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冷战:在过程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上的误判后果最为严重
大家都很熟悉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个概念可以充分解释大国冲突发生的原因,但如果将修昔底德陷阱理解为一个过程,这对于分析对抗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2019年的一个音频讲座中,我曾试图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动态化为三个阶段:阶段1:双方还有很大的距离,守成国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和某种不安,但并没有将对方看作是真正的威胁。阶段2:双方的实力已经日益接近,但守成国对崛起国还具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它还有能力遏制对方的崛起。阶段3:双方的实力更进一步的接近,守成国虽然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实际上已经无法遏制对方的崛起。认识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对于我们理解大国对抗中的具体形态,非常重要。三个阶段如下图:
下面,我们就以美苏冷战为例,对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
第一阶段:1895年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尽管当时在名义上英国还是世界霸主,但其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这个时候开始,未来美苏对抗的种子就已经种下。
但就在这个时候,30年代大萧条爆发。美国发生严重生产过剩危机,苏联恰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物资和技术有着巨大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技术与设备大量流入苏联。当时苏联重要的钢铁厂、汽车厂、拖拉机厂都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开始建立起来的,有的甚至是将美国的生产线拆运到苏联组装。一五计划中,有两万名外国专家来到苏联。在二战之后,斯大林曾对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说:“苏联所有的工业,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国帮助下建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是并肩作战的盟国,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包括各型作战飞机1.4万架、各型车辆46.7万辆,其中作战车辆包括轻型坦克1239辆,中型坦克4957辆,自行火炮2000辆,半履带式车辆1104辆,装甲侦察车2054辆,维修车1534辆,坦克运输车629辆。全部车辆均按美国规定备足备件,作战车辆还按武器配足弹药一起交货。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没有美国大量的军备援助,苏军不可能组织任何一次大会战,没有这些援助,很难想象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调动大量的军队。"
就此而言,说美国一手扶植了崛起国的崛起,也许并不过分。
第二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非常耐人寻味的是,美苏这两个二战中的盟友,很快反目为仇,开始冷战的过程。其中的具体原因我们就不讨论了。冷战起始标志公认有两个。一个是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一个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接着,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在军事方面,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苏联这方面这方面看,则是在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在军事上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的对抗由此形成。
如果从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阶段转换的临界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临界点就是斯普特尼克时刻。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已经失去二战以来在科学和技术上的优势。这对美国来说,是极大的震撼。美国认识到自己受到威胁和挑战,必须加倍努力,迎头赶上。由此,冷战进入实质性阶段。从修昔底德陷阱的角度说,就是第二阶段的正式开始。
最后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1989年11月9日象征冷战的柏林墙倒塌,不久苏联解体,冷战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结束,修昔底德陷阱没有能进入第三个阶段。苏联在冷战中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不是一篇讨论其他问题的短文能够胜任的。但几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济总量达到60-70%、军备竞赛、对外援助。
这段历史告诉人们的是:修昔底德陷阱第二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上最容易发生两个致命的误判。第一,守成国误把第二阶段当做第一阶段;第二,崛起国误把第二阶段当成第三阶段。
关联阅读:
紫鹃红茶--花青素之王
国家一级评茶师李云贵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