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底取不取消医护事业编?国家卫健委最新回应!

医护多团队 医护多资讯 2022-07-23
将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改革,可能不是一刀切。

2021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不仅要全面实现小康,也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落地一年。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到去年底结束,今年开始,一部分单位要取消事业编制,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其中就包含公立医院。 

早在2016年7月22日,人社部发言人在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

那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相继印发文件,均指出要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进行编制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实行备案制,以聘用制等方式形成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基本确定。明确要求在2020年底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全部到位。


转眼之间,2020年已经过去,2021年已经开篇,那么到底医疗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会不会取消呢?


对于这一广大医务人员关心的问题,日前,国家卫健委经商中央编办、司法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对此作出了回复。

“医护多”梳理了一下,回复内容大致如下:

1、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中央编办积极论证,力争在编制方面有所突破。

2、国家卫健委表示,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完善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无论将来给编还是不给编,都会确保医务人员的待遇得到提高。

别小看这两段话,字数不多却藏乾坤大。“医护多”观察分析认为,剑指两种改革方向:

一、将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改革,可能不是一刀切。

大体上会分为县级及以上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两种编制改革模式。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去编化,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不取消编制,还有可能会大幅度增加编制。

为什么要这样“两极分化”般的改革?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解读。

先谈谈为什么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要实行去编化?

道理很简单,为了同工同酬!

编制内外,差别太大,同工不同酬,严重有损公平。但同工同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喊着要解决,可就是干打雷不下雨,直到2013年新的劳动法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新《劳动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从此,同工不同酬就是明显与劳动法抵触,属于违法行为。

而人事编制这一制度严重影响了同工同酬的落地执行。如果不取消编制,不把人事管理权交给医院自己,还是由政府按照人事编制对医院编制内人员的一部分工资进行有财政兜底的,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则全部是有医院自行承担。在这种体制下,怎么可能做到同工同酬?

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若真做到了同工同酬,那反而又造成了对编内人员的一种不公了。所以,要想真正同工同酬,全面落实劳动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医疗体制上的改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统筹考虑”。

但是,这显然还不够触及“灵魂”。只要掐死编制不放,就始终还是不利于医院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最终会造成医院人才发展池一潭死水。这种以编制身份区分待遇的制度,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抑制了行业竞争,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格格不入。 


基于这种情况,2018年底,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医院等148家医院,作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 

试点医院试点什么呢? 

1、依法全面取消编制;

2、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3、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 

2019年,全国各省市开始大面积试点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一时之间,数量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数量: 

陕西53家医院实施现代化医院管理试点; 河北200家医院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试点; 福建39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甘肃多家现代化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实行合同管理。……

有数据表明,截止去年底,公立医院、银行、高校等单位先后进行了取消事业编制改革,这种改革任务已经完成了将近一半。

但是,这些医院的人事改革成效到底如何,政府的言论比较谨慎,从一开始就避免一刀切。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取消公立医院编制,但保留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这话就很值得玩味。

大概的意思就是:政府财政不会对医院弃之不顾,未来的的财政拨款,将不会再按照“人头个数”的下拨,而是根据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服务和社会责任设定整体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拨款的额度。

也就是说,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被取消编制,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之后,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属性并未改变。所以,取消编制并不会导致利益受损,失去的只是束缚,得到的则是自由。因为,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后,政府不会完全将其推向市场,国家的财政补贴还是会有,只不过财政投入不再和人员编制挂钩,不再按照人头发放,更不会成为一种财政养人的制度,而是按照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原则投入。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改革实践来看,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后的财政补偿实际上是两种方式的综合,即一方面服务收费逐渐倾向保险支付;另一方面,政府根据需求制定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支付。后者现在成为支持“取消编制”的重点举措。因此可以看出,“取消编制”的改革并非改变公立医院本质属性的改革,只是为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化、外部补偿机制的合理化铺平道路,也不会产生诸如人才培养上的缺失、公立医院公益功能的丧失等方面的问题。医生取消事业编制以后,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医院的活力,激励医生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为医院去行政化创造条件,用人机制更为灵活。


二、再说说为什么乡镇卫生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实行去编化?

这个道理其实在前天我们的推文《破天荒!外地行医者返乡就给编,中专生都行》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基层医疗机构本来就存在较为严重的医技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如果编制取消,这一问题自然就会加剧?那么,基层医疗卫生就会破裂。

所以,与取消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恰恰相反的做法是,不仅不取消乡镇卫生院的编制,反而还要增加编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允许各地盘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甚至可将符合条件的村医入编聘用。

201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中,再一次对“取消编制”单位的范围做出了进一步明确,即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明确指出了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是保留的。通过招考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使用编制,也是有保障的。



之所以要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保卫战”,保留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事业编制,无疑,对稳定这支扎根基层的卫生队伍是一针强心剂,也是一颗定心丸,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毕竟,乡镇卫生院的事业编制,是保证公益性的最佳保障,不仅会给基层医务人员带来薪酬福利保障,也会给医务人员带来职业的自豪感,这在某种意义上比金钱更有束缚力。

说句实话,乡镇卫生院本身就是重防轻治,这对于花了七八年的大把时间学习治病救人的医学生来说,本身难刷存在感,如果再取消了事业单位的编制,大家肯定会感动迷茫。虽然说“去编”有利于人才流动,盘活医疗资源,但所谓人才流动,对不缺病人的大医院是好事,可是对于财政拨款依赖较强的基层乡镇卫生院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

这次疫情,广大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坚守,无疑对整个抗疫的全面胜利取得功不可没。关键时刻,他们心里的荣誉感大过金钱,职业使命感高于一切,甘于奉献,不计得失,舍生忘死而无惧无悔!

为什么?

说句实话,不就是因为这份事业编制的公有身份,所带来的为国为民的荣誉感吗?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有件重要的事和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天18:0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护多资讯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