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无法出柜,只能结婚”

阿怡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5




写在前面

 

很久之前,我曾试探性地问过我妈对同性恋的看法。

 

在我的印象里,她的思想不算前卫,但也不至于像其他父母那样古板传统,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些事我都和她聊过,她也多少能接受。

 

起初,我以为我会得到一个稍微宽容一些的答案,直到我听到了那句我最不想听到的那句:

 

“那是不正常的,那是病。”


后来,我又普及了许多性取向方面的知识,想试着减少她对这个群体的误解,想让她明白同性恋和异性恋没什么不同。


但是很遗憾,那场对话最终还是在不太愉快的气氛下结束了。

 

那天我很难过,就像我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一样难过:


《出柜~中国LGBT的呐喊~》



这是日本NHK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围绕着中国的LGBT群体,记录了他们向父母出柜以及出柜后所发生的一些事。

 

在中国,LGBT群体的人数保守估计有7000万。

 

生活在这个相对保守,对同性恋接纳程度并不高的环境中,他们总是被歧视着,否定着,被他人用异样的目光对待。

 

更痛苦的是,他们始终无法真实坦然的面对自己最亲的人。

 

长久以来的伪装,无形的心理负担,面对家人催婚时撒下的一个接一个谎言早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种种原因,让一部分人鼓足勇气做了一个不太轻松的决定。

 

他们决定走出来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不知道内心究竟经历了多少挣扎,才让小超最后决心要在这一天回家向爸爸出柜。

 

但很明显能看出来,小超是不安的。

 

出柜只是一句话的事,最可怕的是出柜以后要面对的任何后果。



其实这不是小超第一次想要告诉家里人自己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了。


自从高一那年意识到自己喜欢男生之后,小超就无数次想说出这件事。

 

或许是他真的很害怕也很犹豫,才一直拖到了今天。

 

又或许是因为两年前妈妈患癌症病逝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这让小超觉得,是时候该向自己唯一的亲人坦白了。



那天一看到小超回家,爸爸特别高兴,饭桌上他不停地给儿子夹菜,嘴里还念叨着:“下次回来带个女朋友回来,我希望你早点成个家。”

 

几杯酒下肚之后,小超径直走进了房间,拿出了一个本子,本子里面夹着两张写满字的纸,一封信。

 

他紧张地咽了好几下口水,才支支吾吾地开始念那封“出柜信”



期间,小超不断地用笑容缓解尴尬的场面,而爸爸的表情却变得越来越严肃,眼睛开始泛红。

 

直到那句“我......是喜欢男生的”说出口之后,爸爸彻底懵了。

 

这个中年男人强行抑制住自己内心剧烈的波动,沉默了几分钟之后,他告诉小超:“我希望你能慢慢改过来吧”。

 

小超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如果有的选,他一定也会选择更为轻松的身份去生活。

 

他没有说太多,只是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趴在爸爸肩膀上问:“这就是真实的我,你还爱我吗?”

 

他很无辜,也很无助。



 

“我女儿好好的,为什么要这样?”

 

眼前的这位再度崩溃的母亲是出柜了14年的女孩安安的妈妈,她不想掩饰自己的痛苦和不解,一边痛哭一边拉扯着女儿的手。

 

14年了,什么也没能改变。


在这个问题上时间显得很无力,隔阂始终存在,不被理解的依旧得不到理解。

 

大多数时候,安安面对的要么是催婚,要么就是情绪激烈的妈妈。



早年离婚,独自一人把安安抚养长大的妈妈可以称得上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安安一个人身上了,女儿就是她活下去的希望。

 

“结婚、成家、生子”,这是她为女儿设定好的人生轨迹。


“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对安安妈妈来说无疑是重重的一击,她甚至试图以死相逼。

 

无奈之下,安安向同性恋亲友会寻求帮助。


她希望在其他父母的感染下和自己不断努力地沟通中,妈妈能够试着去接受。





同性恋亲友会举办活动的那天,她把妈妈带到了现场。

 

那天气氛很好,去的人都是一些LGBT群体和他们的家人们,安安妈妈却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她又开始不停地问女儿:

 

“你为什么不谈男朋友?”

 

“好好的,你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总是这样,一个不断地质问,另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剩下绝望的哭声。


最后在其他家长的开导下,妈妈这才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回家后一周,妈妈又发了很多微信给安安,要给她找对象,劝她结婚,至少要在形式上办个婚礼。

 

而所谓的接受其实是被迫勉强的,这很可悲。


她从来没有真正认同过女儿的这个身份,只是作为一个母亲,出于爱,她真的没办法了。



今天谈到这个问题并非是想一味地责怪某一方,这无益于任何人。


之所以写下这部纪录片也是因为它提供给我了一个新的视角:


除了激化矛盾之外,我们其实更应该停下来试着换位思考“父母的不理解、不认同”。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导致了思想上的传统。


“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变态”这样的观念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还有一些父母,他们只是单纯的担心孩子到了年龄不结婚会被亲戚朋友说闲话,不生孩子将来没人替他养老。


就像片中的一位母亲何凤兰所说的那样。


她不怕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她怕的是由于社会对同性恋根深蒂固的排斥,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这个身份在外面生活得更加艰难,更加辛苦。




我们再聊聊这种LGBT出柜难,到底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


很多异性恋都觉得,“出柜”二字只是LGBT人士的圈中议题,与我们无关。


但其实在这件事上,你我人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往大了说,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多元化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包容度的重要指标。


而往我们身边说,如果矛盾无法解决,那么这种不可调和的LGBT亲子关系对于所有异性恋人士而言,将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每一个同性恋人士无论是选择永不出柜,还是出柜后不堪重负向父母妥协,他们最终都只会剩下两条路可以走:


和父母断绝关系,或者,骗婚。


而有一部分同性取向者,最后选了后者。


我无意污名化这个群体,但我必须承认中国有大量同性恋人士精疲力竭地选择了和父母妥协,产出了这一畸形的婚姻关系。


根据201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有1600万以上的同妻(夫),其中超9成的同妻都出现了抑郁症症状,超1成的同妻有过自杀行为。


而2018年,这个数字到了3000万。


我也可以说,算上那些尚未知情的,这个数字可以再翻一倍。


为什么台湾地区去年的同志平权公投失败,依旧另立专法保护同性婚姻?


首要是对LGBT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没错,但也存在对另一个边缘群体——“同妻”、“同夫”的保护动因。


至少这样的合法化能够帮助他们在受骗之后通过法律手段争取自己的权益。


你当然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但你永远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这3000万同妻(夫)之中的一人。



看过这部《谁先爱上他的》的人应该很明白我今晚想表达什么。


我反对甚至唾骂任何理由的骗婚,同时又无比急切地想看到,有一天他们可以合法且光明地亲吻彼此,互换戒指。


我也不想去责怪父母,因为我知道更多是环境吃人。



“环境吃人”


我认同中国的LGBT进程只能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也认同目前不该用太激进的方式去倒逼立法。


但至少今天聊的这部分,已经不能再等了,这种缓慢,渐进,牺牲的将是中国一代同性恋人士和 同妻(夫)人群的一生。


所以我们想扩散一些我们认为有效的建议:


1、我们认为,保证同性顺利出柜和避免同妻(夫)产生,解决之道在于缓和与父母的紧张关系,而缓和这种关系的根源,是在于让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不会遭受歧视和侮辱,是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提高包容度,实现真正的平等,自由。


2、对于同性恋人士来说,我们建议等自己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接受过良好教育之后再尝试出柜,这些条件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一定是中国国情下的出柜前提,也是自己的退路。

 

3、当你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出柜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公益组织“同性恋亲友会(PFLAG China)”的帮助,让里面已经接受出柜的父母帮助你和你的父母沟通。


在很多城市都设有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也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4、推进LGBT取向不是病,不可逆,不可矫正等常识的普及和传播,我们需要可以得到传播的文字,电影,纪录片出现。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第4点很痴人说梦。


可这点,正是三号厅一次又一次找来LGBT电影,写出这类推文的最大原因。


我们只是觉得,这些本该是我们要做的纪录,传播和普及,最后却被妥协噤声取代,要依靠邻国的镜头才得到完成,太过于可悲了,不是吗?



音乐/I Love You But In The End I Will Destroy You

配图/《出柜~中国LGBT的呐喊》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