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普及|单志艳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学前期儿童的自主性?

单志艳 中国教科院 2023-06-08
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发展时期。儿童出生3年后,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说明7岁前的教育对个人一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人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前,是感知觉、认知、智力、语言及沟通技能、社会性、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期。7岁之后各个方面尤其是个性倾向性基本定型,重新塑造较难。

学前期儿童教育的重点是训练胆量,建立性别认同,培养自主性、意志力(尤其是延迟满足)和耐挫折能力。这些都是构成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埃里克森认为3-6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时儿童的好奇心更强,如果成人对儿童主动探索行为和创造性想象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表现为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主性培养的关键:一是个体成为能够自主选择、自主行动的个体,同时适度依恋他人,即有正常的情感能力,是自主性与依恋性的辩证统一。二是做人做事皆有度,既不过分自大,也不过懦弱;三是既能主动应对,也能被动应对。主动应对是能积极主动处理个人遇到的事情,被动应对是指对于被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自如应对。例如,被同伴欺侮时,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被欺侮的经历,是个人成长的必然。同时寻找对策积极应对。0-3岁自主性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建立了安全感基础上的正常依恋与“第一反抗期”自主行为的保护与支持。3岁以后则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社会适应的要求,全方位培养个人自主性。

学前期儿童自主性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自信心



Coopersmith(1976)认为,自信心是指是个体做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表达了一种赞许或不赞许自己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是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标志

 “自信”,作为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品质之一,无法通过他人告诫、简单训练便能短期养成。建立自信的过程于无形之中。一件小事的成功,一句简单的认可与称赞,一次探求的大胆尝试都在创建自我的信心,这一切都是人之健康成长的必备因素。培养儿童自信心,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限制。给予孩子无私的爱不仅意味着接受、体贴和肯定孩子,不将孩子的行为与别人比较,还意味着将人和事分开对待。批评孩子时对事不对人,鼓励孩子时重在鼓励具体行为如果走向极端——对子女过于溺爱,孩子什么都不能尝试,其自信心会不足,变得畏首畏尾。正确的做法是在给予子女无私的爱的基础上,让他们成为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生活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以后勇敢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接受生活的种种考验和挑战。

(2)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发展的动力。成就感的获得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它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驱使其主动行动,克服困难并坚持不懈。幼儿自我知觉意识增强,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对道德和规则的敏感性增强,开始出现一些自我评价性的情绪(如自豪、内疚和羞耻)。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成就感,可以促使幼儿获得积极愉快的、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发展积极的自我评价性情绪,从而形成肯定的自我评价,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幼儿自信心与成就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会形成良性循环。

(3)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特别是对于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别人的孩子,培养自信心尤其重要。其一,对于生理方面明显有缺点的孩子,如认为自己丑、身体有缺陷、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要引导其正视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并且敢于面对。其二,对于那些社会自我方面不自信的孩子,如认为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讨人爱,要创造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且帮助其在某一事情上获得成功来提高其自信心。其三,对于心理自我不自信的孩子,如认为自己特别笨,就要从鼓励、正向看待自我、创造成功事件、积极暗示等方面提高其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但也十分脆弱。儿童的自我就如那小小的露珠,需要成人倍加呵护,要是再经过成人的“放大”,就成为积极向上的无穷动力。

同时,我们应注意把握培养儿童自信心的“度”,防止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把儿童从一个极端推到另一个极端。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由于过度自信而变得自负、自傲,也一样背离了我们育人的宗旨。


2

培养独立性




孩子3-7岁是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一生中培养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孩子努力想要脱离父母,自己做主。即使孩子的想法做法很幼稚,也应该鼓励支持。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从小就为了吸引成人注意、获得关注而不断努力奋斗。这样的人没有真正的自我,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化程度低。这是惟患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要培养有自我、人格独立的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减少孩子的依恋心理与行为。孩子在成长中有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事件――分床。孩子与父母分床分房睡的时年龄与孩子独立性关系密切。建议3岁之后与孩子分房睡,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依恋的心理,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向外发展。

(2)鼓励、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

首先,当孩子想做事,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要压制孩子自己想要做事的意愿。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在说到母亲尊重他的好奇心并给他提供支持时说:“我记得我3岁的时候,突然对恐龙产生了兴趣。每天我的房间都会换个风格,侏罗纪、三叠纪、白垩纪这些风格都尝试过。墙上都是恐龙的图片、贴纸和海报。地板和沙发上到处都是关于恐龙的书籍。妈妈还为我贴心准备‘恐龙食品’,并用恐龙的声音对话,彼此都觉得好笑。突然有一天,我的兴趣又变了。受朋友们的影响,我爱上了空间站、火箭和星系。很快,我的房间就换了风格,从大恐龙变成了大爆炸。爬行动物的海报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占领了我家所有墙面的星球们。我甚至在浴室里也能发现一张卫星的小照片。我妈买土豆片帮我收集一种叫作‘空间硬币’的小赠品,为此她还准备了一个收藏册来收集它们。”美国一个小女孩立下志愿,要做飞越北美洲的最年轻的飞行员。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在7岁这一年,她实现了这次飞行。然而飞机失事了,与她一起遇难的还有她的父亲和教练。事后,她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并不因此后悔,因为那是女儿的愿望,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尝试。如果一切还可重新选择,她仍然会尊重女儿的意愿。家长这种从小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积极鼓励和支持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是不培养听话、依赖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是没有真正的自我的,他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如,做事是为了让别人表扬和肯定的孩子。

一个主持人在一次采访中问剑桥大学校长:“你们希望剑桥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剑桥大学校长说:“理想的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刻苦学习的潜质,同时他必须有独立人格,并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去不遗余力地驱动自己,同时拥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一个人格独立的人,是能够拥有各种情感又不为情感所累的人,是在离开任何人、处在任何环境、面临任何条件、经历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够快乐生活、幸福生活而不觉孤独的人。


3

培养胆量



胆量是个人自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胆量,也称胆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曰:“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 汪卫东教授认为,胆量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作出反应等方面能力的总称。是指个体建立在遗传基础之上、又与个体在应对自然与社会刺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应能力,表现为适应力、决断力和行动力。

中国有句古训“才、学、胆、识,胆为先”。据美国企业家协会的调查统计,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都是精明人,但却一定都是有胆量的人。做一个有胆量的人,比做一个有能力的精明人更难。所谓的胆量,说的是失与舍,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甘心承受。这种胆量,往往是特指承受失败的胆量和勇气。有意思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能人、精明人,为了成就他们所面临的事业,长年学习和掌握的,原来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胆量的问题。

孩子胆小,长大以后的事业成就会受到影响,严重者可能会一事无成。胆量是可以后天培养和锻炼的。所以对孩子的“胆量教育”要从小抓起

(1)创造孩子与自然和社会接触。

要创造孩子与自然(各种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和社会接触的机会。

首先,让孩子接触各种动物、生物、植物,充分了解各种自然现象,对于打雷下雨有正确了解。一家人出游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当“先锋官”。“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到危险地段,家长让孩子自己判断危险程度,然后让他们想出化险为夷的办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涉险、冒险精神不无益处。

其次,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与人打交道。让孩子跟各种各样的小朋友玩,使孩子在与陌生伙伴的玩耍中锻炼胆量。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接触各种人,面相和善的(或不和善的),长得比较丑(好看的或不好看)的人都要接触,这样孩子长大(后)才有信心与各种人打交道。

最后,分房睡也是培养胆量的一个重要契机。孩子三岁后,可以考虑分房睡。分房睡的话,孩子最初是害怕的。家长可以在房间放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散孩子对黑夜的恐惧。在晚上睡觉前,父母会可以给孩子讲个故事,或亲亲孩子,然后回自己卧室。也可让孩子抱个布娃娃之类的玩具睡觉。

(2)教孩子劳动技能,学会使用工具。

“艺高人胆大”,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生存技能,长大了就不会怕这怕那。家长从小就要教孩子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括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

在美国,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可教他们使用煤气灶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孩子6、7岁时可以自己做饭,邀请小朋友来家中举办“PARTY”,孩子会亲自下厨。

(3)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训练。家长平时带孩子上街时,可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相关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走安全。家长还要告诉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办公电话、报警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练胆并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而是让孩子从小就远离懦弱性格,遇事敢闯敢为。所以,必要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也应同步进行

总之,我们要培养有胆量的孩子,是迅速决断、果断行动,做事不畏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培养鲁莽冒失、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事者。所以,锻炼孩子的胆量更是要让孩子学会掌握做事的分寸,既不能凡事退缩,也不能胆大妄为,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


4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主性训练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实践是第一位的。家长和教师可以在与孩子接触的点点滴滴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主性训练,培养孩子主动应对与被动应对能力。我们要培养既能主动应对事件,也能被动应对各种事件的人。

主动应对是指导积极主动地处理个人遇到的事情,对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孩子尤其重要。因为中国孩子总是被强调要听大人的话,不提倡孩子去影响成年人。可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很多需要主动应对的问题。如,孩子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就应该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影响父母,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有,有的孩子父母闹离婚,并没达到非离不可的程度,孩子就可以做父母沟通的纽带和桥梁,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被动应对是指对于被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能自如应对。如,被老师冤枉时,应明白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被别人冤枉的经历,没什么大不了,同时积极寻找对策应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际关系的应对训练

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如何面对各种人际和社会情境,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情境。如,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如何有效应对?首先,告诉孩子父母吵架也是正常的,是他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并不可怕。其次,引导孩子主动在父母中间做解决问题的和平使者,通过向父母传达一些他们不好直接说的话,促进父母尽快和解。

(2)非优越自然环境和生活情境应对训练

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正确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非优越的社会情境。如孩子生长在身处环境恶劣的地方,或成长在贫穷的家庭中时,要培养孩子坦然面对,并将此作为磨练自己意志和增长阅历的资源。这种教育思路可以延续到18岁乃至成年。

(3)提高被动应对能力

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被动应对的能力。如,孩子与小朋友玩时被欺负怎么办?这是每个孩子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儿。要告诉孩子一生有各种各样的经历,被欺负也是这些经历中的一种,每个人都会遇到。知道自己被欺负的感受,了解难过和委屈感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样会丰富孩子的各种感受,以后就不愿欺负别人。同时,积极想办法应对此事。

总之,在学前期,如果成人对孩子主动探索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孩子发挥积极性和自主性,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就会发展起主动性,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敢担责任、积极应对、富于创造的人。




来源|《发展教育学》(内容有修改)

作者|单志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往期回顾






教科文摘|中国教科院STEM教育发展大会报告:创新时代下的STEAM教育

教科文摘|王晓宁:一场大规模教育信息化社会实验的启示

特别关注|吴键、李晓东:开学复课后体育与健康课的科学指导

返校后体育课怎么上?要不要戴口罩?现场答问和指导意见来了

教科文摘|易凌云:“后疫情”时代,学前教研如何开展更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