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港书评》评出20年20本港产书

2017-07-01 刘忆斯 谢晨星 深港书评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不知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本期关键字▽

香港回归


读过 二十年


文 | 刘忆斯


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毕业典礼过后,大伙各分东西前,我和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看了回归仪式的直播。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如今我生活在深圳,离香港最近的城市。


当年看电视上的回归仪式时不会想到,接下来我会和香港以及这座城市的作家、学者有过许多次人生交集。作为一个采访香港文化十几年的老记者,回顾自己采访、对话过的众多香港名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小思老师。讲起自己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的心路历程,小思老师语带哽咽,眼泛泪光。而她的这些故事也详细记录在《香港家书》中: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号,我做了一件极笨的事,搭巴士由中环去坚尼地城,再去跑马地,再去筲箕湾,也就是说香港北岸主要干道上,我由西到东游了一次车河。”


一九九七年七月初,我要向两个离开了却仍然关心香港的老香港人,做一次香港身世大变化的撮述。怎料,一场临门大雨,冲得我心情历乱。”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我到中环海傍政府大楼去拿‘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在那小公务员面前,流着泪,感动而兴奋,然后一边走一边流泪。回到家,拿着深蓝色封面烫金字的小册子,傻里傻气笑着拍了一张照片:‘立此存照’。”


说起自己当时拍照的心情,小思老师对我说:“你不能理解,一个每次出外旅游,在外国海关入境纸条上填上‘英籍(香港)’几个字的香港人有多委屈。只有在拍了那张照片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1997年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为了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本期我们策划推出了这个专题。我们选出了二十本香港作者的书(见下文),它们都创作于1997年之后,可以体现回归后香港文坛、学界的成果。


我们还从多年来对香港知识人、文化人的访谈(明日推送)中遴选出一些言论精华,聆听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声,我们感到这些真知灼见仍有着现实意义。


当然,回首那些年,又怎么会遗漏我们追过的香港书展呢?(点击文字查看)从2004年起,《深港书评》(前身为《晶报图书评论》)就开始成规模地报道香港书展,迄今凡十三年,香港书展已经成为《深港书评》的例牌菜与招牌菜,也成为了深圳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形容时间飞快,我们往往会用“弹指一挥间”这五个字。而谈到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的心情,我不想用度过,而是想用读过。是啊,那些年,就在我们一页页的阅读与品味中过去了。说到以书计时,不禁想起了已逝的诗人也斯几句诗:


  你带着这么一本书离去/里面有几年的悲欢忧喜/高兴你带着它辗转途中/不晓得会遇上什么/飘流随水还是零落沾尘/你们已不是我可担心的了”。


主编立场


文 | 谢晨星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里,留给我们的好书众多,有哪些是值得一读再读?我们选出了20本书,从这里,能看到香港20年的发展;从这里,可以读出香港文化20年的成果;从这里,可以了解全方位的香港。

   

这20本书除金庸散文集《寻他千百度》(本书为首次在内地出版),其它均为1997年香港回归后创作的,而且是在内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拥有更为广泛的读者。选书种类多样,既有纯虚构的小说《天工开物》《北鸢》《龙头凤尾》等,散文《烟雨平生》《翠拂行人首》等,还有游记《四分之三的香港》、《大中东纪行》等,也有学术作品《中国的经济制度: 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辩论中国模式》等。可谓是多学科多角度反映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来文人、学者的思考与才情。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几本写香港的书,比如马家辉的小说《龙头凤尾》,马家辉酝酿他的香港故事多年,虽是虚构作品,但用黑帮的故事抗战时期的写香港战事,回顾香港沦陷一页的痛史,一出手便获得诸多奖项;《四分之三的香港》则是台湾作家刘克襄在香港的行山笔记,刘克襄翻山越岭挖掘出香港最隐秘、最有魅力的一面,让人惊叹香港也有如此的自然风貌。无独有偶,马家辉的《龙头凤尾》和葛亮的小说《北鸢》,不仅是去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获奖图书,在内地其它书奖上也斩获颇丰,证明近年香港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坛的活跃度上升不少。

   

而在学术类书籍中,《大学之理念》收录了金耀基关于“大学之理念”凝想与感悟的文集,金耀基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任校长,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广阔、见解独到,给内地大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辩论中国模式》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所著,所传播的现代知识,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维定式,为3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齐锡生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时的教授,他的《剑拔弩张的盟友: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则展示了香港学者对抗战时期中美同盟关系的认识;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创作的《一战中的华工》,以一战中默默无闻的华工来反映欧洲文明的兴衰;张五常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则凝聚了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调查和深思。

  

此外,《书与城市》《人文六讲》《远去的文学时代》《大家风貌 : 细说当代文坛往事》《常识》等等,则用随笔的方式,表达了香港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于人文、城市的思量与表达。

   

20本书,不只是这20位作者的观察,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勾勒出的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来文化的传承与思想的轨迹。读过它们,你才能读懂香港。




(以下20本书按时间顺序排列)



1.《大学之理念》

金耀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12月


大学是什么?本书是金耀基就大学的起源、理念、性格及其问题的精微论述,并涉及到人文与科学的文化观的论争、大学的世界精神、通识教育,以及在世纪之交大学理念与角色的转换、现代性、全球化与华人教育等问题。

 



2.《烟雨平生》

刘绍铭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9月


本书是香港岭南大学荣休教授、散文名家刘绍铭自1944年回港后出版的第三本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多载,收录了作者三个阶段的文章。作者行文不拘一格,所闻所想均信手拈来,加以学识广博,不时穿插古今中外文学典故,幽默风趣、见解独特,令人折服。


   

 

3.《散步》

陈之藩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


此散文集分上下两辑:上辑的文章主要记述自己的至交以及散文大家陈之藩钦佩的科学家、文学家逸事;下辑为科学随笔,主要讨论与物理结构和艺术结构相关的数学问题“黄金分割”。


   

 

4.《常识》

梁文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本书为梁文道的时评文字结集。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5.《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

张五常 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对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制度潜心研究后收获的精华之作。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惊人奇迹和骄人成果,阐释了对于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6.《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董启章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



香港小说家董启章“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一部。采用二声部的写法,一写“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藉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一以发报机、收音机等过去年代的寻常物事为线索,写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大书。


 

7.《缝熊志》

西西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1月


毛熊制作,本来自欧美;以个人风格见称的熊艺家,则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西做的熊,形神俏妙,饱含情意,不是一般常见(西方)泰迪熊的样貌,而是赋入个人的风格巧思,糅合中西方历史与幻想人物类型。她还为毛熊书写,通过文学化的语言,以优美散文描绘每一只熊的背景掌故,熊艺心得,皆可谓独一无二之“熊散文”。


   

 8.《大中东行纪》

张信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本书由作者逐一游历大中东各国的经历,追述大中东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并以人类历史的纵深和国际政治的视野,探究中东、北非、高加索等地区硝烟不息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原因,汇聚作者对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横向交流与纵向演变的观察和体会。



 9.《辩论中国模式》

丁学良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1月


如何认知“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前世今生”?什么是中国模式的内涵?国际社会在中国模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评估中国模式的绩效?……学者丁学良对这些问题都做了独辟蹊径的回答,旨在集近30年来实践、研究与探索之成果,寻求对今天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共识。


   

10.《远去的文学时代》

黄子平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本书记录了现当代文学批评大家黄子平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全书从1980年写到2010年,可以说,串起来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


   

 11.《书与城市》

也斯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书与城市》的灵感源自中外书刊,却不是停滞在书刊内容的层面,而是切身处地从城巿的多元文化和混杂现象作为起点,结合书刊的文字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也斯的评论文字常以散文的笔触、从感性的角度,对问题层层抽丝剥茧,用真实的感觉作出理性的分析,语气真挚亲切。


   

12.《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

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

齐锡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6月


本书既是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以历史的细节揭示二者同盟关系背后剑拔弩张的真实与内幕,重塑中美之间的微妙。作者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搜集、对比、辨析,全面检验过去历史论著的客观性,如最大程度地还原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史迪威与中国关系等的历史真相。


   

 13.《人文六讲》

李欧梵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在全球化时代,功利、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笼罩社会,享乐和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著名李欧梵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探讨小说、电影、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当下社会意义的议论。


   

 14.《寻他千百度》

金庸 著 黄子平 编选

中华书局

2013年11月


金庸被誉为“华语世界武侠泰斗”,本书收录了其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典散文作品四十篇。金庸挂印封笔较早,散文写得不多,他对历史、人生、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博闻多识,与他行诸文字的篇幅不成比例,正因为少,才弥足珍贵。在本书中,金庸的十八般“文艺”都能得到完美展示,收录影评,剧评,围棋史话,文史札记,史论种种。


   

 15.《一战中的华工》

徐国琦 著 潘星 强舸 尤卫群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7月


   

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他们吃苦耐劳,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6.《翠拂行人首》

小思 著

中华书局

2014年11月


小思是新香港文艺研究的拓荒人,她的写作达到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境界,本书是其散文精选集。小思以充满哲思的笔触追念唐君毅先生,诠释丰子恺的漫画世界,睹物思旧的小品精致……以其精粹典雅的诗一样的语言,带给读者一种气静神凝的闲逸情怀。


   

 17.《大家风貌:细说当代文坛往事》

潘耀明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年9月


 

本书作者潘耀明受著名国学大家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从事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他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艾青、王蒙等几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进行访问和评介,还涉及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等港台及海外作家,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坛的大家风貌,极具史料价值。

 

 

 18.《四分之三的香港》

刘克襄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6年3月


匆匆旺角,匆匆中环,匆匆九龙,匆匆铜锣湾,那就是香港?不,刘克襄告诉你:起码有四分之三的香港,你是陌生的。作者以自己的行走和眼光,展示香港独特的山野田园风光。此书不仅是一本在香港穿村行山的指南书,辨识香港花鸟虫木的风物志,它还是一本展示当代都市人走向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路线图和珍藏香港山水人文地理的纪念册。


   

 19.《龙头凤尾》

马家辉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年10月



马家辉专栏写作三十余年,嬉笑怒骂,评点人间万象;年过五十始动念写小说,一出手即令人拍案惊奇。本书描写了1936年的中国,时局纷乱不明,内战外战一触即发,本是广东乡下一个木匠的陆北才被抛进时代浪涛里,揉搓、碾压,沉沉浮浮。


   

 20.《北鸢》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本书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香港书展 | 你一年一追的香港书展就快来啦情系古书30年,私家藏书7万余册的藏书家韦力要来深圳啦!在深圳,守护夏夜里的点点繁星,聆听蝴蝶飞舞的声音如何读懂周作人的“知”与“苦”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