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下午茶|人生而知之,因为灵魂什么都见识过
▲ 苏格拉底
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乔布斯
编者按:
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最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此念」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使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能进入公众的视野,通过对经典的导读,以此能契入公众自己的生活理念。承此想,特邀请研究者胡赳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解读和梳理,每周更新,「此念」独家连载。欢迎读者参与讨论与互动。
cinian
胡赳赳
作家,文化研究者
近著有《论孤独》《赳赳说千字文》等
策划修复出版了被誉为
中国“百年语文第一书”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喜马拉雅FM主持汉字文化类节目
《赳赳说字》等
现兼任大董美食集团首席文化官
中国传媒大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特聘导师
苏格拉底的下午茶
作者:胡赳赳
再谈美德:《美诺篇》的指向
美诺是一位出生高贵的英俊青年,来自拉利萨。他颇有些自负,又总是被人恭维,不免任性。但他和好学的年轻人一样,对哲学问题充满好奇。“好奇”正是走向哲学的开端。他开篇便问:“请你告诉我,苏格拉底,美德能教吗?或者说,美德不可教,而是实践的结果?或者说二者都不是,而是人凭着天性或以其它某种方式拥有美德?”
如果没记错的话,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便与智者普罗泰戈拉讨论过这个问题:美德可以传授吗?最后二人的结论相反:一开始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不可教,但经过论证,美德是关于公正、节制、勇敢等等的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普罗泰戈拉一开始认为美德是可教的,但经过论证,知识只是美德的一部分,所以除开知识的其它美德是不可教的。最终,二人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获得解答,还有充分的探讨余地。
一般认为,《普罗泰戈拉篇》比《美诺篇》的写作时间要稍早一点:前者是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作品,约成于公元前455-前477年,是属早期对话中偏后的时间;后者则属早期对话和中期对话之间的作品。据此分析,认为《美诺篇》属于“再谈美德”并不为过。不过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时间,若要考证史实上,苏格拉底是先与普罗泰戈拉谈美德,还是先与美诺谈美德,实非能事。好在,我们向来是把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当“经书”读,而非当“史书”读。因此,考察其间的思维方法、哲学态度比其历史考据更重要。
而且,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已经是柏拉图化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绝大部分论述,是由柏拉图撰写的。因此,一般所指苏格拉底,也是指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合体。所以说,二人是个合体人,苏格拉底的复活与阐释,全靠了柏拉图,多亏了柏拉图。在当时,二人既是师生关系;在后世,二人是合流关系。
在柏拉图的撰述中,美诺直接发问,没有客套,可见其性格是很任性的。苏格拉底则首先声明:“我本人,美诺,在这个方面和我的同胞一样贫困,我责备自己,因为我对美德完全无知。”接下来,苏格拉底引导美诺,试图给美德下一个定义,以便能够考察其是否成立。
美诺这样描述:“男人的美德由能够管理公共事务组成,在这样做的时候有益于他的朋友,伤害他的敌人,而又能小心行事不让他自己受到伤害;如果你想要女人的美德,这种美德也不难描述,她一定能够很好地管理家务,管好家里的财产,服从她的丈夫。”此外还有儿童的美德,老人的美德等等,美诺想了想,还应该有奴隶的美德和自由民的美德。老实说,美诺的这种描述,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认知,在分类上也有些夹杂不清。但苏格拉底仍鼓励他思考下去:“我真是幸运极了,美诺。我在寻找一种美德,却发现你有一群美德,就像有一大群蜜蜂。”
苏格拉底在这里引入了“型相”的概念,一般认为这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有时译为“理念”,有时也表述为“原型”。其意思就是,所有客观世界的现象,都可以抽象出来,用抽象的概念去表述。这个抽象概念就是灵魂之相,而具体事物就是现象之相。现象之相是灵魂之相的投射,灵魂之相是现象之相的原型。灵魂之相是“心”,现象之相是“物”。到底是先有“心”,还是先有“物”,或者说是“心物一元”的,哲学界把此称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野。
苏格拉底在此是这样引导美诺的:“所以美德这个事例也一样,尽管它们有许多个,有许多种,但它们全都有某个相同的‘型相’,使它们成为美德,在要弄清什么是美德的时候,应当看到这一点。”这是关于“型相”的一个具体表述,型相简单理解,就是找到事物的普遍性规律,进行抽象式的定义,使之能够概括并解释全体。
那么,美德的“型相”是什么呢?该如何确定美德,使之经得起所有人的评判。苏格拉底说:“所以男人和女人,如果他们是好的,需要同样的东西,亦即公正和节制。”公正和节制显然是美德的一部分,这个放到天底下,所有人都会点头同意。但美德显然还有其它的部分,因此也不能总括其为美德。美诺就发言说:“我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还有节制、智慧,还有尊严,还有其它许多。”
苏格拉底继续引导,比如什么是形状,什么是颜色等等,那什么是美德呢?能不能一句话描述清楚呢?美诺尝试着说:“美德就是向往美好的东西并有能力获得它们。”
苏格拉底借助不断的提问,促使美诺分析并考察以下内容:没有人向往坏的事物;但有些人表现为向往坏的事物,是因为他们以为向往坏的事物能带来好的利益;他们这么以为,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判断能力。
那接下来要考察的是,什么是好事物,什么是美好的东西?美诺举例,好事物包括健康、财富、荣耀与城邦职务。苏格拉底委婉地说:“按照你的看法,美德就是获取金银的能力,你要在获取这个词前面加上公正地和虔诚地这些词吗?”
美诺表示同意。苏格拉底说:“由此看来,这种获取必须伴随公正、节制、虔诚,或者美德的其它部分;如果不伴随,它就不是美德,哪怕它提供了好的事物。”
这个论点看似寻常,但确乎很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是遗忘这一点;或者说他们故意选择遗忘,因为做不到。他们只想生活得快活,拥有身外之物,他们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甚至把不公正的获得称之为幸运。但是,他们很少训练另一方面的技艺,即对公正与节制等等美德的学习。如果说学习就是记忆的话,不去学习便是选择遗忘。天赋中所具备的知识,被他们抛弃了。
于是,苏格拉底说道:“只要伴随着公正就是美德,任何不与这类事情相伴的行为就是邪恶。”但是,这样以来,什么是美德仍未被厘清。公正倒底是美德的一部分?还是美德的全部?如果伴随着公正就是美德,那公正就是美德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了。因此,二人的对话又回到原点:究竟何为美德。
美诺开始讨饶了,他已经跟不上苏格拉底的思路:“我的心灵和嘴唇都麻木了,我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同时,美诺还表述了自己的心态,这个心态事实上已经为苏格拉底之死埋下了伏笔,因为它代表着城邦不少人的私下心态:“我想你是聪明的,不离开雅典去别的地方居住,因为你俩要是在另一个城邦作为一名外邦人也这样行事,你会因为实施巫术而被驱逐。”这意思是说雅典制度很宽容,能容忍苏格拉底这样的“异端”存在。所谓异端不过是相信真理不辩不明而已,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可想像的事,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处在似是而非、同而不和的状态下。
苏格拉底谦逊地说:“我在使别人困惑的时候,我本人并没有答案;当我引起其他人的困惑时,我比其他人更加困惑。”就像一个美女不知道自己的美丽,苏格拉底也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招人忌恨的苏格拉底后来还是被城邦处死了。
但是,此刻,我们回到苏格拉底的身边,看他与美诺的对话。苏格拉底仍然使用的是他的“穷尽”原则,他要穷尽真理与知识的探讨,尽管他深知,这种穷尽极大的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这个过程中,真理已经在辩析的环节获得了某种洞察和启示。美诺已经不耐烦了,说:“你会把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东西当作探索的对象吗?”苏格拉底替他作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一个人既不能寻找他知道的东西,也不能寻找他不知道的东西。”已知无需寻,未知不可知。
然而,苏格拉底是相信“虔诚”的,对真理的虔诚。因此,尽管他认为自己一无所知,但还是应该虔诚地努力去获取关于真理的知识。他这样对美诺说:“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在某些时候它走向终结,他们称之为死亡;在某些时候它会再生,但它决不会毁灭,所以,人必须尽可能虔诚地生活。”
苏格拉底这一段话非常启人深思,这正是虔诚地生活所树立的榜样。苏格拉底接下来的话语有如神的启示:“由于灵魂是不朽的,重生过多次,已经在这里和在地下世界看见过所有事物,没有什么是它不知道的;所以灵魂能把它从前知道的事情,有关美德和其它事情,回忆起来,一点儿也不值得惊讶。”在这里,苏格拉底讲述了他的重要理论,人是生而知之的,并不存在未知的事物,因为人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什么东西都见识过。所以要努力思考与学习,因为思考和学习意味着回忆起灵魂中本已存在的事物和知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够用真诚与虔敬的方式,首先获得能获得真理的信念,其次便能获得有关真理的知识。
苏格拉底这样解释说:“由于整个自然都有亲缘关系,灵魂已经学习了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止一个人,在回忆起一件事情以后——这个过程人们称之为学习——去为他自己发现其它的一切,如果他是勇敢的,能持之以恒地探索,从不懈怠,因为探索和学习,作为一个整体,就是回忆。”他对美诺循循善诱,使得美诺能够继续开动脑力,一起奔赴谈话的深处。苏格拉底说:“我相信这是真的,我想与你一道考察美德的本质。”
为了证明“学习就是回忆”,苏格拉底让美诺把跟班喊过来,也就是一个小奴隶。他要让这个奴隶“回忆”起某些知识。苏格拉底引导从未受过教育的小奴隶推导出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苏格拉底对美诺说:“注意听,看他是在回忆,还是在向我学习。”
苏格拉底引导小奴隶画了四个均等的正方形,也就是田字格。在田字格中,每一小格的对角形相连,组成了一个新的正方形。于是,两个小格的面积,等于这个新的正方形的面积,这可以通过切割的方式直观的看出。而这,便是勾股定理的直观表达:在平面上的一个(等边)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加起来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但是,这次引导同样需要注意地是,引导是在“等边直角三角形”中发生的。假若不是等边,可能还要花费一些气力,才能“回忆”起先天的知识。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成功了,因为“在他自身中寻找的知识就是回忆”,苏格拉底说:“他必定是在某个时候获得了他现在拥有的知识,否则他就是始终拥有知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他始终拥有知识,那么他会始终知道;如果他的知识是获得的,那么他的知识不是今生得来的。于是苏格拉底说:“所以,在他存在而又还不是人的时候,他有了真实的见解,这些见解被提问激发了出来,变成知识。”
这是苏格拉底很重要的一段论述,在此处又出现了,这便是“学习即回忆”。苏格拉底反复论证这一点:“如果有关实在的真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灵魂必定是不朽的,正因此此,你才会始终充满自信地试图寻找和回忆你现在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回忆。”
接下来,二人继续回到对美德的追忆之中。苏格拉底表示自己“想要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用我的言词和行动,使我们能够成为比较好的人,比较勇敢而不那么懒惰,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必须探索那些不知道的事情。”
对真理的虔诚,决定了人必须去探索和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要想成为比较好的人,便必须去考察美德究竟是什么。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辩析,美诺渐渐进入了深层次的对话,于是,他对美德有这样一种假设:“美德是某种可教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天赋,或者说它是以某种方式到人这里来的。”苏格拉底则说,除非美德是一种知识,否则它不可教。苏格拉底这样边思考边叙述:“如果有什么好东西和知识不同,与知识分离,那么美德很可能不是一种知识;但若没有什么好东西是知识不能囊括的,我们猜想美德是一种知识。”
苏格拉底接下来一段话很重要,那就是考察美德与知识的关联性,他首先认为美德是某种有益的东西,然后说:“考虑一下这些有哪一个你相信不是知识,而是与知识不同的东西;它们不是有时候伤害我们,有时候对我们有益吗?以勇敢为例,如果勇敢者不聪明那就是鲁莽;一个人鲁莽的时候是没有理智的,他会受到伤害,当他有理智的时候,他会受益。”
节制和思想敏锐也是如此,加以理智地使用,则是有益的;如果没有理智,则是有害的。所以,苏格拉底推导出智慧的重要性:“灵魂从事和承受一切,如果由智慧指导,其结局就是幸福;但若由无知来指导,其结局正好相反。”
苏格拉底推导的结果是,美德必然是与知识和智慧相关的事物。他说:“如果美德是灵魂中的某种东西,它必定是有益的,它必定是知识,因为灵魂所有性质本身既不是有益的也不是有害的,而由于伴随着智慧或愚蠢,它们变成有害的或有益的。这个论证表明,美德是有益的,它必定是某种智慧。”
苏格拉底通过层层引导和推论,让美德和知识(智慧)发生了联系。的确,我们能够意识到苏格拉底所指称的这一点:有智慧的指引,则是有益的;由愚蠢来指引,则是有害的。那么灵魂正确地使用和指引,不就意味着拥有美德,或者说拥有关于正确地行事的知识和智慧吗?苏格拉底因此说:“我们说美德是智慧,无论是美德的整体,还是美德的部分。”
但是,苏格拉底又有一个疑惑,具有美德的人是依其本性是具有美德的吗?如果是,这些本来就有美德的人,就会很容易就被挑选出来,因为其一直表现出美德;如果不是,那么是学习使他们具有美德,美德是一种知识,经过学习,可以变成智慧。苏格拉底又说,既便美德是一种知识,可以传授,但是,他悲观地认为:“我经常在试图寻找有无美德的教师,尽管我竭尽全力,但还是找不到。”以苏格拉底的经验,他尚未找到一个人格完善、尽善尽美、德性圆满之人,更不用说凡夫俗子的我们了。所以,寻找关于美德的老师可能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选择,一个想像出来的模型,在现实之中,很难找到、尽乎不可能找到这样的老师。也许智者学派的学问不错,所讲述的内容有些道理,但他们也会受金钱的腐蚀,以及因此而腐蚀与他频繁来往的人,以至于与他交往的人的道德状态比之前更糟糕了。
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到这里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苏格拉底又走向了怀疑主义,如果说美德是知识,那它是可教的;如果说美德不是知识,那它是不可教的。但是,既便说美德是知识,却独独缺少能够教授美德的老师,因为他迄今为止没见过一个人有资格传授关于美德的技艺。他引用诗人塞奥格尼在《哀歌》中的话说:“好父亲不会生下坏儿子,因为他会被聪明的话语说服,但你决不能把坏人教好。”
苏格拉底问美诺:“如果智者和那些自身高贵的人都不是这个行业的教师,那么显然也没有其他人是这个行业的教师,对吗?”
此时,苏格拉底把考察的标准降低了一步:其一,也许不用传授知识,只用给出意见就行,给出方向,给出价值判断;其二,也许十全十美的老师不好找,但只要他能给出真意见就行。
尽管苏格拉底没有用“价值观”和“智识”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但他显然正是此意,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比传授知识和技艺更重要,因为更能让人受益,不走弯路,不走愚蠢的路。而这正是一个“转知成智”的过程。知识经过积淀,与经验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智识。这个智识可以用来指导人,它变成了“真意见”。
所以,苏格拉底这样表述:“只要他在其他人拥有知识的事情上拥有正确的方法,他就不会是一个比那些有知识的人差的向导,只要他拥有真意见,尽管他没有知识。”苏格拉底似乎有一种豁然之感,他觉得自己之前的考察,太拘泥于知识了,因此他又说:“真意见在指导和行为矫正上,在各个方面都不会比知识差。在我们对美德本性的考察中,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了。”
然而美诺提出一个疑问:“但是有知识的人总是获得成功,而拥有真意见的人只在有些时候获得成功。”有知识总能成功,有正确的价值观呢,反而不一定。苏格拉底是这样解释的,他说,真意见不愿意在一个地方待很久,会从人的心灵中逃走,所以它们没有什么价值,除非用理性来把它们捆绑,从而变成知识。苏格拉底的意思是,真意见是一门艺术,它总是在微妙的变化之中,因而很难把捉,它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临界点。它既需要人的信念,也需要人的理性。
苏格拉底因此说:“只有这两样东西,真信念(真意见)和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指导,如果人拥有这些东西,他能提供正确的指导。”在有人正确指导的地方,要归因于这两样东西:真信念或者知识。这便是苏格拉底的看法。真信念或真意见,能够引导知识的生成。缺少真的信念或意见,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执迷不悟的知识。
苏格拉底举例说,有一类人,类似于先知,也就是像预言家和宣布神谕的人那样,他们说了许多真话,但对他们自己所说的事并无知识。像有些城邦的政治家也是如此,他们似乎是神灵附体。苏格拉底将这样的人称为“神圣人”,也是拥有真意见、真信念的人。类似这样的人还有祭司、诗人。对于这样的神圣人而言,美德显然是不可传授的,也不用教的。神圣人也没办法传授给别人,因为他并不拥有关于这些的知识。这种美德的附体或许就是来自众神的恩赐。所以,这样一个特例,便是“美德来自众神的恩赐,美德没有理智的陪伴”。
最后,苏格拉底和美诺匆匆分别了。他们的话语好像还在整个天空回荡。他们考察了美德是什么,美德是否就是对人有益的事物,美德是否一种知识,美德是否一种信念和真意见,美德是否对灵魂发生作用,美德是否可以传授,以及美德是否来自神的恩赐。
尽管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但他相信,在场的每个人因为这次谈话,加深了对美德的认知。这或许应该是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吧:即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 END -
【此念】赠书福利
你认为什么是美德?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柏拉图 著,谢善元 译
《苏格拉底之死》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2月1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苏格拉底的下午茶 | 向善可以变成求真的知识
2023,爱最可爱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2023,迎接新自己,从心出发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