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格:对世界的探索要在最年轻时完成
李一格:
对世界的探索要在最年轻时完成
二十出头的女孩如今都在干什么?
在为恋爱烦恼?
在为学业操心?
还是在为前途担忧?
而22岁的李一格却早早地领悟,
并把握住属于她的人生方向。
>>>
北京女孩李一格,目前就读于录取率为2%的全球创新精英大学密涅瓦大学。她曾是就读于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的“明星”中学生,曾担任北京四中模拟联合国秘书长及第八届国际顾拜旦青年论坛活动总策划。与朱军、鞠萍等搭档主持,并在十七岁时便出版了个人文集《格外》。
《格外》
李一格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3-1
更厉害的是,尽管尚在学校,她的工作履历就已包括在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公司、清华大学等机构中主管项目;在众多知名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一格与俞敏洪在GMIC大会对谈
从今年四月起,李一格在《晶报·深港副刊》开辟了个人专栏《格外远》,记录她在游学及旅行时的所见所感。在她的专栏里,她会与乞力马扎罗对话、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感受初生的宁静、在旧金山的湾区思考人生的迷宫。
>>点击下方文字,查看一格相关文章<<
从这个女孩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潇洒和自由,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她所迸发的巨大能量,闪耀着新生代的光泽。
“
我会是作家,但不会是一个专职作家
我们读过太多天才的故事,似乎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有着家长的指导和安排。一格却不同,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非名校”密涅瓦大学,每一个学校都是自己选择的,而她的父母也给了她最大的自由度。“就这样,我的选择又强化了我的独立精神”,一格说道。
此外,她还去过几十个国家,深入生活过的城市有旧金山、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平日她还学习直升机驾驶等看似难以挑战的项目,这些经历,都是一格的勇敢和冒险精神的体现,她说,“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一定要在最年轻的时候完成。人可以先爆炸先丰富,然后再一点点进化和专注。”
学习直升机驾驶
一格从中学起就开始社会实践,参与各类工作,而这些与她的写作并不冲突。在她看来,灵感针对领域,灵性跨越领域。人生只有两个领域:知与行。通常所说的“冲突与否”是之于行业。人在发展自己和促成外部进化的过程中,最好把在行业中深与广的经验服务于更大的、简化的领域。“行业是低维结构,领域是高维的,而在这一空间,没有什么是真正冲突的。”
对于写作题材,一格并不被虚构和非虚构所掣肘,在她看来,题材是服务于她的思想主题的,因此她不太受题材所控,“目前我心里有较明确的写作周期了,会和我人生的进程交汇在一起。我会是作家,但不会是一个专职作家。”
一格在非洲
“
“我很小,但我有想法”
一格的写作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小学二年级,她就开始在父亲的引导下写日记。从最初的被动到自觉,这个习惯慢慢就培养成了一种积累和热情。到小学五年级,一格已经写成近30万字的《格格日记》。第一句便是:“我很小,但我有想法。”
每一个作家都有领路人,一格十分感激自己一路以来的语文老师,初中老师写长信鼓励她爱惜和滋养才华,高中老师带她到颐和园看落日,告诉她什么是美,密涅瓦的导师让她保持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而老师们也没有给她开过书单,认为她会在生长智慧的过程中自然地去阅读,而不用被书单影响思考的习惯。一格从小便开始到世界各国去旅游,也习惯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感知与灵性去写作。
如果说早期的写作还是学生习作,但十三四岁的时候,一格则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顿悟。她在西藏的纳木措湖边热泪盈眶,回来发现已经不再是自己在写作了,而是头脑、心灵、身体积蓄了很久的一股力量,自然地流露。
从此之后,一格就开始了对文学和写作的自觉,涉及到地点的文字,她称地理是线索,像植物的经脉一样,给人小小的提示。比起地域,一格更关注“域”,思域、场域、境域。
时隔八年,一格又再次回到了纳木措湖边
高中时,一格随笔集《格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周有光、余光中等学者的推荐。当时的发布会由鞠萍、郎永淳主持,更收获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回首过去,一格说,“《格外》两层意义,一个是永远过去了,就是我学生时期生活记录的观察视角和写作语言;一个是永远存在的,那就是我印刻了自己十几岁的青春,和其中清可见底的本性和真情。”
一格随笔集《格外》发布会
“
“写作选择了我,而我别无选择”
诚然,五年之后,一格已经迅速地成长。今年在阿根廷读书时,一格一下回到了自己写作的巅峰状态,每天早晨与整个城市同时醒来,带着电脑去咖啡馆写作,中午回家吃饭,下午上课,之后健身聚餐,晚上又回归到一种非常纯粹的生活状态,
“当时我就想我真正的青春来了,这些年一直有一些写作的意象停留在脑海里,有了这种状态,让我整个人都非常和善和包容,毫无杂念,这四个月,文字一点点涌出。”
在这种状态下,一格感受到干净的内心和笔触被时光青睐和点拨,褪去了过去的一些惰性,并让自己文字的天赋回归,踏实地完成使命。
一格将这种状态视为命中注定,“很多人以为自己选择多放弃的多,来证明自己很有价值,我认为最好的是写作选择了你,而你别无选择。”
她的这些文章,还有她拍摄的照片,正在以专栏的形式一篇篇呈现在《晶报·深港副刊》上,这里面的每一篇文字,每一帧画面,都是一格“不走寻常路”的最好见证。
为什么·乞力马扎罗
○李一格
乞力马扎罗没有雪。他俯瞰乞力马扎罗山:雪稀如白沫,挂在山棱间。
直升机穿越云层,在连绵而厚密的轨道上,他感到自己与大地一块儿被吸收、吞噬,升入幻境。接着,他好像被什么托起,一切都变了——城市变为羊毛,人类变为薄雾,山林变为棉花。云如屏障,他只好俯瞰自己。
为什么要幻想?为什么要幻想一座山,给它神迹,给它悬念。“非洲屋脊”在人的概念中更加真实完善。他继续升空,目光垂在山顶。火与雪,休眠的,悸动的。人一边不解,一边幻想:火何时喷发,冰为何消融。为什么人将总是变化的一切写进百科全书?应更名为《幻想录》,记载人永恒的幻想。
为什么要对话?他掌握的最重要的沟通技能就是终止对话。他有一双漂亮的眼睛、一张漂亮的嘴,就是不爱说漂亮话。每次出行,同行的人都是在分开后才认识他。而此时,飞行员的职业素养让他矜持,摄影家的艺术修养让他缄默。他们共享这一氛围,各自将沉着的目光专注 58 26806 58 15792 0 0 1752 0 0:00:15 0:00:09 0:00:06 3326于一个轨迹,复原感官的出路。
为什么要表现?每一种生存,每一种价值,所有的存在的渠道都是表现?茶农要由茶来证明茶,贵族要由矜持来证明贵族,教师要由资质来证明教师,乞丐要由神情来证明乞丐,政客要由党羽来证明政治。没有什么是不表现的。多数的登山者或是像他这样乘坐直升机的人,都是为了在未来某一天得以表现。他突然为自己不能免俗而难过,原来他不说话的时候都是在原谅自己。
为什么要职业?要不是因为他还没有职业,才不会有足足一个月来非洲。他看看晴好的蓝天,想到登山者和背夫正在攀爬。人各有身份,借由职业而认准一个角度。好比对于乞力马扎罗山,是身在其外看?还是身处其中看?是从空中看,还是在山间看?是看景,还是看路?他发现自己的逻辑离不开“看”,这可能是安乐年代的痼疾,以观赏作赋闲的理由。
如果是别的年代,他将像他的父亲一样渴望戎装,渴望出征,尽管不确定勇气是否足够,至少眼前的是他翻山越岭的对象,而不单是徒步或观景。太阳愈加厉害,螺旋桨轰鸣,直升机飞到山的另一面。他回想起深入非洲的探险家李文斯顿的传记。幼时,一位叫柏奇的老士官长告诉他,“我一生最难打的战役,就是我内心的争战。”无论和平与否,人都有最艰难的斗争——建立和决胜内心的争战。必走极端才有出路。这是属于一个人的唯一的征程,包含并大于职业。
为什么要感情?直升机降落,他的心一悠一悠的,忽而强烈,忽而坚硬。这情境中不该有个情人吗?艳遇也罢。两个情人最好,一个俗艳,一个清绝。三个吧,加上忠诚。不,四个,加上长寿。他笑了,男人一旦权衡,便不需要任一情人。他研究过古埃及的男女塑像,女人多站在男人身边,环住男人的腰。男人虽以此来象征权力与地位,但至少是与一人并肩,与一人和睦。古老的感情须由一个爱人来满足现实,而现代的感情被一切满足,除了一个爱人。情人和艳遇不是必要的,他已到了这地步。
为什么要旅行?一亿个人问。因为旅行最符合人一生兜兜转转的模样?因为旅行让人沉思,又让人无虑?因为旅行让人尽可能地使用自己?想想外科手术吧,你只能接受自己如布偶一般被切开与缝合,而旅行之时,人才可以揭示自身:肌肉的动感、血脉的张力、心灵的境域。
直升机穿越云层,在连绵而厚密的轨道上,他感到自己与大地儿一块被吸收、吞噬,升入幻境。
我来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吧。他在乞力马扎罗的上空盘转,压根没思考任何事,没受到任何启发。他只是盘转,一个问题也没有,一个答案也没有。他只是盘转,连海明威也不读。他光听那些讨论海明威的人就够闹了。从非洲返回后,他分享了一张俯拍乞力马扎罗山的照片,不少文化人都引用《乞力马扎罗的雪》评价和赞赏。
为了同观众对话“为什么要旅行”,他不得不看了一篇《乞力马扎罗的雪》。他完成了一项任务。杰作,他得出结论。
你看,他的“为什么”都被自己打破。你说,为什么要幻想?对话?表现?职业?感情?旅行?
没有为什么。人来到世上,与世界交往。没有幻想、对话、表现、职业、感情、旅行,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地方落脚。他的乞力马扎罗没有雪,这世上的答案空空如也。
编辑 | 罗婉
亲可能,还会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点击文字获取相关内容
好人吴鸿一路走好,天堂里一定有你热爱的“苍蝇馆子”与万卷好书 | 好人吴鸿一路走好,天堂里一定有你热爱的“苍蝇馆子”与万卷好书 | 80年前,这座古老的建筑惊奇了梁思成夫妇,也惊动了世界 | (福利)第二届中国最美书店周正式开幕啦
深港是起点 书评是风帆
这里是《深港书评》
如需合作或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