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9分国综见过吗?

3号厅检票员工 2019-08-13



 写在前面 


这档综艺,其实一直算是我的私藏。

 

它已经连续两年拿下了中国综艺节目的年度最高分。

 

今年是第三年,它直接用9.9分提前半年结束了这个悬念。

 




甚至很多人已经把它的播出当成了这个社会舆论管控的测量标。

 


可同时又很奇怪,它对于整个综艺市场是隐形的。哪怕说它正在做的以及正在给这个国家创造的都已经达到了一种启迪民智的高度。

 

但是知道的人依旧很少,看的人自然更少。

 

因为它的某种特殊性,电影公众号都很少有提及或者说敢提及。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我给大家推荐过不少综艺节目,我每次写的时候都会产生对应的情绪,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有趣。

 

唯独推荐它,是一种敬意。

 

而这种敬意,细究起来,大部分来自于节目里的这个男人。

 

梁文道。



 一 

 

梁文道是谁?

 

稍稍对读书有所热爱的人,应该都会很熟悉这个名字,喜欢他的人都会称他为“道长”。

 


从1988年起,道长就一直活跃在香港的文化界、知识界。


几乎用了自己的一生来汲取知识和视野。


在成为香港商业电台台长之前,他是大学讲师、凤凰卫视评论员和自由撰稿人,从未做过一份每天朝九晚五的长工。


他希望自己活得像一只无脚的雀仔。

 

而在加入商台后,他也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当牛棚书院的院长,想为香港社会孵化出一个更开放、更有知识的团体;


成为作家、时事评论员,参与文化政策讨论,希望香港可以成为一个更开放、民主及自由的社会。

 

除此之外,他还是电影创作人、中学校长、公共危机处理专员和古迹研究专家等,涉猎范围极其广泛。

 

梁文道说:“我从不考虑自己做什么职业,因为对我来说,只要符合两个条件,什么职业都可以做,一时必须是我喜欢的,二是可以令我完成理想的。”


这是梁文道与世界对抗的方法, 它不是拳头和口号,而是丰沛的知识面和自然出现的影响力。

 

“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会停下来,对所有事物及观念更开放的人,自己不停改变之余,也可以改变到人。”


梁文道就像是一个自己赋予自己使命感的教书先生。

 

希望通过传媒的巨大力量,把自己这几十年里的墨水倒出来,授予民众,授予后辈,为中国做一点事。





但这些墨水,又跟教育体制里我们被迫接收的那些不同,它不归属于集体,仅仅是属于梁文道个人。

 

香港的环境启蒙了梁文道,而现在,他希望启蒙更多的人。



 二 

 

这是梁文道做《一千零一夜》这个节目的初衷,他希望国人能学习以多角度看一件事物。

 

怎么学习?

 

很简单,多读书。

 

每一个深夜,我们可以看到梁文道戴着黑色礼帽和黑框眼镜,身穿黑色斗篷,怀里揣着一本书走在大街上,不紧不慢地讲大部头、聊经典。

 

就像我们每晚在入睡前,靠着抱枕翻动几页书一样。

 


形式很单一,但却很日常、亲切,充满了烟火味,比起翻拍剧,这更符合深夜食堂的味道。

 

只是这份宵夜,不是食物,而是精神食粮。

 

但跟一般的书评不同,梁文道聊书、聊阅读,他不喜欢拆解书里面的内容,也不会一股脑地把自己读后的见解灌输给观众。

 

他从读这本书需要了解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说起,从写这本书的作者的出身和经历聊起,引发观众去读这本书的兴趣。

 

并且,会朗读书中经典的语录和片段,来谈自己为什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

 


真真切切地把一本书放到你的面前,让你自己研读思考,培养自身的阅读习惯。

 

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节目,也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

 

《一千零一夜》的节目形式,在如今这样一个快消费的时代里其实很不讨喜,大家都希望看完节目能相当于看完这本书。


我们都在追求听完一节付费课程就必定会在职场有所获得,看完一个教程就一定能学会一个新的技能,不希望把时间花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于是,我们逐渐地忽视了一些我们本该了然于心的常识。

 

哪些常识?

 

关于公理,关于正义。



 三 

 

比如,这一季的第一期,《民主与教育》,梁文道借着美国哲育改革家,约翰·杜威的著作来谈了中国的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就犹如个体需要通过进食来延续生命一样”。

 

上一代把经验传给下一代是教育,学习打开饭盒是教育,在职场学习到的新知识也是一种教育,社会上遇到的种种事情几乎都是教育。



而学校的出现,则是一种特殊环境给孩子们接受特殊的教育历程。


但我们反而忘了这种教育的本质。


我们应该让学生清楚学一门知识、能力究竟是为什么,然后主动地追求,这才是有益的教育。


“受教育的目的是要是人能继续受教育。”

 

所以,为了得高分、考名校和拿高薪而去死记硬背是没有意义的,我国如今“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已被功利侵占了教育。



这是《一千零一夜》珍贵的地方。


每一晚谈书,总会深入浅出地联系实际,具有现实批判性,而非一味地钻进空中楼阁,空谈理想。


当然,它的价值还不仅止于此。


《一千零一夜》里谈书,总会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打破你对读物的固有印象。


聊《狂人日记》时,梁文道说:“如果你以为鲁迅从来只是个单纯的战士,那么你大概从来没有读懂过鲁迅。”


我们在批判社会,但其实我们也是中国的一份子,这个国家有的问题,作为批判者身上也一定会有。



鲁迅回国后沉寂十年,才写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却十分成熟和深刻,正是因为他具有自我怀疑的精神。


这比战斗本身,更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集在聊汪曾祺的小说时,对于其平淡的笔法,梁文道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在生活不能平静的年代,仍然坚持在生活中看到平静的味道,那就是一种对于这种不平静生活的抵抗与救赎。”



对于余华在《活着》里所写的残酷,梁文道觉得那其实就是中国人本身的生存哲学。



就是这样,每一个晚上,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长,梁文道总能通过自己的言语,打开你对一本书,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看法。


 四 


此外,《一千零一夜》还尤其敢说,谈到《1984》中文化、艺术被限制时,梁文道说:


“他们不止要控制历史,他们甚至还要禁绝小说和艺术,那是因为历史是对事实的记载,而文学跟艺术是对另一种想象。

 

而当我们失去了这种想象力,就会完全变成现实的奴隶,现实又是可以被它修改和控制的,所以我们就变成了它的奴隶。



谈到女权时,他说:“在把女人变成一种玩偶的同时,其实男人自己也都成了另一种玩偶。”



 谈到死亡教育时,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个道理,小孩子迟早也要懂的。”



谈到性时,他说:“色情小说对法国旧王权的破坏力量,比起卢梭,比起伏尔泰,原来要显得更大。”



谈到为什么要读书,梁文道说:“语言有一种魔力,它不只可以反映现实,它更加能够塑造现实,而文学就是让我们揭穿这种魔力的秘密工作。”


所以,他会一夜又一夜地,一直讲下去。



 写在最后 

 

我记得,梁文道在《常识》一书的开头说过:

 

“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是啊,那些现在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无趣,高深,玄虚的知识,曾几何时,只是一种常识。


在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里,道长和《一千零一夜》的出现便多了些更厚重的意义。


它无关说教,也无关课堂。


只是为了唤醒你心中已经被封存许久的,良心和智性。


音乐/一千零一夜片头曲

配图/《一千零一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