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6年,来这里的读者最喜欢的10篇文章

2016-12-31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小提示:在微信最新版本中点开“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公众号,设置“置顶公众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更新。

按传统,2016年的最后一天,为您再度推送本年度在”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微信ID:china-newsweek)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最高的10篇报道。


评判一个公众号的好坏,不能单纯地依靠阅读量;但评判一个公众号读者群体的质量,却可以依靠他们“阅读出”的文章。毫无疑问,从2015年到2016年,您的品味与格调,始终保持了应有的水准。


我们的欢迎语是:“相信寻找真理的人,怀疑找到真理的人。” 这也是我们对待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态度。我们不可能永远真理在握,但我们可以保持谦卑、警醒和好奇,在寻找真相的道路上,始终脚踏实地,努力做自己、做好自己。这条路并不是坦途,很高兴,一路上您与我们作伴。


2017年,希望您还和我们在一起。





1

逝者|“江湖中人”叶选宁

记者|徐天  编辑|黄卫


起床的时候,张延忠看到了这条手机微信。

 

“爸爸安详地走了,7月10日凌晨1:10分。”发信人是叶静子,叶选宁的女儿。

 

张延忠是叶选宁的“发小”,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的女儿。

 

此前,叶选宁已卧床多日,病危数次。张延忠早有心理准备,但仍觉得突然。几天前,她刚刚看到叶静子的朋友圈,分享了两张祖孙照片。

 

照片上,幼小的孩子坐在外祖父的病床上。老人合眼躺着,左手伸出被子,抓住小外孙的左脚脚踝。小外孙则把手搭在了外祖父的手上。

 

张延忠觉得感动又心酸,她想,叶选宁的手还有劲。

 

但是,叶选宁离世的消息就这样突然传来。


点此此处阅读全文

2

赖声川:

她让我在人生里更往前走

口述|赖生川  整理|丁尘馨


她太多东西跟我不一样,比如我会累积东西,她会丢掉;她要减少,我要增加。我们出去旅行,她没有任何意见,全部我主导。她可能觉得我比较乱,但就说一两句,没别的了。在这些细节上,我们彼此从来不会抱怨。

  

我现在看她,中国人讲的那句话再贴切没有,就是“另一半”。这是很深刻的感觉。“另一半”的意思是,我们单独是不成立的,我们是一体的。就好像我们两个加起来才是一个我们。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3

中国科大:低调的牛校

记者|王珊  编辑|安然

何江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一亮相,立即就在中国红了。作为哈佛2016届毕业生的代表,他在致辞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被蜘蛛咬伤的故事。然后,有人发现,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再然后,才有人注意到,他的导师、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双聘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庄小威出身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不仅在哈佛,在科技、教育、商业或其他领域,还有很多“牛人”出身于中国科大,却不一定为人所知。这所大学可称得上是一所低调的“牛校”。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4

谁在治理中国

记者|蔡如鹏  编辑|孙展


据人社部5月30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


是谁,在治理中国?我们庞大的政府机构怎样运行,它又如何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5

来信|多数辞职的法官,

把律师这个职业看得太简单了

文|易胜华  编辑|韩永


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辞职的消息,将近几年呈增长态势的法官辞职现象推向了高潮。据最高法政治部法官管理部部长陈海光透露,2015年,全国法院辞职的法官达到1000多人,在全国共20万法官中占比0.5%左右。

职业流动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里本是件正常事,但在中国却能够成为“现象”甚至“话题”,一方面说明法官这个职业在中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对这种流动的敏感性。只有当律师成为法官、或法官转为律师都被视为行业内部人才的正常流动时,中国的司法改革或许才真正取得了一点成效。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6

丁石孙:

我是个失败的北大校长

作者|徐天  编辑|黄卫


在北大百年校庆上,季羡林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丁石孙是1983年至1989年的北京大学校长。他在任上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力提拔年轻人,实行工资包干制,贯彻竞争机制,活跃学术空气,加强校生交流,允许学生转系……


1986年入读国际政治系的学生王佳回忆,那时的北大,就是他们心目中大学的样子。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觉得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承担着使命和责任,心怀热情和希望。


然而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丁石孙却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7

访谈|跨省生源纷争,

是公平考虑,还是利益之争?

记者|江菲

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的两份附件引发了全国多省高考家长的关注。一份是《2016“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方案》,另一份是《2016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


家长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在“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控方案”中,将部分东部或高等资源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调控给了西部和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家长们担忧,会因此减少本地生源的升学机会。 


究竟这是两分什么样的实施方案?教育部为何要做这种调控?这种调控背后,对生源输出地区考生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所引发的家长群体性担忧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和制度原因?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8

中国冥婚现象调查

记者|李腾    编辑|丁尘馨


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真的存在——


在山西等地,若有未婚男子不幸去世,父母会为儿子寻找“门当户对”的未婚女尸,将两具尸骨合葬在一起,便算两人在阴间结为夫妻。双方父母也从买家和卖家的关系,转变为“亲家”。而年轻去世的女性尸体也因此成为一种“商品”,不仅明码标价,而且需求旺盛,甚至还滋生出了盗尸利益链。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9

华西医院

“教父级”院长自杀之谜

记者|王珊    编辑|安然


石应康从20层楼的纵身一跳,恰好发生在魏则西事件和数起杀医案之后,它所留下的重重迷雾,不仅进一步搅动了处于疑惑与不安中的医疗界,而且这位掌管华西医院长达20年的中国“中国医院管理教父”之死,和他深厚的医疗世家背景,也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建立了某种难以确定的逻辑。


点击此次阅读全文


10

是谁拍了《永远在路上》

这部大片?

记者|杨迪    编辑|江菲


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国庆节之后、十八届六中全全之前播出,形成“全民追剧”现象,其关注度之高,为近年来所罕见。不仅周永康、万庆良等“大老虎”纷纷出镜,现身说法,而且纪录片从拍摄、撰稿到制作,都呈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


《永远在路上》并不是中纪委推出的第一部反腐纪录片,但确实是中纪委改革后在新闻发布、接近百姓、“去神秘化”等举措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举措还包括改版中纪委网站、推出中纪委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可以说,中纪委在中国媒体江湖兴起了一个新的“门派”。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china-newsweek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总第787期《中国新闻周刊》现已上市

关键词目录

人物


  候孝贤

刘德华

范伟

谭维维
黄怒波

毛大庆

陆琪

倪超

冯小刚
李岚清

郑钧

陆川
贾樟柯

俞可平

……


调查

  外滩踩踏

聂树斌
留学作假
东方之星

五常大米
信访销号
电梯危情
天津爆炸

贪二代
白雪山

假法王

传媒大学

毒跑道

电信诈骗

……


特稿

故宫
南水北调
MH370
同志圈
巅峰救援
冥王星
性别决定
活佛
复旦投毒
单身
贫穷
小三劝退师

80后离婚

虚拟饭局

……


回复

“人物目录”  “调查目录”  “特稿目录”  “往事目录”

提取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