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题材,这次是华语
写在前面
大概是因为我们真的太难在电影院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吧。
以至于这部《马赛克少女》,从立项开始就像是一个磁铁一样,吸引着行业关心,也吸引着社会关注。
FIRST影展创投首奖,金马奖百万创投奖金。
王传君,王砚辉加盟主演。
三天前,也以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受瞩目竞赛片的身份,负责了竞赛单元的开片,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它用最惨烈的方式,跌落山崖。
5.5分。
这绝对不是一个漂亮的分数,但它绝不代表《马赛克少女》的种种噱头都是徒有其名。
它的勇气和崩塌,依旧值得我们好好聊聊。
《马赛克少女》
昨天从影院出来的时候,我在打分纸上给的分数和豆瓣的分数基本持平。
但即使我打了一个非常低的分数,我也依旧反对将《马赛克少女》一棍子打死的行为。
它的好和坏都异常明显,精彩的概念和混乱的剧情发展同步而行,都让我无法忽略。
我们先来看好的地方。
一
首先是题材和故事。
《马赛克少女》的题材非常勇敢,由一件少女性侵案展开故事,现实主义背景结合社会性新闻。导演通过一个虚构但又似曾相识的故事去唤起所有中国人的记忆。
故事也很简单。
贵州山区的14岁少女徐萦遭遇性侵怀孕,并指认凶手是学校的一名老师,父亲王砚辉的和社会新闻记者王传君开始了一场寻找真相的行动。
所有人看似都想找到证据,拯救女孩。
但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没那么纯粹,父亲为了拿到证据指控老师,父亲要求女孩生下孩子做DNA检验,14岁的少女做了母亲。
记者与其说是想拯救女孩,更像是只想看到真相。
可随着真相被揭开的,背后远不止一场性侵,事情没有按照他们设想的进行。女孩在污蔑,凶手另有其人,大人们以为的拯救,也许是对女孩的又一次伤害。
而导演通过一个非常精彩的概念将整部片子承托了起来。
也就是片名中的那三个字:马赛克。
这个单词和少女联系起来往往会变得奇妙,在故事中,马赛克遮住的不是身体,是少女的内心。
片中一共直接出现了三次马赛克,第一次是在记者拿着摄像机来家里采访的时候,女孩坐在房间里,摄像机架在外面,中间隔了一层毛玻璃。这个画面像是法治频道的报道,受害者或犯罪嫌疑人总是被马赛克糊住脸。
第二次是女孩站在河边,河中模糊的倒影里,她变成了大肚子。河水粼粼,有风吹过,倒影被分解,又被吹走。
最后一次是出现在影片后半部分,女孩公益学校的室友在洗澡,和第一次出现的情景相似,女孩和她也隔了一层毛玻璃。
但视角却完全对调,女孩变成了那架摄像机,变成了审视别人的工具。
这就是我们一直都很少注意到的马赛克的双面性:
当世界凝望马赛克里的受害少女的时候,少女看这个世界,其实也是马赛克。
更让我惊喜的是,导演又由此再引申出了一个女孩近视的设定
与马赛克相对应的,是女孩近视眼这个设定,开片第一场戏,就是女孩在验光,医生让她看仪器里的参照物,女孩说了一句话:人,看不清楚。
这是一个隐藏的伏笔,这个看不清的人,是侵犯她的凶手,是强行调查真相的记者和父亲,是无法自救的她自己,是整个社会环境。
二
还有比较出彩的是两位主角的人格刻画
它没有拘泥于“完美受害者”。
和大多数少女性侵题材的故事不同,徐萦不是个典型的受害者,从小家庭性别教育的缺失,使她并没有性道德的观念,性侵对她来说似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暴力,被侮辱的状态。
包括怀孕生子,女孩都以一种极为平和的状态面对,室友问她肚子上的刀疤怎么回事,她只说了三个字:生孩子。
平时的做派和生活习惯也更像是一个容易被偏见包围的“坏女孩”。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源自于家庭性别教育的缺失,父亲的极度重男轻女,母亲流产不能再怀孕后,女孩就被当作男孩来养,剪平头穿短衫。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父亲的行为,甚至父亲要求女儿生下孩子,目的也绝不止为了取证那么单纯,他要留下一个传宗接代的孩子,哪怕是十四岁女儿的孩子。
最后,还有记者角色的辩证性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通过社会记者这个角色将寻找真相过程中的外部环境表现的十分细致。
学校接到指控,第一要做的不是调查涉案教师,而是赶走闹事的学生家长;
记者三番四次去派出所了解情况,永远只能得到一句:案件我们还在调查中;
法律也没有约束女孩被要求生育这样行为,整个社会关怀都是缺位的。
报社领导也直接禁止王传君饰演的记者继续跟进这件社会新闻,将他调离至财经部。
到这为止,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一切的发展都太合理了,这是观众们潜意识里愿意看到的故事,我们不相信公职部门,反而都在期待社会调查记者可以制裁这个看似猥琐的张老师。
记者的使命天生就是正义而伟大的,他帮助人们揭露丑恶,匡扶正义,寻找真相。可导演却罕见的赋予了王传君这个角色特殊的辩证性:
当真相出现的时候,一个以调查真相为名的社会记者,却不愿相信科学的DNA检测,偏要执意认定心中的“真相”。
辛辣极了。
三
如上,《马赛克少女》的很多部分单拿出来都非常精彩。
但是,真的很可惜,随着故事发展到后半部分,这部电影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割裂,混乱,太贪心。
导演给女孩的角色设定并不完整,即使是一个对性道德没有概念的少女,也不会无故污蔑一个老师强奸,故意隐瞒真正伤害她的凶手,导演没有给女孩这样行动的理由。
除了剧作上的漏洞,整部片子在结构和主旨上也出现了明显的缺点。
后半部分像是直接跳跃到了另一部电影。
王传君,王砚辉直接消失了,女孩直接被送到了公益学校,导演将真相一笔带过,用一个全新且混乱的视角,开启了第三幕。
导演直接结束了前面对于外部环境非常精准的讽刺,转而直接将镜头对准女孩的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一个具有明显映射意向的室友来刺激她,再拯救她。
然而这一切操作也都仅流于表面,女孩的内心的挣扎并没有看到,室友的自杀给她带来的居然是唱诗班式的大和解,让人匪夷所思。
《马赛克少女》以《杀人回忆》开头,却以《放牛班的春天》结尾,完全割裂的两部分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该是起到线索推进作用的王传君也已经彻底化为了一个没意义的符号,导演将故事驶出轨道后又用盲人摸象四个字强行回归主旨。
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部电影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是少女,是性侵,还是真相的辩证性?
过多的意向带来的只能是混乱,导演似乎并不具备将这些单独精彩的概念串到一起的能力。
最后必然导致满盘皆输。
最后
当然,虽然我写了那么多的问题,但是我依旧认为《马赛克少女》都是一部非常勇敢的国产电影。
目前电影行业的现状下,青年导演完全可以镜头对准更安全,更舒适的题材。而他依旧选择了性侵题材,选择了现实主义。
批评是应该的,但鼓励,也绝对不该消失。
音乐/¿Téo?- Ascended Vibrations
配图/《马赛克少女》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