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五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引导年轻一代走向生活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教科院 2023-06-08


本文节选自《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普通学校劳动教育的体系包含着学生劳动活动的一系列最重要的因素或方面。这些因素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唤起他们投入劳动;把课堂学习作为一种劳动活动;让学生长期从事各种认识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以便使他们获得各种技能和技巧,培养兴趣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为集体进行无报酬的劳动,以便获得作为服务于集体的社会劳动生活的道德体验;以高度的劳动生产率获取丰厚的物质报酬。这些因素以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构成了劳动教育体系,其目的在于引导年轻一代做好走向生活的准备。

劳动教育体系全部因素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就是在思维、构想和智力劳动发挥主要作用的前提下,受教育者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充实与否,要看能否始终坚持这个条件。

劳动教育的每一种因素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学生年龄特点而发生变化。某些年龄特点贯穿着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全部教育工作,但是影响学生的具体形式仍然因年龄而异。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在劳动中把集体统一和团结起来,对学生的转化工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在起作用。但是,在教育工作总体系中劳动教育的这一方面所占的地位,对学生所做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与教育的其他因素的联系——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来决定的。因此,在低年级,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只是劳动活动中那些确切的、具体的事实;而到了高年级,对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产生深远影响的,则是教育者以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事实为基础,引导学生得到的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在低年级,甚至在中年级,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利用抽象的谈话触动学生的思想。可是到了高年级,学生从内心对这样一些问题,诸如根据需要劳动和按照职责分工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生活理想,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等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作为一种劳动活动的学习的性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年复一年,学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个人所做的努力与在学习中取得成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学生年龄越大,认清这一关系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便越显著。在高年级,这种认识逐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为集体进行无报酬劳动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不管劳动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的意义和地位发生什么变化,组织无报酬劳动始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手段

为了使劳动成为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教育过程,上面所说的学生劳动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不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首先是从事具体的认识性劳动,然后是生产性劳动。教学一开始,就必须把学生吸引到各种各样的认识性劳动中来,这时,真正的生产劳动的因素越多,劳动的教育价值便越大。最易于接受和最合适的认识性劳动形式是小组劳动。在中年级教学期间,学生应该在小组里劳动数年,掌握实践技能和技巧。在小组里从事认识性劳动的教育价值,不仅取决于这种劳动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的密切关系,而且取决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与生产的关系。在参加认识性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产生并巩固了对劳动的爱好。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即学生在认识性劳动结束时能获得物质成果,这种劳动才会给予受教育者劳动活动的体验。

在进行认识性劳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人的劳动活动是一种需要。最后,在劳动中巩固了这种观点,产生了相应的道德体验。劳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获取报酬,满足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劳动,乃是学生道德成熟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并由此而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认清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也认清了自己的能力、长处和不足。

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取决于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付出劳动与掌握专业知识的关系,生产劳动的水平。在中学教学期间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预先确定受教育者最终选择何种生活道路,也不是让他们永远对某一工种感兴趣。但是,照我们看来,它是培养人的道德风貌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学习建立在综合技术坚实基础上的具体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理智地选择生活道路。我们认为,中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深入研究生产环境、生产前景及其发展趋势,选定能最有效地把各种工农业职业成分结合起来的专业技术,并把这些专业技术教给受教育者。在这些工作中,不仅包括适应国民经济需要,帮助青年一代做好投入生活的准备,而且包括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学习普通专业知识应当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

由于同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劳动活动同时也是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个十分特殊、完全独立的方面,这就赋予教育者关注受教育者命运的重要职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最重要的教育领域中,必须竭尽全力提高工作水平,教育学生做好投入生活的准备。



教育实例:关于劳动的教育性故事和谈话


图为帕夫雷什中学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的工作中,有时候人们轻视通过言语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之所以产生这种对言语的教育作用低估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多半是一些毫无热情的、枯燥乏味的、斥责学生行为的训诫之词,而很少听到充满热情的、感人肺腑的话。……当我们讲到劳动的时候,也应当像讲述战场上的功绩那样充满高尚的激情。

教育工作的实践日益使我们深信言语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

帕夫雷什中学的全体教师都把讲述劳动故事列入了进行热爱劳动教育的方法体系中。

这些故事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体现一个主题思想——人们热爱劳动,并表现出忘我牺牲和劳动英雄主义精神的思想。由于故事有形象性和感染力,所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故事中说教性的词句越少,通过事实和形象揭示的主题思想越鲜明,它对学生思想发生的作用就越大。

一至四年级教师维尔霍汶尼娜每周在班上进行一两次关于劳动者的谈话。在开学的第一天,她就把全班学生领到集体农庄的打谷场上,当时那里正在进行谷物脱粒。女教师让孩子们认识了已经在集体农庄工作了20年的脱粒机手,讲了他在战后最初几年的劳动情况,介绍了他是多么善于做好脱粒工作。孩子们怀着赞赏的心情看着脱粒机手,而特别使他们惊异的是:这位脱粒机手在一天内打出来的粮食可以供550人食用一年。接着,女教师向孩子们讲述了本地集体农庄一个生产小组的故事:它在8公顷土地上种出了41,000公斤甜菜,达到1947年甜菜收成的最高纪录。由于有了鲜活的实例——这个小组种植的甜菜能榨出4节火车皮装的砂糖,所以在劳动中建立功绩的思想就深深地印入了孩子们的脑海。女教师让孩子们特别注意观察集体农庄庄员们对待劳动的关心、爱护的态度。她满意地发现,孩子们一连几天地回想着种甜菜的人们。有一次,女教师看到孩子们在玩一种新的游戏,原来他们在扮演种甜菜的人。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劳动真正地吸引了孩子们,占据了他们的心灵。

女教师讲到的一些优秀的工人和庄员往往就是学生的家长。这种做法是对优秀劳动者的功绩给予社会公认和表彰的最鲜明的形式。孩子们在学校里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回家后就讲给家长听。我们全体教师从这种经验中体会到:我们在学生思想上确立起对他们父母的劳动功绩的社会舆论,这本身也就是以一种教育学上可行的形式来巩固家庭的劳动基础。由于进行了这项教育工作,学生们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以后,出于一种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乐意参加生产劳动,并且竭力想做得更好些。

故事的内容逐渐超出本村的范围。维尔霍汶尼娜的学生们逐渐地了解了在本区、本州和全国出名的邻村优秀劳动者的事迹。学生们了解的优秀劳动者有:奥努弗里耶夫斯基——国营农场的一名优秀饲养员,她在10年内养了几千头猪;一位年轻的车工,是我校毕业的学生,他的父亲上前线后,他接替父亲到克留科夫车辆制造厂工作,一年内完成了两年的工作定额;一位著名的拖拉机手亚历山大·季塔洛夫,他后来获得了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此外,还有全国闻名的光荣劳动者马尔克·奥泽尔内和安娜·柯歇瓦娅等。

讲故事既在课外时间(在参观和散步时,在完成公益劳动之前)进行,也在讲读课的课堂上进行(如果故事的主题思想跟计划要讲的课文能紧密联系的话)。

女教师的讲述是十分感人的:她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讲述者,而是好像自己就是她所讲的事件的亲身参与者,……发自肺腑的感情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大大加强了儿童对语言的感受性。

优秀的教师们在用言语对儿童的思想施加影响时,总是同时为儿童安排一些内容丰富的、有重要意义的实际活动让他们去完成,借助这种活动去巩固言语教育的作用。

随着用言语激发起来的思想和感情在劳动中的日益巩固,孩子们逐渐地参加到更加长期的、真正的生产劳动中去。例如,维尔霍汶尼娜班上的学生从第一学年起就开始参加了本农庄的一个甜菜种植先进小组的活动。孩子们的劳动变得一年比一年复杂。到了三四年级,他们已经在庄员们的大田里划出自己的一小块地段,在那里种植甜菜。孩子们的劳动经验越多,教师的言语对他们的教育作用就越大,劳动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行为中)所占的地位也越高。孩子们直接参加一个劳动集体的活动后,教师所讲的关于这个集体的故事对他们思想的影响特别强烈。



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一书中,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结合在帕夫雷什中学多年工作的亲身经历,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影响、实施劳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书中的材料和所阐述的方法会对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有助于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往期回顾






教育时评|吴霓:教育扶贫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打好底色

庆祝教育科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1980-2020)!

防疫公益行动|“幼儿园课程教师培训资源”线上观看!

教科文摘|陈伟权:STEM教育中,如何利用设计思维为学生赋能?

教科文摘|曹培杰: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三重境界——赋能、创新、重塑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