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42】孙立平: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顺天时报》
1、在《从三件事情认识数字时代》一文中,我谈到数字时代的信息投喂和信息操控。有一位网友写了一句留言:每个人都有一份《顺天时报》。想想还真是,太形象了。
2、据说,袁世凯平时喜欢阅读的一种报纸是《顺天时报》。1915年,《顺天时报》上连篇累牍都是劝袁世凯早日举行登基大典,然后宴请外国使臣一类的文章。这些消息使得袁世凯相信,民意属己,他登基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殊不知,这份《顺天时报》是主张他称帝的儿子袁克定专门印制的,只有专供袁世凯看的一份。
3、其实,这件事情只能是据说,袁世凯的孙女就曾经否认过。一些历史学家也曾经提出过质疑。仔细想想,在那样的时代,搞这么一份《顺天时报》谈何容易?要专门的采编吧,要专门排版印制吧,而且还要保密吧,要把真的《顺天时报》向袁世凯封锁住吧。把所有这些事情都做得滴水不漏,在那样一个时代有没有可行性?
4、但不管上面说,真的也好,假的也罢,那张只此一份、专供袁世凯看的《顺天时报》,就是信息投喂的雏型,或是一个想象中的雏型。只是当时没有相应的技术条件,袁克定也没有办法将这个事情产业化,把这个产业做大。不然,哪有现在的那些互联网大佬什么事。而在今天,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是轻而易举。不但轻而易举,现在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袁世凯的待遇,拥有自己的一份《顺天时报》,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用劳神费力,那些非常高级的科技公司就会义务地为我们代劳。
5、记得有一次去眼镜店买个老花镜。注意,是买不是配。所以,过程就极为简单。大体是:问:有老花镜吗?答:有,要多少度的?然后,说了个度数。售货员拿出眼镜,试戴一下,可以,付款走人。而且,事后回想起来,可能连老花镜这个词都不见得说了,也可能就是朝柜台的老花镜指了指。但一出眼镜店的门,若干条信息就来了,都是老花镜的广告。这就是商业领域中的信息投喂。
6、其实何止是广告,我们现在整个就是处于一种信息投喂的时代,不但投喂,而且非常精准。大数据记录着你的兴趣,你的偏好。你的倾向是什么?你的偏好是什么?好,那就精准地向你推送你愿意看到的东西。这样的投放,精准且具有强制性。比如,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已经须臾离不开手机了吧。但每当你打开手机,精准推送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这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安静地看完一本书,甚至不能安静地看完一篇长文章。
7、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脑残是怎么产生的。我原来曾经分析过脑残形成的三种途径。一是把一种结论强加给你,不接受将会遭到惩罚。 二是改变你想问题的方式,即提供给你特定的框架。 三是控制你想问题时所需要的资源或材料。其中第三个最无形,但也最重要。精准投喂所改变的,就是你能够借以思考问题的资源。这时,你的脑子里已经没有别的东西,所有你能得到的信息都把你推向同一个方向。
8、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每天都在阅读那份专门为你定制的《顺天时报》,我们得到的看似五花八门的信息,实际上都是来自这张报纸。于是,一种信息茧房的现象出现了。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美国法学家桑斯坦于2006年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来的。人们在这种信息茧房中,不断地自我强化,不断强化自己的幻想,不断加固自己基于被推送的信息而形成的所谓理念。
9、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两个现象。第一,为什么思维能力越差的人越自信,自信得小脸涨得通红。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在这些信息中进行分辨,更缺少一种对信息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二,为什么在当今的社会上,很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极端。因为在他们某些盲目的念头形成之后,将会得到更多强化这些念头的信息,由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
所以有人说,在当今的时代,要想守脑如玉,是不容易的。但这里还要加上一句,在当今的时代,守脑如玉是极为重要的。
拼配的福鼎白茶随心S001已经售罄
可以舍己寿眉加一种或几种白茶自行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