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年代,我们如何面对内心的焦虑?
作者:胡赳赳
导读
八万四千个法门,什么才是适合你的家庭教育?
教育是生命与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对话是这一切的基础。你要让孩子佩服你,他才会听你去讲述,否则,他只会假装相信你讲的大道理和说教之词。
本文选自《生命·成长》第一季访谈内容结集出版成书《反焦虑》的后记“焦虑的力量”,祝大家假期愉快。
cinian
此念对话胡赳赳 直播预告
「此念」将邀请胡赳赳,连麦嘉宾(余世存、叶蓓)一起探讨「论孤独:人生有些夜,只能独自穿越」,10月4日,此念课堂视频号20:15 直播,欢迎大家预约观看!
焦虑的力量
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一方面,它来自你对不确定的风险的担心;另一方面,它来自你的决策和你的实际能力 ——超越能力范围的事,是最能带来焦虑的。
“焦虑”这两个汉字十分形象,“焦”字是一只短尾鸟在火上烤,“虑”字是担心老虎来吃人。用“焦虑”来形容我们的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再恰当不过,他们宁可放弃职场上的竞争优势,也要对自己的基因传递负责。这或许也是“自私的基因”之奥秘的组成部分。
▲ “焦”字的甲骨文和“虑”字的金文
许多人认为竞争的压力导致教育正在“内卷化”,事实上“内卷化”还远远没有到来,现在只是粗放式的口径太小的缘故:竞争单一化、成才单一化、成功单一化。
我们的学校千人一面,我们的教育政策一刀切,我们的理念是唯名校是从。这些导致教育资源与优势培育无法展开。
假如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这一点众多的教育卓越者都已论证过——那么教育要做的事是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优势,补足其劣势。
我们当然知道袁隆平是培育水稻的专家,但显然他也没办法把小麦培育成水稻,小麦就是小麦,小麦也很好。然而我们的教育问题是,要用水稻的指标,去衡量小麦、大葱、土豆、花生米……想起这一点,我就恨不得撞墙。
一个孩子从4岁开始,就要接受学前教育,等他本科毕业时,他在教育上花的时间已经多达18年了。然后开始找工作或深造,这时他的上级或导师,发现他不过是“废柴”一根,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还得手把手从头来教。所有人都委屈极了,家长、学生、学校、工作单位,形成了一条委屈链。
那么你可以想想,从焦虑到委屈,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等待家长的命运,最后只能是委曲求全了。我要严厉地警告:当代的家长有可能是最不负责任的群体,他们培育后代,只是为了将来推卸责任——看,我已经把你养到 18岁了;看,我已经把你供到大学毕业了……
教育是什么呢?
大可以引用木心的一句话:“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就像面对婴儿出生的那一个灿烂的时节,初为父母的人战战兢兢,颇有《易经》中“夕惕若厉”的神态。
后来,“惕若无咎”消失了,“大包大揽”来临了。假若我们要回到教育的状态,不妨回想一下,初心萌动时,我们与婴儿朝夕相对,世界不复存在的那种专注之情。
老子所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或许为人父母者,都曾有过实打实的“专气致柔”初体验。教育之理念,便在“专气致柔”四字,而千万别弄成了社会人的“一心致残”。
柔如婴儿,用西方的哲学思想来看,其“主体性”在于婴儿,而不在于家长、学校。
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学生确立其“主体性”,使其情志得到伸张、意愿得到达成、理想得到实现,而不是如同模具化,将所有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具,否则,即便西瓜的本性是圆的,加一个方的模具,将来也是方西瓜。
“方西瓜”是个隐喻,它意味着哪方面都不突出,唯一适合的是搬砖、成为建筑材料。这一点,我在工作中深有体会:带实习生时,我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的出品,虽然让我挑不出毛病,但也叫我说不出优点。
我深深意识到,我们的名校,正在把孩子们培养成平庸的人,或者说培养成一个个方西瓜。那些出格的、长短板突出的、个性强的、意气用事的、不乖巧的、兀自生长的,经过层层筛选机制,已经不在教育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而这恰巧是个思维盲区,或者构成了信息茧房——我们自以为是地在自己的地盘上维系一套规则。
然而这个世界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它正在加速度地变化。智人与人工智能交换轨道的奇点已经来临——这宣告着整个人类都将有落伍的危险。
而我们的教育,如果继续自以为是,不用开放性的心态面对未知,其结果自然是难堪的、被动的,甚至成为一个披着教育外衣的、权力和商业合谋的“阴谋”。
这些都让我们越来越警惕,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辩论,要充分而且通畅地展开。对于教育的新理念、新探索,我们要给予巨大的热忱和必然的关怀。
也就是说,我们的家长,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因为所有人面对的困境是一样的——即便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老校长,他要处理的教育事务,其束手无策的程度,也不比一个初为父母的人轻。
他看到的境况,自己也无从置喙,也革习不了。但是一旦回到某个具体的事上来,面对某个具体的人,我们的教育高光时刻便又来临了,有可能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便能为一个少年照亮整个世界,让他相信善的存在、美的高贵,让学生心中的理想与火种不熄,这才是教育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的家长,尤其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负担、当作责任,否则,你潜意识里始终会有“推责”“问责”的念头冒出。
孩子童年时,我们将其推给辅导班;少年时,我们将其推给学校和课外班;上大学时,我们就完全撒手不管了,任其自由发挥,似乎宣告任务已经完成。
家长们不是没有想过,如何克服代沟,如何跟孩子成为朋友,但做起来总是不适应。当孩子有些孩子气地跟你沟通,你会很高兴地应答,其实你只是觉得他可爱,你只爱孩子可爱的那一面。
而到他叛逆期时,当他推荐他喜欢的电子音乐给你时,当他谈论你不感兴趣的话题时,你中年冷漠的那一面便暴露无遗——你对世界丧失了好奇心,不过是为了捍卫自己固有的脆弱。
此时,你的焦虑接踵而来,世俗应酬、现实功利、人情算计、职场暗战等,与脱发和失眠一起袭来——自我安顿尚未完成。我们希望教给孩子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尚不能胜任的那一面。
不管怎么说,焦虑这种情绪,它是一种能量,它可以改变。问题是我们怎么用好焦虑这种力量,并且能够化焦虑为动力,不受其困扰。
答案也许并不在外界,外界千变万化,并不能一劳永逸,而且即便你选择了一个最佳答案,它也有“塞翁得马”的危险。好事和坏事是如此辩证地发生,非人力可及。
尤其在教育上,我们应该学会“失控”,只有你失控一点点,孩子的空间才多一点点,他自我的意志与内心驱动力,才能信马由缰地生长,将来才不至于成为“空心人”——我认识一个美院毕业的职业艺术家,美院训练了他的手,他表达的技术和能力异常成熟,如何表达他几无障碍,但要表达什么,他却一片茫然。
人就这样被教育毒害了,他成了一个合格的工具人,父亲让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
八万四千个法门,如何才能“自适应”于你的家庭教育?
教育也不是小白鼠的试验,以便去成就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是生命与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对话是这一切的基础。你要让孩子佩服你,他才会听你去讲述,否则,他只会假装相信你讲的大道理和说教之词。从那一刻开始,教育便已离两个生命而去。
如果要提供一个药方来缓解家长的焦虑,我只能说:
首先,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你要试着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其次,你最好不要提教育这个词,它很容易形成对立面,你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
你们朝夕相处,很有可能成为朋友——朋友之间是没有命令语气的。我见过一个妈妈,她对孩子的日常用语之中,命令语气占了 80%:放下手机、去写作业、去洗手、收一下碗、为什么连屎都擦不干净、集中注意力、记得喝水……
我想等孩子长大了,他能跟这样的妈妈聊什么共同话题呢?这难道不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悲哀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此念新书
👇
- END -
《生命·成长》第一季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点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朱青生:越是虚拟的时代,越要真实的看见
《生命·成长》第三季 (第二期)
此念直播 | 相约冯唐,水哥,潘宗光,
黄仕明,胡赳赳,我们不见不散
从现在开始,停止对自己做这五件事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