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创社服|好奇月报】国产护肤品:特定赛道,夹击“变美+撩汉”刚需

华创社服王薇娜 华创悦享现代生活 2023-03-26

一月一好奇,依然在路上

这不是一篇护肤流程或者护肤品科普贴,尽管我们(不可免俗地)确实会写到这部分内容。开篇先送上结论,话我放在这里,一年后、三年后甚至五年后,我们再来看验证:


作为一个被研究工作耽误的美妆博主,国产护肤品我看好几条赛道:

  • 赛道1:起跑赛道,低单价+超高频+低门槛+大重量/体积,外资渗透率不高,对功效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营销投入大就能出爆品。

  • 赛道2:不在配方产品上进行研发投入,主打单一诉求的单方/成分产品,定位于护肤的“补漏”环节,以原液、安瓶、酸、精油为代表。

  • 赛道3:有big格,有调性,有设计师的彩妆+强渠道。彩妆对使用感和功效的要求比护肤品低,品牌历史和沉淀也相对弱化,设计、宣传到位容易弯道超车。

  • 赛道4:从线上渠道向线下门店,在二三线城市结合会员体系进行“轻”服务发展。


没脸说我喊了这么久下岗了就去写美妆博,这篇月报已经写了快四个月了。眼看着友商的直男们强行分辨小黑瓶小棕瓶绿宝瓶红腰子,殚精竭虑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行业科普贴,我再次被感染了手癌,废稿堆积成山,就是写不出来。


                                             

一首《凉凉》送给自己↑


再写科普,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可以靠体验感和个体经验打败直男的地方,无非是跟大家例数各大品牌拳头产品——这不是我的初衷。


一月一好奇,始终在路上。

1

一个普遍共识,当代女性刚需,挣钱,变美,撩汉。

                                              

——据说天使投资人们70%的时间都在试图搞懂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什么motivate了这个创业计划,市场有多大。为女性需求创业,简化到“变美”“撩汉”就容易多了,这是本能,市场无限大——不能低估我们为己者悦而容的决心,和接近悦己者的愿望。


护肤品市场的特征是什么:

红海,2C,超大市场,竞争激烈,低门槛,低集中度,渗透率不断提升,ASP天花板远未显现,不可捉摸的三线以下城市消费【读作无直观感受】……

眼熟不?

这个妹妹——我在哪里见过的?


香化产品是典型的“商品”,和其他带有服务属性的行业不一样,轻便易携带,标准化好比价,进口替代非常明显。在蛋糕急剧做大的过程中,切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且外国品牌是有优势的——品牌、历史、核心成分、口碑、知名度。因此讲集中度提升,还得回到How和Why的问题里。


道理我都懂,但国产护肤品怎么搞

2

中国经历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男女都一样时代,又跨入“男人要有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样”的性别二元时代,逡巡盘桓二十年,跨入“活出真我”的个性化时代。在女性的自我意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护肤品和我们自己互相界定,是最有时代温度的消费品。


护肤品行业到底好在哪里?


先看上游。护肤品上游主要是化工集团,原材料相对同质,上游企业议价能力一般,竞争格局较好。

      

                     

——至于那些核心拳头成分和各类植物精华,听听就好了,在产品成分表里排的位置比香料和色素还靠后。


再看下游。全部2C,议价能力强,品牌溢价明显,毛利率高企,现金流状况良好。


行业本身而言,

  • 规模上,人均消费不到300人民币,对比东亚近邻2000元以上arpu值,天花板远在天上,规模不断做大。

  • 属性上,不是一个会随着收入增长被淘汰的行业,相反跟随收入增长,基数上覆盖人群越来越广,核心消费群体护肤环节越来越多,同时可以不断更新产品线和提价来提高收入和毛利率水平;甚至从正常商品变成奢侈品。


  • 门槛上,对功效的追求不是决定性因素,至少在国产化妆品的初级阶段不是。面膜、爽肤水等初阶单品门槛极低,小作坊就能开工(某宝上随手一搜,自制护肤品不要太多……),品牌提供的背书是“安全”,配方非常现成,研发投入——说实在话,在开架产品里是可有可无的因素。


更猎奇的是,这个行业还可以自己创造新品,诱导消费者增加护肤环节——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爆款单品就可以做到,比如兰蔻小黑瓶对于“精华肌底液”这个概念的意义(用在精华之前,帮助精华吸收;可参考欧莱雅深度报告);研发上无法像类似欧莱雅这样的大集团那么舍得投入的,不用复合配方型产品争夺市场的,还可以另辟蹊径创造单品和概念,让消费者添加进入护肤流程,比如原液、安瓶、精油、酸,代表性品牌几乎都是拳头单品打天下,不用在功效、香味、质地、包装和肤感上全面下功夫,在红海市场血战到底,只把单一诉求做到极致即可,营销也可以更有针对性。


3

当然,没门槛不见得是件好事——这个行业的问题也很显著。行业本身接近10%的增速,门槛低,竞争激烈(国内4000家化妆品公司),产品周期更迭较快。为了建立起品牌的护城河,毛利会被消耗在广告营销、渠道等环节。                      


前面描述的【赛道一】就是这种情况。爽肤水、洗面奶、面膜之类产品,高频、刚需、人群全覆盖,大体积大重量低价格,基本没用(核心功能成分有限),要广告跟上,包装和宣传的调性选对,无需深厚的积淀,独家的配方或者强势的品牌,也可以轻松写意出爆款。


实锤→: 珀莱雅首发募集资金68%用于渠道建设;御家汇首发募集资金中渠道建设和推广费用占60.7%。短期看,渠道强的公司会更快提升市占率。走这条跑道,就要舍得在营销上投入。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低单价压制了毛利率,高营销成本压制了净利率。国际大牌相比于国产品牌毛利率高10pct左右,更高毛利率水平显然要依赖于超强的品牌溢价。


国内护肤品竞争激烈将会维持较长时间,品牌要做大做强,离不开细分品类的丰富,长期看依然要提升产品质量和积累品牌——红色蜜露给资生堂挣了140年的钱,配方优势站住了是可以天长地久的




护肤品上真正能卖出高溢价的东西是精华、面霜和眼霜,堪称是王冠上的明珠,最难做的也是这些。没有品牌历史和配方优势,随便想推一款贵妇面霜做容易扑街。以上海家化的底蕴去推双妹(千元以上定价贵妇面霜),还意识超前(毕竟当时护肤品用男代言人还不普遍)的用了帅-得-掉-渣的悬崖边的贵族蒋友柏代言,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在短期内做不到配方、品牌历史的时候,隆重介绍我们看好的【第二条赛道】——补漏环节”、单一功能的非配方产品



好处有两个:

  • 没有大的研发投入,对品牌力无刚性考验,不用去平衡配方产品的香味、质地、功能、使用感,只要把单一成分提纯做到皮肤能承受的上限即可。

  • 精准营销,自行定价,无对标产品,毛利率是个黑盒子。


没标的,不赘述了,原液起家的HomeFacialPro的年化营收估计已过10亿,跻身国内最挣钱的护肤品行列,大家随便感受一下精准定位的力量。


彩妆是另一种可能。欧睿数据显示,2016年护肤品市场规模为1692.7亿元,彩妆整体规模仅283亿元,占化妆品整体比例仅11.8%。目前国内彩妆仍然处于发展早期。脱离最追求性价比的红海之后,彩妆对配方、品牌的要求比护肤品低,对个性的要求更高,找准定位,比护肤品容易跑出来。

4

【最后一条跑道】,二三城市的轻服务下沉——用两三百个SKU支撑单品牌店,靠租金优势扩大店面面积,加入类似如美容院的轻服务,靠会员体系(买货-囤放店内-享受每次服务)黏住顾客。


我顶着公开处刑的尴尬尝试了一次大庭广众卸妆,在店里做面膜,然后承认了这个模式是有市场的。其他非上市公司已经做了20年了,活得很好,上市公司品牌背书和资金优势更好,应该会走得相对顺畅。


如何估值的问题,我们下一期见。



End

扫码关注我们 | 华创现代服务

严谨数据注解服务趋势,人文视角悦享现代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