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在聆听自己的声音,还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此念 此念 2024-04-30

▲  图片来源:naoki ando

导读

人生的前半段,我们匆忙着要成为一个成年人,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被迫长大的孩子。我们带着成年人的身体和面具,建立了一个临时的人格,那不是真正的人格。


所以在某一个阶段,人格的第二次成长,就是帮助我们从临时建构的人格里,朝向真实的人格发展。


你有多压抑,你的反抗就有多大。如果人到中年,拥有了以前想拥有的那些东西了,但你发现自己对同事和朋友非常甜美温柔,可是回到家就莫名生气,那就是临时的人格开始崩溃了。心灵在召唤你,朝向人格的第二次发展。


生命中的这些问题和症状可以被看作成长的信号,看作人格发展的召唤,帮助我们朝向更健全的人格发展。我们聆听自己的声音,以此去了解自己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道路,这也是荣格提到的自性化过程,人格的第二次成长。



cinian




黄仕明

资深催眠心理咨询师

IAGC国际生生不息改变协会高级讲师

IAGC国际生生不息改变协会认证催眠师

艾瑞克森基金会广州分会主理人

生生不息心理平台创始人




01

成长是把过去的自己,

带到现在的年龄里

▲  图片来源:naoki ando

 毛诗篇有很多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要什么都怪童年,我认为这是两种态度,我知道童年一定会影响我,但是我不一定去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我还是去面对它。所以您怎么看待“原生家庭”这个问题?


黄仕明:它是方程式的两边。


方程式的左边是童年,童年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影响,特别是我们和重要的养育者(多为爸爸妈妈)的关系,成长过程中,内在的情节称之为“父母情结”,对我们影响很大。


但是方程式的另外一边也是真的。


无论你有一个多么幸福的童年,在这一生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痛苦,所以我们需要在方程式两边跳舞,不要掉到任何一边。


比如我们掉到童年成长的这一边,就很容易找到父母对我不公平的地方,我们对父母生气,想改变父母,想改变过去,很多人就是掉到这些地方不愿意长大。


所以,在这一边我们的工作就是:当我成为成年人进入到关系和工作中,我感受到自己受伤的部分被激活了,来到我现在的生命里,我要怎样对待它。


我们要变得更主动,而不是回到过去,想改变过去或改变父母。父母能够改变的也改变了,不能够改变也不能改变了。


成长是什么?成长是用我现在的能力、资源和年龄回到过去,把过去的自己带到现在的年龄里。不成长是什么?心理学称之为“退行”。我掉到那个年龄里,53岁变成了5岁,那就没办法成长了。


 毛诗篇当我们有很多情绪的时候,是不是往往有可能跟童年创伤有关?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我特别容易有强烈的情绪,这时我们可能就需要看一看童年的创伤。


黄仕明:我们情绪反应最大的地方,往往是在亲密关系里,而且最容易在亲子关系里。


我常常开玩笑说,一见钟情就是两个神经病在一起了,因为它背后的潜意识是没办法意识到的冲动或者动机。


原生家庭没办法满足我的需求,你却可以满足我。所以我们马上就配对了,我也找一个理想中的爸爸或妈妈,他也找一个理想中的爸爸或妈妈。


一开始大家都是“无我”的状态,我怎么样都可以,你要吃的我买给你,你冷我把衣服给你。可是过了半年、一年,“药效”过之后,我们就发现连自己的需求都没办法照顾,我却总是照顾你的需求。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容易把对方投射成理想中的父母,当我们的需求没办法在对方那里被满足时,可能情绪就来了。


为什么我们会有抱怨、指责、愤怒、生气这些爆发的情绪?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你明明是我男朋友或女朋友,你如果爱我,难道不就是应该满足我吗?你不满足我可能就是不爱我。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我的幸福快乐,你必须要照顾。


我们把自己变得“退行”了,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感觉到需求没有被满足。


其实,当你想找一个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你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朋友了,你希望别人“给你”。小朋友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很难过很伤心,用哭闹来引起对方注意,我们虽然外表是成年人,但内心可能像小朋友一样卡在那儿了。


当我们卡在那个地方,如果有觉察,就会马上退一步。我在关系中总是在这个地方卡住,我要回到卡住的地方去为他松绑,聆听他的需求是什么,我问自己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他感觉到满足,我来为他做。

我回到卡住的地方,呼吸,放松,感受他,跟他对话,聆听他。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就把他带到我的生命里,我成长了。当我再带着成长进入关系,在婚姻里就不像孩子了,而是像成年人一样。


▲ 点击观看【此念读书】视频号




02

  让自我成为关系,

生命的灵性就可以绽放

▲  图片来源:naoki ando

 毛诗篇:为什么我们即使头脑知道了,还会经常卡在小朋友的状态,对别人有期待,希望别人能来满足我,不满足的时候会很自然的认为别人对我不够好?


黄仕明:在那个地方,我和4岁的孩子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在那个地方没有成年的我,只有53岁的受伤的部分。


你需要把两个部分区分开,能够转化伤痛、帮助自己疗愈的状态是:不离开问题,也不掉到问题里,而是和这个问题之间保持健康的距离。


我没办法从这个地方出来,那就说明这时我们处在一种崩溃的状态里,掉到问题里去了。我们需要帮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和创造力,能够做出一些选择,让自己变得不同。在这个空间里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升起,新的解决方案会引领我们做出不同的回应和行动。


从这个角度,我们需要把崩溃的状态转变成“能够改变”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状态,我们就没办法做出新的可能性的回应。


 毛诗篇具体我该怎么自我疗愈童年的创伤,不再执念,让自己更有信心?比如我在亲密关系的初期会投射,慢慢大家各自有各自的事情,不可能别人的注意力都放我身上,这个时候我就会有情绪,提需要提要求。这种情况我找黄老师,黄老师会帮我做什么样的工作?


黄仕明:如果对方能够不停地满足你的需求,我会说好景不会很长的。比如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对方跟我们的关系还不是很确定,我们在关系里没有很安全的感觉。


可是你生了孩子结了婚,在关系里变得很稳定了,在稳定的关系里,各自的需求都会冒出来。你提出一些需求,对方聆听你并且愿意为你做,这是礼物。我们要互相照顾对方,如果只有一方长期照顾另一方,就会出现问题。


一个动态的平衡应该你有需求,我聆听你、照顾你,有一天我提出需求,你也聆听我、照顾我,而不是永远一方有需求,另一方照顾,那注定会失衡。


对方一直压抑自己的需求,在某一天会突然变得面目狰狞,无意识地突然愤怒了,不想再连接了,不想再见面了。


所以,动态平衡很重要,我们需要互相照顾。


 毛诗篇我提一个需求,你满足我,你提一个需求,我满足你,这是比较健康的关系。但是如果我总是提需求,其实不如看看自己,为什么那么多需求?这些需求是基于什么?努力自己给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对吧?


黄仕明:一个人只能给你,他有的东西。一个人不能给你,他没有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我是一个孤岛型的人,我自己呆着会很舒服,跟其他人待在一起我可能会有压力,但是另外一位可能就喜欢有人陪他,我们在这个地方各自产生不同的需求,如何平衡,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两个人真实敞开地提出需求,看对方能不能为我们付出,我们也尊重对方的需求。他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我就练习独立而不打扰他,这样我们能够找到两个人的平衡点,这就是关系里的智慧了。


可是一个人不能给你,他没有的东西,比如他连照顾自己都不会,他照顾你可能出于你的要求,出于我是你的先生,我是你的太太,我应该要照顾你。这种情况下,最后他“反扑”过来,在关系里通常就变成争吵、抱怨、自责。


所以,我们在关系里要提需求,对方能够给我是我的礼物,如果他给不到我,我也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我可以为自己去做。关系不停地在变量之中,不断地敞开去沟通,呈现自己的真实,把同理心带到对方那里。


荣格说,我们要发展健全的人格,最好的方式是把自己抛入到关系里,透过关系把我们内在压抑的、没有觉察的、隐藏的、潜意识的人格呈现出来,然后透过有意识的连接和整合,帮助我们朝向更完整的人格。


 毛诗篇所以黄老师的意思是这很难,但这恰恰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我一直怕麻烦怕关系,我是没有情绪,但我可能也跟别人隔绝了,对吧?


黄仕明:生命就是关系,生命离不开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和地球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和父母、伴侣、孩子、朋友、他人的关系,和公司的关系,一切都是关系。


我研究自我关系比较多,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理念:让自我成为关系,生命的灵性就可以绽放。如果你和不同的自己没有关系,或者是断开的、战争的、隔离的,你跟自己就是解离的关系,你就没办法让自我成为关系,体验到生命的灵性。


我抗拒我的身体吗?我皮肤的颜色是我生命中接纳的颜色吗?我爱我自己吗?这些都是关系。


▲ 点击观看【此念读书】视频号




03

  所有的情绪,

都帮助我们人格更完整和健全

▲  图片来源:naoki ando

 毛诗篇我怎么判断我跟他人的关系好不好,是对方满意不满意,我开心不开心吗?我又怎么判断我跟自己是否真的建立了关系?


黄仕明:开心未必就是好的关系。不开心的部分来到了,我和它不抗争,不压抑,也不摆脱,我拥抱它,连接它,了解它,聆听它,微笑的说Hello。这就是我和我的关系,是和谐的、有爱的、有连接的关系。


我和不开心的自己成为了有连接的和谐的关系,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平静了,从平静里领悟到我爱我自己。我足够好,就算我不开心,我也活生生地存在在这个世间,我和其他人没有任何的分别,我是有力量的。


反过来,我们把悲伤的自己称之为“身体自我”,不开心的自己来了,我想把悲伤的“身体自我”从身体里撕开,把它推开,我就会不停地内耗、打仗,我的头脑过度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念头:我是不是不够漂亮,没有人爱我?是不是那个人没有陪我,他不够爱我?是不是我更有成就,人们爱我就会多一点?


你离开了自己,自我就没办法成为关系,我们就体验到一个低等身份状态的自我。当自我之间能够有连接,有关系,不抗争,自我就可以体验到一个高等状态的身份认同。


你怎么知道爱不爱自己,知道你和自己有好的自我关系,那就是当你内在不同部分来到的时候,你如何和它相遇,你产生怎样的领悟和体验,你就知道你爱不爱自己了。


爱自己,慈悲,接纳,这些全部是一套动作,不是一个概念,你做完这个动作了,才体验到慈悲。比如我有一个需求,感觉很伤心,对方做了陪你的动作,你就体验到爱了,但他不陪你,不愿意聆听,你就没办法感受到爱。


你完成爱、慈悲和接纳这个动作之后,才会有新的领悟。


 毛诗篇我要在生活和关系中去体会,才能知道。


黄仕明:人间是道场,烦恼即菩提,不把烦恼变成菩提,你就永远在同一个烦恼。所以荣格说,心灵会主动帮助我们,刻意创造一些危机,用于帮助我们成长。如果我们很安逸,没有伤痛,没有担心,没有焦虑,可能很快就会灭亡了。


 毛诗篇我记得黄老师说你看到这个情绪了,你先对它说welcome,我一直不理解,我说有什么好欢迎的,现在我能理解黄老师的意思了。


黄仕明:更深一个层次就是这个情绪为什么会来,因为它想透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去苏醒,它想透过你帮助你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不是很棒的机会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说“欢迎”呢?我错过了就要等下一次,它还会来的。


在你的自我状态里没办法面对这些挑战,已经没有智慧和解决方案了,情绪就会来,它来的目的是想帮助你在局限的地方去转化,去超越,所以,它为了你而来。


生命流过你,你也流过生命,彼此流过,这就是一段心智成熟的道路。


再回到婚姻关系,我们都没有走远,你认为你的婚姻困难吗?我的婚姻也困难,但这只是我们的问题吗?不是的。一部分是人类的问题,还有另外一部分是集体的。


整个集体、整个文化在婚姻这件事情上都没有完全解决,祖先们曾经遇到但没有解决的伤痛,在生命的河流里代代相传,流过你,流过我,等待着我们这一代如何回应、整合和疗愈,然后我们就可以把疗愈后的礼物带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都在路上,谁都没有走远。


 毛诗篇所以其实我们内在是很有智慧的,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有一个需要被疗愈或者未成长的地方,通过我遇到的人,激发我的情绪来引起我的注意。我要看一看我被戳痛的地方是什么,看看我可以为它做什么,如果这个地方下次再戳我我不痛了,就说明我成长了。


黄仕明:自我稳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都没关系,随便他说什么,是他的问题,我不会受影响。可是自我很虚弱的时候,别人看你一眼,你都会认为别人看不起你。


自我没有办法处在稳定的状态,就会随着外在的扩张而扩张,随着外在的萎缩而萎缩,我就没办法做自己了,外在的一切决定我是谁。所以,所有的情绪,都帮助我们慢慢朝向更完整和健全的人格发展。




04

 人到中年莫名崩溃,

意味着人格需要第二次成长

▲  图片来源:naoki ando

 毛诗篇我女儿现在11岁,是青春早期对吧?我能感觉到她现在特别渴望同伴的认可,她应该是正在建立自我,但自我还不太稳定,对吧?


黄仕明:11岁快青春期了,一般来说是12岁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生命的一种设计,我曾经是父母的孩子,当我们到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必须把眼睛从原生家庭往外看,进入到同伴关系里,从那个地方看清自己是谁,建立自我认同。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自我,不应该是固定的,所以有很多不同的身份认同。


在青春期,孩子会特别在意朋友的看法,别人对我的评价很重要。我现在50多岁了,我的朋友给我的评价,我真的不太在意了,但我在青春期的时候,别人说我,我可能会不开心很多天。这是一个过程。


还有一个重点家长要清楚,孩子一出生先发育情绪脑,也就是边缘系统情绪脑,到了22岁之后,理性脑才会相对发展完善,理性脑就是分析逻辑、因果关系、自我觉察等等。


所以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情绪脑发展得还不完善,容易情绪泛滥,可是没办法用理性脑来管理它,这种感觉就像是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开一部1000匹马力的车,所以我们常常说,青春期安全度过就好。


孩子发脾气、叛逆、指责父母,是因为他想跟你不同,他要创造一个和你不一样的空间和身份认同,这时妈妈就是孩子的“自我觉察”:当孩子情绪泛滥的时候,你能不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安、担心和生气?


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自己,成为自己的观察者,你就可以为自己做出不同的选择,抱持着自己的不安、担心,成为溶解自己情绪的容器,然后你才能够成为溶解孩子混乱情绪的容器。


到了22岁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突然长大了,会关心人了,不像以前那么大脾气了。


我们需要顺利地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不反叛的孩子是不健康的,反叛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因为他要创造一个空间去建立成熟的自我。


 毛诗篇如果孩子稍稍有点情绪,家长的情绪比他还大,那就相当于家长没有办法给他做这面镜子,没办法做消解他情绪的容器了。


黄仕明:有可能父母也在青春期,父母自己就没长大。看着是孩子和妈妈或者和爸爸,其实就是两个孩子开始吵架。


一个人没办法给另外一个人他没有的东西,两个孩子在一起崩溃就会创造更大的问题。孩子情绪泛滥崩溃,爸爸妈妈处在中正的状态,我们就有新的可能性和机会。


 毛诗篇这么多年随着我女儿的成长,我也成长了。过去我总和孩子吵架,相当于我内在也有一个不成熟的小朋友,很怕别人的愤怒的情绪,但是现在我看到了自己那部分,也可以面对女儿的情绪了。


黄仕明:我们的孩子很容易激活成长中,和她年龄一样大的内在孩子。


所以如果你内在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一个年龄的这部分被激活了,在那个地方他也感觉到生气、伤心、不安,那么这个孩子跟你的孩子一样了。你要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孩子,让他感觉到在这个地方安心,你长大之后可以理解他,爱他,你处在平静的状态,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会平静。


你得先连接、聆听、看见、理解和接纳你自己,这永远是第一步。


什么是成长?流动就能成长。如果你在那个地方,同样的情绪,同样的轮回,同样的画面,同样的反应,不流动,就没有新的东西进来,你就没办法有新的领悟了。


一切皆流动,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永远是流动的,我们的身心也处在流动的管道状态里,新的学习会自然发生,成长不可避免。


 毛诗篇也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成长,我就做孩子就好,生活会让我成长。


黄仕明:如果你做孩子,上班的时候就容易把老板和公司投射为父母,你不会负起责任的。你总是不停指责抱怨老板和公司,你到哪里都投射到其他的人和事物上,期待他们来照顾你,谁愿意跟你在一起?


所以人应该活在三个年龄,童年孩子的纯真、流动、好奇、新鲜;成年人的承诺和行动;灵性的1万岁的10万岁。我们需要在这些不同的身份里去感受、去触碰、去跳舞,把不同的经验带到身体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世界带来很多的灵感和创造力。


很多家长说,老师,你能不能帮助我的孩子变得长大一点?我的答案是,有承诺、有责任很重要,但也不要忘了帮助你的孩子保持纯真和天真。


所有的创造力都来自孩子般的天真,但只有天真也不行,我们需要像成年人一样去行动,所以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年龄之间去跳。


 毛诗篇我要有智慧,要有行动力,但同时我要有那份天真,所以等于我有多个面相,我是灵活的,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用我不同的面相。


黄仕明:没错。不是说我不能像个孩子,我跟小朋友、小宠物出去玩,我可以像个孩子,但我不能只像个孩子。


如果现在公司有一件事情需要我去承担责任,我就不能像个孩子,我就该承担责任去承担责任。家里的孩子需要我给他一些做一面镜子,我要充当有智慧的老人的角色,给他一些帮助和建议。


人生的前半段,我们匆忙着要成为一个成年人,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被迫长大的孩子。我们带着成年人的身体和面具,建立了一个临时的人格,那不是真正的人格。所以在某一个阶段,人格的第二次成长,就是帮助我们从临时建构的人格里,朝向真实的人格发展。


你有多压抑,你的反抗就有多大。如果人到中年,拥有了以前想拥有的那些东西了,但你发现自己对同事和朋友非常甜美温柔,可是回到家就莫名生气,那就是临时的人格开始崩溃了。心灵在召唤你,朝向人格的第二次发展。


生命中的这些问题和症状可以被看作成长的信号,看作人格发展的召唤,帮助我们朝向更健全的人格发展。我们聆听自己的声音,以此去了解自己真正要的东西是什么,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道路,这也是荣格提到的自性化过程,人格的第二次成长。


▲ 点击观看【此念读书】视频号



- END -




💗💗💗


重磅好课! 黄仕明年度治愈之作

三天工作坊《人格成长心理课》


带你领悟,长大真好!

第二次成年→体验完整的身份变化过程疗愈核心情结→真正从童年走向成年


线上实时X个案示范X问答互动X分组练习

原价2380元

倒计时秒杀只需1380元/人

一次从儿童、从青少年,

真正成为一个成年人的仪式


▲ 点击图片 即可下单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此念】赠书福利


   你需要一次人格的“二次成长”吗?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黄仕明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1月22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编辑 | 美君

排版 | 小战士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人生重要一课:最好的告别


40岁那年,她决定换一种活法


黄翔:勇敢迈出第一步,才能走出“社恐”

《生命·成长》第四季(第二期)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