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周作人的“知”与“苦”
书评君小Tips
闲暇时不知道看什么书?点击“书单”给你推荐
安静时不知道如何修心?点击“氧气”读点书吧
寂寞时不知道如何排遣?点击“文化”查看文化动态
▽本期关键字▽
周作人
当人们谈起周作人的时候,自然会想起鲁迅,可谈起鲁迅时,却不一定能想起周作人。
五十年前,82岁的周作人在北京家中——八道湾十一号,这个他居住了四十余年的地方——离开了人世。据称在当时,他身边空无一人。这位晚景凄凉的新文学巨匠,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几度沉浮,与他相伴到最后的却只有困苦与寂寞。
△周作人(1885-1967)晚年照
周作人这个名字,谈起来总是免不了几分迟疑与尴尬。这当然是因为在抗战期间,他的附逆与失节。身背“汉奸”之名,他在五四新文化时期思想启蒙的历史贡献,他在散文写作和文学翻译上所达到的成就和高度,都覆上了一层暗影,在许多年中被讳而不谈。而即便现在,越是沉浸于他平淡自然、舒徐自如的文字,越是会生出叹息:这样一个人物,究竟为什么会走出那一步?
今天,我们随着刘绪源的《解读周作人》,再次走进周作人的作品,试图了解这位总是以超然、冷静的姿态面对世间的“苦雨斋主人”
△位于北京西城区新街口附近的八道湾胡同十一号,这个由鲁迅在1919年购下的院落,先后见证过《阿Q正传》《故乡》等作品的问世,见证了1923年周氏兄弟二人的失和,见证了周作人四十余年在“苦雨斋”的写作与生活,最后终于又见证了他的死。
读懂周作人的“知”与“苦”
○伍岭
《解读周作人》
刘绪源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当人们谈起周作人的时候,自然会想起鲁迅,可谈起鲁迅时,却不一定能想起周作人。归其原因,其一恐怕是“五四”之后,鲁迅的思想对新青年影响深远;其二也在于他作文时更长于一针见血的剖白,或见神见骨地描写人物情节细节。如此锋芒难以掩盖。而周作人则擅于娓娓地细细地叙说。无论在革命岁月,还是在追求效率的浮躁年代里,似乎都禁不起这娓娓道来的“幽长”。
△鲁迅与弟弟周作人
若因为看似冗长的叙述而常被人忽略或遗忘,想必也是对周作人最大的误解。读罢刘绪源的《解读周作人》后,会对这种误解有个清晰地认识,不至于再会说——读周作人的作品感到吃力,提不起精神,感到他语言的平淡拖沓,有时还感到一种不慌不忙的啰嗦,加之题材的驳杂,引文的古奥,常常翻不了多久就掩卷,搁置在一旁了。虽是令人遗憾,但也因一些读者的惰性所致。
如果你们知道周作人也是一个文体探险家,对于他的不屑态度也该暗自惭愧。首先来谈谈他文章中娓娓叙说的本质,那就是不求华美,归绚烂于平淡,含丰饶于简朴。因为平淡简朴到极点,变成了雅拙,就易于让没有经验的读者误解。
《儿童杂事诗笺释》
周作人 诗、丰子恺 画、钟叔河 笺释
后浪·海豚出版社
2017-2
在今日的读者来看,杂文是颇受欢迎的一类文体,因其语言犀利如刀锋,读来不甚痛快。而周作人在杂文之外则开创了“杂著”的文体,他结合社会批评或论战的性质,以及不带有批评性质温厚的议论文。
较之鲁迅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杂文,周作人更多地体现出他那独特而深刻的思想与学问,以理性精神和缜密的说理让当时的文坛耳目一新。不过,周作人很快又改变了这种文风,甚至是清高地认定自己作文时没有必要再去考虑说服什么人,而只要表达自己的内心就足矣了。
周作人散文全集
周作人 著 / 钟叔河编订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9-05
自古以来淡然与自在皆为境界,可想用文章去影响民众一事,却依然是许多写作之人的追求。正如文风有俗雅之别,写作的目的也自然因人而异,无可厚非。只是在了解周作人的过程中,我们多少要抱有一种淡然而自在的心境去阅读他。
也大概需要如此心境才能去读周作人的小品文吧。因为他的小品文多是充满乡土的世俗气息,写的也全是平常的小事,津津有味,如数家珍,他是怀着一种真挚的兴趣来写这一切的。全篇重记录,轻议论,也少有大论可言,这使他的小品浑厚淡泊,不落言荃,你若习惯他的清淡,就能被其中的描写和情趣所吸引,却很难直接找到他的思想用意。
△年轻时的周作人
而被称为学问家的周作人,又是如何在他的小品中运用自己的学问呢?刘绪源在书中提出了两种方式:
其一是不露痕迹地将学问溶化在行文中;
其二则是在叙述与描写的间隙穿插他所特有的那些生僻而又新鲜的引文。
总之,学问与思想是要读者去发现,如果你只看见乡土,那便只有乡土,如果你能闻见泥土的味道,那便是你所体悟的生活。周作人在他的文体探险中大概也是在挖掘读者对现实的味觉。
《知堂谈吃》/周作人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2005-02
在他的小品《吃茶》中有一句是: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美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吃茶的前提是“苦”,在现世的“不完美”中去体会刹那间的悠然自得,就如同吃茶的过程一般,入口的“苦涩”是对内心空寂感的一种直接反映。而周作人的文章所表现的“苦涩”肯定会比一杯茶来得更忧伤。他将这种“味觉”化作生活日常,是大多数人亲历的,却又不知该如何道也的尴尬。正如那篇《过去的生命》里的过去的、永恒的“苦涩”。
△周作人喜谈吃,他住在北京“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
如何解读周作人,在这本书里会谈得更多,而我们要读懂的就是这个“苦”字,从“苦雨斋”到“苦茶庵”,再到他最大名号的“知堂”,其中都透着“苦”字,“知堂”之“知”,便是目睹了当时社会冷酷的事实之后,周作人的“知也”,从而引发的内心的苦涩。而我们今天读他,也同样要学会品尝这样的“苦”,站在他的岁月里,同情着……
周作人译文全集
周作人 译、止庵 编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2-3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他的报道写出了“平凡即是伟大” | 你一年一追的香港书展就快来啦 | 科塔萨尔的蜜月这样过:断腿挨穷翻译爱伦·坡,当然还有爱情 | 在“阿尔法狗”横行的年代, 吴清源依旧是我神一样的存在 | 李敬泽: 我们都是历史回声的产物 | 去世50年后,这位“东方马蒂斯”终于等到了他的时代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