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产生的原因
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产生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说,给名著作续是有传统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优秀有目共睹,因之出现大量续书便不难理解。只是自古以来,名著续书多恶评,狗尾续貂似乎成了名著续书的专有名词。这种情况在武侠小说续书中也是如此。可还是有人不断的为武侠名著写续书,其中的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自新派武侠小说诞生以来,涌现了数以千计的作品,然而,能够得到他人伪续的,也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寥寥数人的作品。这也说明,只有那些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才会有人去写续书。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遍及华人世界,影响力之大,在新派武侠小说作品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因此,金庸武侠小说续书的数量,也是极为庞大的,数量之多,远超同侪。只是这些续书产生的原因背景却也不尽相同,就笔者看来,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书商谋利
李忠昌先生在他的《古代小说续书漫话》中曾经指出:
前些年出现了“武侠热”,不仅武侠小说畅销,而且影视的卖座率也很高。于是,有些人便趋之若鹜,大做“武侠生意”。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一个“钱”字。其实呢,这也是古已有之的。续书中所以出现那么多劣次产品,还不是为了一个利字。别看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可这书商的生意却很兴隆。特别是到了清朝的嘉庆、道光年间,活版印刷自欧洲传入中国,以印书赚钱的商人和书贩子日见活跃。这也扩大了小说的读者队伍,当时的小说读者是以市民为主体的。反过来,读者的扩大又促进了通俗小说的创作和出版。
李忠昌先生这段话,虽然是说明清之际的小说续书,但也说出了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大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书商为了获利,大量出版各种武侠小说续书,而金庸武侠小说更是不可避免的被人一续再续。以至于金庸本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便一再发表声明:
市面所出售之《天池怪侠》、《江南七怪》、《洪杨豪杰传》、《金蛇剑》等等,虽署本人姓名,实则全系不肖者冒名伪作。……除依法查究外,谨此敬告读者诸君,以免受欺。
虽然金庸本人一再声明,甚至说要使用法律手段,结果却是收效甚微,伴随着金庸武侠小说新著推出,伪续作品依旧如影随形,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将出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续书可以为书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此等情况不只出现在港台地区,就是在内地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港台地区。在罗立群的《中国武侠小说史》中就有明确记载:
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约束,加上当时出版管理的不力,致使这一阶段的武侠图书市场十分混乱,既有一部作品多家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情况,也有一部作品出现不同书名、不同作者的情况,更有冒名顶替,张冠李戴的出版现象。全庸、梁习生、吉龙、金庸新、金庸名、古龙新等名字也赫然出现在各类武侠图书上,这种只讲市场经济利益,不讲出版道德信誉的做法,给读者和研究者都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这场武侠热蒙上了不光彩的阴影。
这段记载说明,在内地武侠图书市场进入繁荣期的时候,各出版社为了赚钱,“不讲出版道德信誉的做法”已经是非常严重了。如今,我们看看那个时候出版的各种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往往在封面或封底的显眼位置,明确写上“保证新稿”、“独家发行”等字样。以此来争取市场,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还有同一部书因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便变换书名和作者署名的情况。
更有甚者,竟出现同一部续书作品,因发行地的不同而作者署名亦自不同的怪现象。以西门欢所著的《天龙八部》续书《乾坤残梦》为例,在云南省内发行时,署名就是西门欢,而在云南省外发行时,署名则变为沧浪客。出版社之所以如此做,皆因沧浪客的名气大,可以吸引更多读者购买,从而可以赚更多钱。如此行为,不但“给读者和研究者都造成了极大混乱”,也损害了作者的权利。但是出版方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其他的就都顾不得了。
第二,原著留白与求全心理
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书画创作如此,小说创作亦是如此。
通观金庸武侠小说中续书比较多的几部作品,我们发现这些书有一个普遍的相似性,那就是不把故事情节说尽说透,不把主人公的结局交代得清清楚楚,而是常常给读者留下遐想的余地。如修订版《倚天屠龙记》的结尾处,张无忌正要给赵敏画眉,周芷若却推开窗子,问张无忌是否还记得答应过为自己做一件事。这样的结局,难免不让读者发出疑问:张无忌最终是只娶赵敏一人为妻还是二美兼收?可金庸偏偏不说明白,而是让读者去自行想象。
甚至,有的作品在结尾时还故意留下悬念。比如《雪山飞狐》的结尾,写胡斐与苗人凤决斗,就在要分出胜负之时,金庸却戛然而止,停笔不写了。如此收场,又怎能不让读者议论纷纷甚至抓狂?根据冷夏的《金庸传》记载,《雪山飞狐》连载完毕之后,大量的读者要求金庸给出明确的结局,而金庸本人则说,没有想到理想的合适的结局。
虽说如此写法比那些说尽道绝的写法更具含蓄意蕴,可使读者在小说情节引领下,展开纵横驰骋的想象,在脑海中给这些似完未完的故事予以回味、补充。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并不满足于这种想象和回味,他们还是希望看到一个最终明确的结局。这种需求,最终反映在市场上,就由那些书商炮制出来的续书来满足。而续书作者,首先是原著的读者,他们往往和其他普通的读者一样,也希望看到一个最终的结局才能把心放下,因此也愿意动笔,写出自己心中所想象或满意的结局。这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续书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皇甫静观写的《书剑恩仇录》续集《醉里挑灯看剑》就是如此,在此书的第一回中写道:金庸先生的神笔写到这里嘎然而止,留下许多不解的悬念: 陈家洛到底能否完成兴汉大业? 香香公主到底是羽化成仙还是别有隐情? 害得千千万万读者引颈盼望《书剑恩仇录》的续篇问世。
一日众友小聚,……一友曰: 谁能代金庸先生续作《书剑恩仇录》,求个有头有尾,当是一大快事幸事。
《醉里挑灯看剑》虽非佳作,但这段话倒是道出了续书产生的一大原因。
第三,续书作者的需求
新派武侠小说产生于香港和台湾,而金庸武侠小说续书最初亦是产生于香港和台湾。但随着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等名家相继封笔和辞世,同时武侠小说读者的兴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发生转变,因此,在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港台两地的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渐渐趋于没落,虽有温瑞安、黄易等后起之秀崛起,但与之前的鼎盛时期相比,声势已是大大不如。与之相伴随的,金庸武侠小说续书的创作亦随之销声匿迹。就在此时,港台两地为了寻找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二春,开始向内地进军。而金庸武侠小说的续书创作,在大陆又迎来了一个高峰。
1980年代中期,大量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大陆地区,这些武侠小说大多是未经正式授权的地下出版物,因此被称之为“黑书”,这些黑书,不论是印刷、装订、用纸等各个方面,均质量低下,粗劣之极。
虽然这些黑书质量粗劣,却并未妨碍大陆地区读者对这些作品的追捧。历经多年封闭的大陆读者,一接触到这些武侠小说,立时被深深吸引。
在1994年三联书店出版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之前,各种未经版权方正式授权的金庸小说,便在大陆地区广泛出版并流传。因此大陆地区的金庸武侠小说续书创作,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登上了历史舞台。(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1、金庸续书创作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