 陈海贤《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二期)
▲「此念」嘉宾 陈海贤
导读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有责任让自己生活得稍微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因为你快乐一点,你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本期,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将与「此念」一起分享,为什么孩子如此需要父母的认可?父母不认可孩子,孩子会怎么做?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
cinian
▲ 点此观看
《生命·成长》第二季 陈海贤(第二期)
《生命·成长》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01
命运充满无限可能
而非一条竞赛跑道
▲ 图片来源 ins:sue_rahel
陈海贤:有时候我接受孩子的路,或者我教育孩子的路,其实是有很多的偶然性,也有很多不是所谓统一的路径能走出来的。
因为真正的路,是孩子自己慢慢探索的一条独特的路。我不是完全排斥社会规范这一条路,它只是其中的一条路,也不一定要照着这条路走到顶尖,才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太把命运当做一个可控的东西了,明明是一片森林,我们非觉得它是一条跑道,只是这样跑就好了。
我们父母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就是生活或者所谓的工作、所谓的成功,就像是一片森林里,你只是在生态系统里找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是你舒服的,你才能在这个系统里发挥作用,那这就是一个好的地方。
而不是我要比别人跑得快,这只是常规的一部分。我会一定程度上遵循社会应该怎么样,比如孩子就应该上小学,应该学习写作文,那就学,可是我也不会把这东西看得很死,我一定会给孩子留下很多弹性的空间。
当有一天真的要做决定的时候,比如她想出国吗?她想学艺术吗?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就允许有一个空间,只是现在时间还没到,那就先走着呗。
02
为什么孩子年龄越大,越会反抗父母?
▲ 图片来源 ins:sue_rahel
陈海贤:孩子承担了太多让父母高兴和满意的责任,这就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父母会觉得我所有东西都是为了孩子,然后孩子也会觉得,他努力学习,也是为了父母。
我们到底是为了谁?为什么最后亲子关系变成了相互埋怨?如果有一天亲子关系出现矛盾,孩子就觉得反正学习也是为了父母,就不想学了,父母就会更生气,会觉得孩子为什么不能找到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可是父母又放不下已经习惯的要求和监督,所以父母就把自己陷入一个很被动的状态。
大一些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了,就要仔细审查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合理。小的孩子其实还不太会,小的孩子会觉得为了父母是天经地义。
因为孩子的最大的本能就是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可,让父母高兴,所以他们就会表现得很乖,很努力地去达到父母的期待。可是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的时候,他首先会自我贬低,会觉得一定是他不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才会让父母这么失望,所以这种自我贬低就会变成他的一个心结。
人一旦有了自我贬低都是感觉不舒服的,所以孩子慢慢地又会开始反抗父母,觉得凭什么父母不能接纳他原来的样子?为什么父母要给他这么多的要求?是他达不到那些要求。
陈海贤:所以他就会在自卑、自我贬低和反抗中纠结。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到了能表达反抗声音的时候,他们就会跟父母干仗来寻找自己独立的声音。
陈海贤:没错。原来孩子的声音被压得太小了,大部分都在顺从父母的声音,到那个阶段他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声音,可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知道不想要什么。有时候很奇怪,孩子说不想要,可是又是想要,他们是一直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得不到,他们就在抗议。
也许有一些孩子就慢慢地去外面寻找认可,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那还是好的,他们可以慢慢走到外面去获得一种接纳、认可和支持。
另一些孩子就变成了跟父母不停地纠缠,不停地要求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希望父母有所改变。父母也不会改变,反而他们可能还觉得孩子怎么会这样。
其实这些孩子通常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好像最大的精力就是在不停地跟父母斗,不停地纠缠,导致他们也离不开家,这样的反抗就是无效的,这只是一种愤怒的表达,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父母的认可对我太重要了,所以我也离不开你。
03
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
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前提
▲ 图片来源 ins:sue_rahel
陈海贤:我们给孩子一个认可,对于父母,它代表什么?
有些父母给孩子认可,就好像代表着要否定自己原来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另一些父母,就好像代表自己对孩子失去了某些控制能力,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了,父母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于一些把孩子看得很重的父母,这就是他们很难接受的部分。当这些父母自己在事业或者亲密关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自然地就会把情感转到孩子身上,所以孩子就变成他们很大的情感倾注对象。
陈海贤:对,好像改造孩子就容易一点,而且父母心里就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还是得管教他,这时候就不是一句简单的认可就可以了。
那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孩子可能被动一点,他都有责任让自己生活的稍微幸福一点,稍微快乐一点,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因为你快乐一点,你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陈海贤:对,这样孩子也有他的空间去发展自己。
陈海贤:成年人谈幸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生活确实有很多的难题,我有时候讲父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如果仔细去了解,也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难处。
我相信有件事一定能让他们幸福一点,那就是他们能够跟他们的伴侣说,我们经营好我们的关系,所以在我需要有一个情感支持的时候,我会转向我的伴侣。
陈海贤:朋友也可以,或者有一些东西是让自己有价值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孩子的成长或者孩子的成绩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东西。
假如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怎么教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定是言传不重要,一定是身教的。所以如果父母过得好,孩子自然就会觉得像我妈妈这样就可以过得好,所以他自然就很接纳这部分。
2021年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第二季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生命·觉者》原班人马
历时两年制作,再次诚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
第二季嘉宾名单
尹烨|华大集团CEO,科普大V
彭凯平|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严伯钧|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艺术课》讲师
田宏杰|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董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叶逊谦|戏剧教育者、导演
黄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学院创始人
郝景芳 | 雨果奖《折叠北京》作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陈海贤 | 心理学家、心理作家
约格·迪尔克斯|一行禅师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
李松蔚|心理学科普大V
杰弗瑞·萨德|“现代医疗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嫡传大弟子
约翰·贝曼|世界顶级萨提亚家庭治疗大师
奥托·夏莫 | U型理论创始人
▲点击图片
即可观看《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你有没有把幸福感和快乐
都放在孩子身上呢?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陈海贤亲笔签名
《了不起的我》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7月22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
大家都在看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陈海贤《生命·成长》第二季(第一期)
自主学习,寻找生命中的密码
尹烨《生命·未来》(第二期)
《觉者》咏给·明就:禅修的本质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